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效应分析

2020-06-15任腾飞戈兴成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资源型要素驱动

徐 君,任腾飞,戈兴成,贾 倩

(1.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活动能够优化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资源配置,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创新范式经历了数代发展,实现了由线性范式(创新范式1.0)向创新体系(创新范式2.0)的转变,且开始进入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范式3.0)阶段。与自然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等概念关系紧密,创新生态系统以生物学为隐喻,刻画一定区域内创新物种、种群、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以及创新群落内部相互扰动、相互影响的作用过程[1]。创新生态系统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物种为演化基础,物种联结形成具有共生竞合关系的种群、群落,种群和群落在创新环境、创新要素的耦合作用下动态演化,实现系统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聚焦资源型城市内部创新物种、种群及群落的变化,探究资源约束下创新要素的演化机理。

1 文献梳理

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逐渐被重视,学者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3 个视角展开研究。从微观视角看,管理学和组织学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形成基础[2]。生态进化理论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关系密切,随着生态学被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人类活动规律与自然生态系统规律具有内在一致性”逐渐得到人们认可[3]。1993 年,Moore[4]类比自然生态系统首次正式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即企业与其他组织为实现价值创造,围绕着产品或服务展开合作和竞争,共同结成松散网络。松散网络的价值增值源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新颖性、锁定性和高效性;商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创新活动加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提高技术变革的深度[5]。微观视角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侧重于企业这一核心创新主体的个体行为分析,注重企业行为与松散网络创新活动的逻辑关系分析。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企业资源被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创新活动利用,初创企业的这一特征更明显[6];与此同时,初创企业或小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成为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7]。

从中观视角看,创新生态系统是不同创新组织集成的创新系统的集合,包括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8]。1977 年,Cloud[9]首次正式提出“产业生态学”的概念,表明现代产业可以按照自然生态法则运行。随着创新研究的深入,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产业发展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创新要素聚集优化了产业演进机制,生态化的产业运作方式成为主流,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机制被建立并逐步完善,产业主体与产业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更加紧密[10]。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包含多个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不同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促进了产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11]。产业层面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动力主要来自于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应用集成[12]。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和产业的创新活动必须以区域为载体,创新生态系统无形地真实存在于某一创新区域(如硅谷和中关村),实现创新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相互作用[13]。

宏观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国家为研究切入点,忽略研究对象的结构性问题,关注创新要素的整体溢出效应[14]。Chesbrough 等[15]在开放式创新战略指导下,通过建立基于共享知识、个人成长、主体互信的商业生态系统,探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开放式创新框架下的商业生态系统类似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的企业共生竞合,推动要素升级和系统革新[16]。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企业追求价值的过程。创新生态系统为适应多层次的商业模式,构建传导反馈机制促使管理知识自由流动,实现商业模式与生态系统有效连接[17]。总体而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商业模型相互作用,企业逐渐产生竞争优势,实现区域价值增值。

国内学者常常从理论视角概括创新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和体系分类,如曾国屏等[18]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栖息性与生长性的特点;吴金希[19]研究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本质上反映了创新主体之间的接近和凝聚,是一种合作关系,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和互补效益;赵志耘等[20]研究认为,共生创新具有自组织、整合、共担、反馈等特点。随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结合企业、产业、区域的理论探索逐渐丰富,如汤临佳等[21]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从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支持能力和发展能力4 个方面构建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价体系;曾赛星等[22]研究指出,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主体共生竞合、多阶段交互演化、跨项目动态迁移等动态演化规律;李晓娣等[23]利用共生测度模型计算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U”型发展特征。

综上所述,国外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宏观(国家)3 个层次系统地揭示了其内涵,国内学者主要进行了耦合机理、演化规律、功能评价等理论探索,但缺少与资源型城市结合的战略思考,尚未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范式。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贸发展滞后、失业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发展难题,打造创新生态系统、调整要素配置结构成为转换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鉴于此,本研究类比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界定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构建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及中心度,最后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探究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分阶段实现机制。

