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市龙山殡仪馆综合服务楼项目建筑设计札记

2020-06-15山西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3

安徽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火化殡仪馆悼念

杨 剑 (山西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1 背景

太原市龙山殡仪馆地处晋祠风景旅游区的龙山脚下,东临汾河、晋阳湖,南望晋祠、天龙山石窟,西北以龙山为屏,依山傍水,风景极佳,据考证这里曾是北齐、宋代的皇家陵园,是理想的丧葬之所。

设计团队与建设单位经过多次商榷得知,龙山殡仪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严重缺乏不同规模的遗体悼念厅,这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本项目的设计内容为新建综合服务楼一座(总建筑面积约7400㎡)以及相应的室内外配套工程。因此,新建的综合服务楼将以不同规格、标准的悼念厅作为其主要功能,并根据功能需要配置业务厅、营业厅、遗体冷藏暂存等附属功能。

2 建筑方案设计构思过程

2.1 总平面设计构思

新建的综合服务楼坐落于太原市龙山殡仪馆园区内。整个园区的场地出入口、停车场地及原有建筑将保留原有布局。需要结合场地内外人流、车流的来向及原有场地功能分区的限定,并将综合服务楼合理“融合”在与其功能紧密关联的建筑周边,进而使得新旧建筑组合形成完整的“功能组团”,这是综合服务楼建筑合理选址的基本思路。

2.2 总平面设计

根据建设单位对综合服务楼的使用功能要求来判定,其使用性质应定性为殡仪馆的殡仪区用房。秉承先前总平面设计构思的指引,设计团队与建设单位一致认为,将新建综合服务楼与保留的原火化车间建筑“紧密”关联,这样将极大地简化遗体从悼念厅到火化车间的运送路径。遗体露天运输是不文明的,也不符合我国传统的丧葬习俗,这样的处理也便于在殡仪区和火化区之间设置室内的遗体专用通道。另外,建筑用地的东侧紧邻场地内的一片景观绿地,其上亭台轩榭、草木茂盛,正好可与建筑的主入口形成“对景”,并且可结合绿化景观、场地铺装等设计进一步构建室外广场。籍此,不但满足了人员集散、室外活动、车辆回转等基本功能,也可以舒缓悼念活动后人们悲伤的情绪。结合建筑物各出入口的设置、周边的场地的地形高差和土方平衡等因素,合理组织建筑周边的交通路线以及室外场地控制标高、道路坡度等,同时应满足消防应急的要求。特别需要设置供殡仪车直接到达综合服务楼遗体接收间入口的专用道路。

参见总平面附图(图1)。

图1 总平面图

2.3 建筑总体功能分析与梳理

殡仪区是殡仪馆进行遗体处置和举行悼念活动的区域。根据建设单位的使用要求以及本地的丧葬习俗设置相应的功能用房,主要包括悼念厅(配套的音响室、休息室等)、遗体接收间、遗体处置用房、更衣室、洗手间以及业务厅、营业厅等附属用房。结合综合服务楼建设场地的形状、尺度、建筑规模以及位于其东南侧与其紧邻的保留原火化车间建筑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其设计为平面呈“L”形布局,坐西朝东的3层建筑,建筑主出入口面向外部人流来向。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希望使建筑整体上呈现出自然朴素、庄重大方的视觉感受,并以建筑的手法来“渲染”悼念活动特有的“仪式感”。吊唁者可通过设置的室外大台阶拾阶而上进入位于建筑二层的门厅,进而可方便地进入到本建筑内最大的悼念厅(大悼念厅设于二层)。结合殡仪区的使用特点、本地的丧葬习俗以及建筑基底面积等条件,对综合服务楼的功能空间进行“竖向分区”。综合服务楼的首层设置多个中、小悼念厅、遗体接收间、遗体处置、冷藏用房、业务厅以及花店。二层设置一个大悼念厅、多个中、小悼念厅。三层对应二层的功能空间设置多个中、小悼念厅。通过对建筑总体功能的分析与梳理后,综合服务楼各层的竖向功能组成的“大框架”也就基本确定了。

