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悦”促“阅”,让阅读更飞“跃”
——指向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2020-06-15许秋端
文_许秋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单篇课文阅读而言的,指向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框架上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拓展思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专注的阅读精神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在“悦读”中逐步培育和积累语文素养。
小学生受到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自主性阅读往往停留在浅阅读、散阅读和伪阅读层面上。这时候,教师的思想引领和思维引导就尤其重要了。如何在积累与语感、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体验与感悟等方面实施阅读指导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悦读”力,以“悦”促“阅”,两情相“悦”,让阅读更飞“跃”,成了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重要任务。
角色转换,催生学生“悦读”期待
现在孩子生活的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憾,如:爸爸妈妈经常出差,无法陪伴自己;爸爸妈妈离婚,家庭不完整,生活在单亲家庭里;自己很孤独,并因为孤独而产生焦虑;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要求过高,非常严厉……生活当中的场景往往会成为文学作品的最初来源,而文学作品也因为能深刻体现和刻画现实的生活现象,引起阅读者思考、共鸣而走入读者内心。因此,文学作品对人物选择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对事件的构思都是独具匠心的。《夏洛的网》就是这样的小说。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换位思考,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人物并进行具体描述,然后与原文对比,利用差距催生对“悦读”的期盼。
在组织学习《夏洛的网》一课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读问题:“如果你是这本小说的作者,让你来设计人物,你觉得这个故事中应该有哪些人物呢?你希望他们身上有哪些特点?”
生:应该有一只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蜘蛛夏洛。
生:应该有一只可爱的小猪威尔伯,陪伴在夏洛左右。
生:应该有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爱心的小女孩弗恩,她很喜欢夏洛和威尔伯。
……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籍提供的“人物表”“关系谱”“线索图”等,帮助学生理清书中人物关系,学生利用这些信息,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构思。例如,对照《夏洛的网》书后线索,学生会发现作者为读者设计了丰富的“人物需求”,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珍惜友情的蜘蛛夏洛,有害怕孤独、善良勇敢的小猪,有充满爱心、善良可爱的小女孩弗恩。这种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人物的方式,让书和学生的距离一下子缩小了,抓住了学生的阅读需求,也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整本书阅读的优势就在于一旦让学生走进作者构思的场景中,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就成了学生情感关注的一部分,就会催生学生的“悦读”期待,为后期阅读交流做好铺垫。
梦想体验,诱发学生“悦读”兴趣
旅行是大部分孩子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增加体验、满足好奇心。而阅读对一些孩子来说,无疑也是一场精彩的旅行。所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有马多如簇”就是这个意思,有时因阅读产生时空想象而带来的美感体验并不亚于一场实际的旅行。而作为教师,就要善于适时引导学生在文字间发现和体会旅行的快乐。
在教学《草原上的小木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悦读”兴趣。
师:孩子们,一起看看现在生活的环境——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黑夜如昼、对门不识(课件展示图片)。如果有机会让你自由选择生活的环境,你会选择哪里呢?
生:我选择在森林里,那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每天可以在那里呼吸新鲜空气,种花捕猎,生活非常惬意。
生:我选择住在大海边,这样我可以天天看到大海的潮起潮落,听到涛声,感受大海母亲带来的温暖与快乐。
听着孩子们的回答,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个温馨而美好的生活场景:“森林氧吧,种花捕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对比下,乡村的悠闲、大海的广阔、天空的自由一下子勾起孩子们的无尽遐思。笔者借此机会,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书,书名是《草原上的小木屋》。同学们,看到书名,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我想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生活着无忧无虑的一家人。
师:他们为什么生活在草原呢?你怎么知道他们无忧无虑呢?好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书本,一起去一探究竟。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一寻找、二朗读、三感悟、四交流”,即首先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憧憬有感情地朗读。此时优美的草原背景音乐是不可少的,音乐的烘托能让学生的朗读更容易找到感觉。通过反复多人的朗读,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草原的天空、草原的一切,并把这种感悟交流表达出来,此时草原的美与文字的美已然深深融合在一起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体验感悟,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悦读”兴趣,推进了“阅读”进程,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在无垠的草原上。
绘制地图,制造学生“悦读”悬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情节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一本书最精彩之处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奇妙曲折,而这并不是一本书阅读起始就可以做到的,因为作者往往需要铺垫。如何在学生开始阅读时制造“悦读”悬念是笔者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时经常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阅读探索和实践中,笔者找到了一种比较可行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制作“阅读地图”,可根据需要绘制人物关系阅读地图和时间轴阅读地图。绘制阅读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故事情节,与学生形成共鸣,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悦读”制造悬念,学生还可以随着阅读的推进,在阅读地图上不断增加、标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当书本中重要的人物、时间和事件均在阅读地图上找到一席之地时,学生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对整本书的有效阅读。学生对文字知识的积累、思维视野的拓展、理解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学情感的培养也都融在了阅读地图的制作过程中。
如教学绘本《彩虹色的花》时,笔者根据绘本的内容特点,抓住“遇到的困难”和“提供的帮助”两个维度进行教学,借助阅读坐标图(见图1)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教学循序渐进,先是师生共看一节绘本,学习阅读坐标图的使用:教师示范如何捕捉关键信息,填于坐标图中。然后再看一节绘本,师生共同提取重要信息,提炼成关键词,一起完成阅读坐标图的填写。最后由学生听三节故事,动手捕捉信息完成摘要,并填写完整。
图1 《彩虹色的花》阅读坐标图
尝试联结,拓宽学生“悦读”视野
作品来源于生活,跟作者的成长生活背景息息相关,也跟作者的个人性格特点、情感追求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尝试进行阅读有关的联结扩展,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关注书籍,拓展视野,延伸思维。阅读交流会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外界对作品的评价,品读书中的精美语言及精彩的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时,就需采用联结的方法。
一种是联结读者的评价,如《草原上的小木屋》一书是美国作家劳拉·英格尔斯·怀德所著。在整本书阅读指导过程中,笔者分享过读者的评价:《草原上的小木屋》是美国经典作品“小木屋”系列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荣获纽伯瑞奖,该奖项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图书奖。在美国,凡是获得纽伯瑞奖的图书,皆被列为少年儿童必读书。
另一种是联结书本内容,可以是具体章节,也可以是写作意图,还可以是同类作品。如教学《绿山墙的安妮》时,笔者依次向学生提出问题:“安妮遭遇了哪些事情呢?”“如果你是安妮,你会怎么做呢?”“你觉得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用意何在呢?”“这本书跟以前你阅读过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相比,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如此联结,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也可以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
“修身莫如养性,至乐莫过读书。”指向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益处多多,策略多多,以上四种策略可分别用于读前、读中和读后,可灵活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有效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悦读”,以“悦”促“阅”,两情相“悦”,让阅读的质量得到飞“跃”,增强了阅读的关联性、持续性,更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内驱力,培养学生专注的阅读精神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这也是指向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意义和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