2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

2.1 创新主体

2.1.1 政府(a1)

政府以“牵线搭桥”的角色支持和辅助创新活动,是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之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新活动受到市场经济的调节和支配。然而,当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升高时,市场主体对利益无度追求,市场风险机制失衡,亟需宏观调控稳定市场机制。政府可以利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暂时弥补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辅助市场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优化配置[24];此外,政府既可以通过完善交通、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也可以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健全金融政策、制定优惠财税政策,营造舒适的软件环境,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创新活动。

2.1.2 企业(a2)

资源型城市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创新活动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创新思维的市场化,而企业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企业是资源型城市创新活动的核心,决定资源型城市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的“黏合剂”,将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转化为创新产品,投向目标市场,获得经济收益。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新思路,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将创新思维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以创新物种的形式存在,既承担着技术创新的主体角色,又起到了创新思维转化的媒介作用。

2.1.3 高校与科研机构(a3)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智力源泉,重点关注前沿性创新难题。首先,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资源型城市提供专业技术人才,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出版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为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突破研发活动的旧有范式和固有思路;第三,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创办大学生科技园、孵化中心、创业中心等服务机构,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为高校人才提供创业便利;最后,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自办企业等,与社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提升资源型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2.1.4 中介服务机构(a4)

中介服务机构广泛存在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研发机构之中,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服务。一方面,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创新要素的投入和交流,负责创新产品的转让与流通,从而促进机构间创新合作。中介机构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服务,提高创新产品流通速度;此外,中介机构反向提升政府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中介服务机构是连接供需双方的“桥梁”,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创新信息,并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有助于创新信息快速扩散,加速创新要素流动。

2.2 创新内容

2.2.1 技术创新(a5)

技术创新是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和技术组合,最终实现产业化,并获得社会效用和经济利益的市场化全过程的活动[25]。一方面,技术创新是创新生态系统产出的主要内容。技术创新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一环,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扩散进入生产领域,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变革,进而完善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创新物种聚集、形成创新群落,不同创新水平的群落在创新环境的催化作用下加速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反向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平衡群落间创新水平。

2.2.2 管理创新(a6)

管理创新是有关整个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核心对象是商业模式,与管理活动直接相关。管理创新的本质是整合、配置企业的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作为不同的创新类型共同提升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型城市内部企业大部分属于矿产开采型企业,“重技术轻管理”的传统管理理念长期存在,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交互作用关系认识不清[26]。因此,资源型城市的企业要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根据自身特点完善产权制度、组织机制和激励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管理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转型发展。

2.3 创新资源

2.3.1 人才(a7)

人才是资源型城市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抓手。人才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依据自身知识储备,有效整合各种创新要素和信息资源,帮助企业开展创造性变革。资源型城市内部企业大多由国有企业转型发展而来,涉及资源开发和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活动单一,“创新浓度”低。人才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更加珍贵。一方面,人才既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也具备一定的创新素养,可以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带来创新思维,丰富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人才能够帮助资源型城市开展创新活动,突破技术难题,更新产品设备,拓展产品市场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效果。

2.3.2 资金(a8)

资金是维持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血液”。资金的充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能力大小。资金对资源型城市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 方面:第一,资金保障了人才、知识、信息、物质等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输入创新资源、启动创新项目、推广创新成果等创新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有效支持,资金供给贯穿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实现创新资源效用最大化。第二,资金为科研成果商业化提供了必要保障。创新成果商业化具有一定的风险,即使成功实现商业化也需要有一个等待期,等待期的资金支持同样必不可少。第三,资金保证了创新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发展需要通过创新全面提升各个产业部门的竞争力,缺少资金支持则创新活动难以开展,更难以打造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

2.3.3 信息知识(a9)