2.4 建筑各层平面功能分区布局的分析与梳理

建筑平面功能分区布局即根据内、外人流、物流的来向,在相应的楼层平面内合理划分内、外功能区域所在的位置,进而根据内、外人员的使用流程,分别在内、外功能区域内合理安排相应的功能空间,达到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使用舒适、便捷的目的。首先是首层建筑平面功能分区布局。作为保留建筑的火化车间位于综合服务楼的东南侧并与其紧邻,殡仪区遗体接收间接收的遗体需要在冷藏间暂存,经过处置(化妆)后,大多数需要供丧主悼念告别(只有少部分直接进行火化),所有接收的遗体最终都要在火化车间内进行火化处理。因此,应将冷藏用房和处置用房“一起打包”与火化车间紧邻,并在二者之间设置室内的遗体专用通道以便于内部业务流程的顺利衔接。结合“L”形的建筑平面形式,应把遗体接收间的位置与冷藏用房尽可能“拉开”距离,这样,便可在二者之间设置更多的悼念厅。因此,遗体接收间放置在建筑内的北侧山墙的位置较为合理(其与遗体冷藏间分居建筑内的北侧和南侧)。按照殡仪服务流程和文明殡葬服务的精神,遗体运行路线和丧主进入悼念厅的路线应是分开的,采用了“双外廊”的平面交通组织模式,并且设置了运送遗体的专用电梯,保证遗体能够由专用的通道和专用出入口进入每间悼念厅。与建筑用地东侧的原有保留景观绿地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2个供悼念人员进出的门厅(分居直上二层的室外大台阶的两侧),门厅内设置了无障碍电梯和主楼梯,以方便人员快速竖向分流和疏散。穿过门厅,可由宽大的休息廊引导悼念人员分别进入2间中悼念厅和8间小悼念厅,每间悼念厅都配备有专用的休息间。另外,在门厅南侧的“小广场”位置设置了供丧主办理丧葬事宜的业务厅以及丧葬用品、鲜花销售的营业厅(见首层平面图图2)。

图2 首层平面图

图3 二层平面图

建筑二层平面功能分区布局,综合服务楼内最大悼念厅设置在二层,其位置与首层中悼念厅及其专用的家属休息间等配套空间对位(可同时容纳500人参加悼念活动),通过设置的室外大台阶进入位于二层的门厅后可直接进入到大悼念厅,这样的处理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大量人员对其他悼念活动的影响,而且由宽大、舒展的室外台阶拾阶而上所营造的“仪式感”也可以减少吊唁者悲哀的心境,缓解人们对丧葬活动的心理压力。二层的其它空间(除了楼、电梯、走道、卫生间等附属空间外)则是尽可能地设置悼念厅,共设置了不同标准的10间小悼念厅和1间中悼念厅(见二层平面图图 3)。

建筑的三层平面功能分区布局,由于大悼念厅平面尺度较大,为了避免形成沉闷、压抑的室内空间感受,单独将大悼念厅的空间挑高,占用了二、三层两层空间的高度。三层其余的功能布局则完全沿袭了二层的布局。就此,综合服务楼各层的建筑功能分区布局及相应的流线组织基本成形。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各不相同,而不同的丧葬习俗对建筑设计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设计团队在展开设计之前,先要对主要服务人群的丧葬习俗详细了解,广泛听取、吸收殡仪馆业务工作人员的建议并在设计过程中加以总结。太原市龙山殡仪馆综合服务楼作为承担本殡仪馆殡仪区和业务区主要功能的建筑,自从建成起已经运营了8年多的时间。其间,不仅为本市市民提供了生态园林化的“文明丧葬服务”创造了条件,也曾经多次承担省市重大的丧葬悼念活动,已成为太原市山地绿化生态保护的示范点,得到了本地区各界的广泛认同。

随着人们丧葬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丧葬服务中的遗体处置、悼念、骨灰安置、祭扫等条件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此类建筑的设计中,要秉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使人们在宽松舒适的空间环境中进行丧葬活动,进而使得人们在心理上也能得到慰藉。

猜你喜欢

火化殡仪馆悼念
沉痛悼念张庆林教授
沉痛悼念何鲁丽同志
印度新冠病亡者激增 民众露天火化遗体景象凄惨
去殡仪馆
二哥走了——深切悼念凌解放先生
魂锁殡仪馆
12年,他送上万的宠物最后一程
沉痛悼念黄荣波同志
殡仪馆里的笑声
殡仪馆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