舞毒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应用技术研究
2020-06-15赵胜国李国军陈国发王艳军段瑞龙胡志伟
赵胜国李国军陈国发王艳军段瑞龙胡志伟
(1.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 110034;3.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局子林场,内蒙古克什克腾 025350;4.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广兴林场,内蒙古克什克腾 025350;5.内蒙古松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蒙古翁牛特旗 024500)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毒蛾属Lymantria,是世界性害虫。据报道,舞毒蛾在国外可取食300余种植物;我国文献记载可取食500多种植物,具有分布广、食性杂、危害重、幼虫顺风迁移等特点[1-3]。1981年,美国有600万hm2森林遭受舞毒蛾危害,舞毒蛾在欧洲发生也很普遍[2,4]。该虫在我国也经常周期性发生,是森林、园林、蚕业、果树上的一大害虫,给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2,5-7]。据调查,2016年舞毒蛾在内蒙古发生面积1.53万hm2以上,主要取食落叶松Larixspp.,极大地威胁了当地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
为探索安全有效地治理舞毒蛾新方法,国外很早就开始了舞毒蛾性信息素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970年明确了其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为顺-7,8-环氧-2-甲基-十八烷,而且通过室外生物测定,证明了人工合成物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并广泛应用于舞毒蛾的预测预报和大规模诱杀及交配干扰防治[2,8-10]。而我国在舞毒蛾性信息素研究方面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苗建才等对舞毒蛾性引诱剂、引诱效应、生物活性及人工合成舞毒蛾信息素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11-12]。薛羿等对亚洲型舞毒蛾的羽化和生殖行为节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亚洲型舞毒蛾性信息素的产生与蛾龄密切相关[13]。
早期利用自制的船型、二片型、屋脊型、单片型、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对舞毒蛾的诱捕研究效果表明,船型和二片型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比其它3种类型好[12],但在生产实际中不实用。另外,2001年张国财等报道了使用罐式诱捕器、桶式诱捕器和硬纸板式屋脊型诱捕器对舞毒蛾进行诱杀试验,虽然诱杀效果较好,但并未给出不同类型诱捕器的诱虫效果差别[5]。目前国内外通常用于蛾类商品化的诱捕器主要有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奶盒型诱捕器和圆筒型诱捕器3种类型,但是不同类型的诱捕器对舞毒蛾诱捕效果的影响未见研究。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诱捕器对舞毒蛾诱捕效果的影响以及诱捕器设置高度对其诱捕效果的影响等,为我国进一步利用信息素诱捕器治理舞毒蛾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广兴林场(E 117°34′,N 42°53′),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300 mm,年蒸发量1 450 mm,平均气温约1℃,无霜期约100 d,植物生长期约120 d。地处大兴安岭-蒙古-华北三大植物区系交错地带,乔木树种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为主,灌木以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山杏Armeniaca sibirica、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为主,草本植物以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Asteraceae为主,覆盖度70% ~80%。
试验时正值广兴林场舞毒蛾大发生,发生面积达200 hm2,幼虫平均虫口密度达到13头/50 cm延长枝。试验林内设置2个林班,均为华北落叶松纯林,郁闭度0.7,平均树龄35 a,平均树高8 m,平均胸径12 cm,长势良好。
1.2 试验材料 橡皮塞式舞毒蛾信息素诱芯,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北京格瑞碧源科技有限公司;圆筒型诱捕器,原沈阳林业科学仪器商店;奶盒型诱捕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影响昆虫行为化学物质实验室提供。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类型诱捕器对诱虫效果的影响 选择一块中等虫口密度的样地,在树冠外缘的松枝上分别随机设置含有信息素诱芯的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奶盒型诱捕器和圆筒型诱捕器各 1个,并为1组。挂设高度2 m,间距20 m,直线排列,共设置3组,每组间距50 m。每2 h检查记录1次各诱捕器诱到的雄蛾数量,并依次轮换诱捕器位置,以便减少不同位置对诱虫效果的影响。每组诱捕器检查记录和轮换位置12次以上,共记录26次。