信息知识是创新活动的载体。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是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3 条生命线,缺少了信息知识的传播,开展创新活动的速度和效率将大大降低。首先,信息知识以书籍、专利、学术论文等为载体,实现创新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为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发明专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创新知识资源的丰富程度,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研究人员将初步获得验证的创新思维规范化、书面化,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活动提供新思路;最后,信息资源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快速传递,加速知识流动,有助于创新思维成果化、创新产品市场化,有助于淘汰落后产品与技术,提升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质量和效率。

2.3.4 物力资源(a10)

物力资源对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物质流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生命线之一,能够有效支撑和保障创新活动。对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来说,实验设备和试验场所是其开展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科研人员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完备的服务设施。创新主体为了吸引科研人才加入,会积极寻求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创造发展机遇等方式丰富物力资源。此外,创新主体联结形成创新种群和创新群落,并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等耦合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这一过程需要物力资源的支持,引导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实现螺旋式上升。

2.4 创新环境

2.4.1 创新体制及政策(a11)

创新体制及政策在宏观层面引导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看,创新体制及政策的调整会影响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活动速率,进而改变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速度和演化方向[27]。资源型城市特有的产业结构对体制及政策的变化更加敏感。变更科技创新体制、调整科技政策显著影响企业创新活动,进而改变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群落聚集结构及聚集程度,最终改变其演化方向。具体而言,政府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有助于人才要素进入创新生态系统,而宽松的投资金融政策则对创新生态系统的资本要素流入产生积极影响。

2.4.2 自然环境(a12)

资源型城市因自然资源而兴,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禀赋显著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遗传”和“繁衍”,迫使创新主体适应区域自然环境。一方面,区域资源形态决定了创新主体的产品内容。例如,山西大同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及相关产业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地区产业转型瞄准“煤化油”这一发展方向,持续推进煤炭深加工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创新生态系统中研发活动的类型。部分资源型城市因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环境治理成为本地区对科技发展的重要需求,创新生态系统围绕着环境治理需求开展创新活动。

2.4.3 经济环境(a13)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以某一区域为运行依托,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研发经费、人才、物力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投入强度,影响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创新主体的质量和创新要素的充足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源型城市往往具有较多的“朝阳产业”,创新需求催生更多创新活动,从而提升区域创新浓度;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环境从侧面反映了城市人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化水平等社会发展状况,极大影响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形态、活动强度和演化方向。

2.4.4 创新文化环境(a14)

文化创新对创新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与创新活动息息相关。创新文化为创新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创新文化环境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一方面,活跃的创新文化能够产生磁场效应,吸引人才、资金、物力资源等创新要素聚集,提升创新资源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加速创新种群和创新群落的分化组合,推动资源型创新生态系统向高级形态演化[28];另一方面,创新文化环境能够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意愿,改善创新软环境,鼓励创新主体展开合作,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最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3.1 基于DEMATEL 方法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

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DEMATEL)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运用图论与矩阵工具进行系统因子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在深入研究各驱动因子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直接影响矩阵和综合影响矩阵,并通过矩阵的相关运算确定各驱动因子对其他因子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明确各驱动因子的中心度和原因度,揭示系统驱动因子的耦合关系[29]。本文依据DEMATEL 方法的研究思路,构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构建直接影响矩阵Y。首先,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驱动因子设为ak,k=1,2,…,n;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不同驱动因子间的直接影响程度,本文采用0~4 标度法标度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定义“0”“1”“2”“3”“4”分别表示“无影响”“影响较弱”“影响弱”“影响强”“影响很强”[30];最后,根据标度结果构造直接影响矩阵Y。

步骤二: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Y,得到规范化矩阵G。

步骤三:构建综合影响矩阵Z。

步骤四:依据式(4)至式(7)计算影响度A、被影响度B、中心度M和原因度U。

步骤五:以各因子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绘制影响因子的原因-结果图,将各因子在图中标出,据此得到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

3.2 结果与分析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受制于多种因素,为增加研究的可靠性,消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2018 年7 月至8 月,本文研究团队实地调研了焦作、徐州、大同等资源型城市,走访当地高校和资源型企业,向高校科研人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此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500 份,实际回收413 份,回收率为82.6%,其中有效问卷401 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80.2%。在专家打分阶段,邀请40 位对资源型城市及创新生态系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打分,通过见面、打电话、Email等渠道解释打分表相关内容,最终有31 位专家同意参与打分,分别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

为保证调研数据的真实性,获得调查问卷后,利用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对于意见相左的专家打分意见表,邀请江苏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讨论,选取合适的打分意见;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调研数据和专家打分数据的方差贡献率,将其作为权重,合并得到影响因子关联度。依照DEMATEL 方法的基本步骤和0~4 标度法评分原则,利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14 项影响因子的关联度,确定驱动因子间的直接影响矩阵,进而得到综合影响矩阵(见表1),并依据前述模型步骤分别计算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见表2),绘制原因-结果图(见图1)。

表1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因子的综合影响矩阵

表2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因子的综合影响关系

图1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因子的原因-结果关系

3.2.1 影响度分析

由表2 可以看出,资金对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度最大,其次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新体制及政策,经济环境、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等也有重要影响。资金作为贯穿创新活动的重要驱动因子,既能吸引人才、保障物力资源,也能促进创新成果市场化,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财政收入来源相对单一,抵御风险的韧性不足;面对能源需求波动的负面影响,资金往往制约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能够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提供动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们既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又是实现创新要素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此外,自然环境、中介服务机构对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弱,这说明自然环境对创新活动的消极影响并不会直接传递给创新生态系统,而是体现在对创新活动规模、创新资源分配、创新要素配置等的制约上。因此,在打造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要重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重点培育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

3.2.2 被影响度分析

企业的被影响度最大,其次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信息知识、经济环境,物力资源、自然资源、创新体制及政策等的被影响度较小。资源型城市内的企业主要从事资源开采及初级加工,附加值低,技术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由于资源开采,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城市宜居指数较低,难以吸引投资和人才落户,资金和人才短缺制约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能,进而影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人才的流动性较强,与创新主体提供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信息知识和经济环境具有客观性,虽然会对创新要素、创新主体等产生影响,但更多地反映了市场经济活动的结果和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由于经济发展方式具有路径依赖,资源型城市的物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创新体制及政策的调整也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因此,资源型城市提升“创新浓度”要重点关注敏感型驱动因子,防止被影响度较大的因子的驱动效应因其他驱动因子的干扰而减弱。

3.2.3 原因度分析

影响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原因因子主要有创新体制及政策、资金、自然环境、物力资源等;影响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果因子主要有中介服务机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信息知识等。原因因子对其他因子的影响较大,须明确这些因子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方式。创新体制及政策对资源型城市创新活动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决定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自然环境和物力资源影响了创新活动的种类、特点和规模,进而影响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物种、创新种群和创新群落。结果因子主要受其他因子的影响,常常以“结果形态”呈现在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由于创新成果转化的需要,中介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程度;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管理创新水平是要素协同能力的体现,创新要素的集聚与协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信息知识代表创新知识资源的丰富程度,是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的结果。

3.2.4 中心度分析

影响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中心因子主要有企业、人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高校与科研机构等,表明了因子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要素较为稀缺,要素集聚能力也较弱,创新主体及创新资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是资源型城市开展创新活动的主体,它们综合利用人才、资金、知识等创新要素,输出创新成果,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升级。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动主体。由此可见,创新主体及创新资源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缺少了创新主体,创新要素难以转化为创新成果;缺少了创新资源,创新活动更是无从谈起。资源型城市要在创新体制及政策的引导下,改善人居环境和自然条件,吸引人才、资金、知识等创新要素聚集,推动创新主体开展合作,形成创新群落,完善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提高“创新浓度”。

4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创新生态系统内的企业、政府、高校、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物种相互之间或自身种群之间,在创新文化环境、创新体制及政策、经济环境等因子的驱动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组合形成创新种群或创新群落,群落成员间进行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对稳定的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31]。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着演化状态的提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而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扩散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基础。创新资源的聚集机制和扩散机制贯穿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全过程,在驱动因子的作用下,两者的不同组合和相互作用形成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功能特征。