1.3.2 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虫效果的影响 选择一块低、中等虫口密度的样地,在样地内选取树高在5.5 m左右的3株样树,样树间距20 m,并分别在各样树的树冠外缘高度1.5,3.5,5.5 m松枝上各设置1个含有信息素诱芯的圆筒型诱捕器。每周检查记录1次各诱捕器诱到的雄蛾数量,共检查记录2次。
1.3.3 雄蛾对人工合成信息素昼夜反应节律 选择一块虫口密度中等的样地,分别在树冠外缘的松枝上设置3个含有信息素诱芯的圆筒型诱捕器,设置高度2 m,间距20 m,直线排列。每小时检查记录1次各诱捕器诱到的雄蛾数量,共检查记录3 d。
1.4 数据分析 用SPSS 10.0进行数据处理,用Q检验进行多重比较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诱捕器对诱虫效果的影响 供试的3种类型诱捕器共诱到舞毒蛾雄蛾737头,不同类型诱捕器的诱捕量不同。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圆筒型诱捕器、奶盒型诱捕器的诱捕量分别为340,289,108头,分别占诱捕总量的46.13%,39.21%和14.65%。由此可见,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最好,圆筒型诱捕器次之,而奶盒型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最差。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和圆筒型诱捕器的诱捕量差异不显著,与奶盒型诱捕器的诱捕量差异显著(图1)。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和圆筒型诱捕器均可用于舞毒蛾的诱捕监测和诱捕防治。
图1 不同类型诱捕器对诱虫效果的影响Fig.1 Effect of catches from the different type of traps
2.2 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虫效果的影响 3种不同高度的诱捕器共诱到舞毒蛾雄蛾5 813头。不同高度的诱捕器诱虫效果不同,随着诱捕器高度的增加,诱捕量随之增加,其中设置高度为5.5 m的诱捕器诱到的舞毒蛾最多,达3 560头,其次是设置高度为3.5 m的诱捕器,诱捕量为1 518头,而设置高度为1.5 m的诱捕器诱捕量最少,仅为735头。高度为5.5,3.5,1.5 m诱捕器的诱捕量分别占诱捕总量的61.24%、26.11%和12.64%,高度为5.5 m的诱捕器诱到的舞毒蛾数量占诱捕总量的一半以上。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5.5 m的诱捕量与3.5 m和1.5 m的诱捕量差异显著(图2),因此在本试验中,设置高度为5.5 m的诱捕器诱捕舞毒蛾的效果最好。
2.3 雄蛾对人工合成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 从图3可以看出,舞毒蛾雄蛾对人工合成的信息素的昼夜反应主要发生在白天,反应时间8∶00—22∶00,反应高峰期 为12∶00—14∶00 ,最高 峰为14∶00,22∶00—7∶00未见趋性反应。由此可见,雄蛾对人工合成的信息素昼夜反应发生在白天,其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
图2 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虫效果的影响Fig.2 The luring effect of different height of traps
图3 雄蛾对人工合成信息素诱捕器的昼夜反应节律Fig.3 Circadian response rhythm of male moth to artificial pheromone trap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类型的诱捕器诱虫效果不同,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和圆筒型诱捕器诱虫数量显著高于奶盒型诱捕器,可能与成虫进入诱捕器的通道大小有关,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的进入通道最宽大,圆筒型诱捕器次之,而奶盒型诱捕器的进入通道最窄小。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诱捕到的成虫一旦覆盖了粘胶板的表面,使粘胶板达到饱和,诱捕器就会失去诱捕作用,所以建议在舞毒蛾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中使用圆筒型诱捕器。
设置不同高度的诱捕器诱捕效果不同,这可能与舞毒蛾的趋光性有关。由于舞毒蛾成虫具有趋光性,而设置在树冠上层的诱捕器比树冠中层和下层的诱捕器得到更多的日照,因此,上层诱捕效果最好。另外,由于树冠上层的诱捕器能够接受更多的日照,其诱捕器内的温度会比树冠中层和下层的更高,这有可能会促使诱芯内的性信息素组分的释放加快、释放量加大,增加对舞毒蛾的引诱作用,诱捕器诱捕量更多。所以,在舞毒蛾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应用中,尤其在大量诱杀防治中,诱捕器的高度设置应尽可能高。
雄蛾对人工合成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显示,雄蛾的飞行活动仅发生在白天,最高峰为14∶00,22∶00—7∶00未见其飞行活动。前期研究表明,舞毒蛾雌蛾分泌性信息素的高峰期为11∶00—13∶00,而且一天中诱虫的高峰期集中在10∶30—14∶30,这一段时间也是舞毒蛾最活跃的时间,在中午某个时段的诱蛾数量偏少,这与一天中气候条件不稳定有关,如某个时刻的光照、风力、风向等条件变化[9,12]。因此,研究结果表明舞毒蛾雄蛾对人工合成的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与雌蛾的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