从本质上讲,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就是通过动力机制对关键驱动因子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进行整合,并推动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走向成熟,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类比资源型城市的演化阶段,笔者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化期4个阶段,这4 个阶段的驱动因子影响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全过程(见图2)。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4 个发展阶段在时间尺度上存在更迭性,但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驱动因子、演化侧重点及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图2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曲线

在幼稚期,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处于萌芽阶段,创新物种尚未大规模聚集形成创新种群、创新群落,创新活动主要由政府制定的创新体制来引导,创新要素组合完善依赖于创新政策。创新生态系统初见雏形,创新活动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集聚机制发挥主导作用,以集聚系统外部的创新要素为主。在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初期阶段,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制约了创新资源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创新产出少,创新资源分散化,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和集聚能力较弱,对外辐射扩散能力有待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活力较差。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等创新环境因子孕育了不同形态的创新资源,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进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进而产生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企业、科研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创新物种的聚集提供依据。

在成长期,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之下,创新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逐步改善,创新环境渐趋优化,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间流动频繁,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功能有所提升。在这一时期,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协同配合能力得到提升,创新形式以集成创新为主,系统中的集聚机制仍然发挥主导作用,但开始出现创新要素的有序扩散。具体而言,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的作用更加凸显,对人才、资金、信息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吸引和集聚能力开始增强,大量引进系统之外的创新理念、高端人才和成熟技术,转化和运用系统内外知识成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与此同时,集聚机制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逐步成长,信息知识的应用和扩散能力逐渐增强,扩散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辐射能力逐渐形成。

在成熟期,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快速发展后,突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才匮乏等发展瓶颈,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逐步走向成熟稳定,这个阶段的系统创新能力提升速度趋缓并保持稳定,持续创新效应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形式由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创新要素的聚集和扩散基本均衡,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和较广的辐射范围。在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成熟阶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以及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逐渐取代政府、创新体制及政策、自然环境,成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驱动因子,创新生态系统内外的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交流频繁,既能高效配置系统内外创新资源,还能辐射和影响其他创新生态系统。

资源型城市优势产业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后,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边际效益逐渐递减,驱动因子的活力下降,创新活动的频率和规模变小,系统学习能力减弱,由此,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进入分化期。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具有一定的共性,某一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进入成熟期后,其他城市会模仿该系统的核心技术和成功经验,从而拉低该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力。一方面,部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比例开始失衡,驱动因子间的稳态被打破,系统内部出现紊乱迹象,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下降,扩散机制占据主导地位,系统本身的资源和要素也会随着系统间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变化而大量迁移,人才、资金、信息和知识等创新资源流失,创新活动减少,创新功能衰退;另一方面,部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突破了技术发展瓶颈,及时调整创新内容,更新创新资源,促使创新主体调整创新模式,反作用于创新体制及政策、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创新环境,实现突破性创新,最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 结论与对策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特殊城市群体,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自然资源支撑,通过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提升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能够使资源型城市获得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本文明确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基于DEMATEL 方法分析了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此外,经过对创新生态系统驱动效应及实现机制的分析,明确了关键驱动因子、集聚机制、扩散机制在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幼稚、成长、成熟和分化阶段的作用。

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良性演化,必须着眼于培育创新物种、优化创新环境、改善资源禀赋,以此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第一,培育创新优势物种。资源型城市要大力培育创新引擎企业,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活动;同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支持高校建设重大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第二,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型城市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变“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要素分散”的创新管理现状,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同时,科技管理部门需要改革科技评价机制,改变重形式、轻绩效的量化考核方法,探索建立长周期评价体系。第三,改善创新资源禀赋。一方面,拓宽创新生态系统外部网络,加强国内资源型城市间的合作交流,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联系,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推进研究中心、实验室、信息资源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猜你喜欢

资源型要素驱动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两大目标“”六大任务”
——图解《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