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女子20公里竞走分段速度变化特征
——以第14届田径世锦赛为例
2020-06-14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贵州 黔南 558000)
1、前言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竞走运动员水平呈波形上升,特别是女子20km竞走,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大赛决赛中,女子20km竞走成为我国田径项目的重中之重。竞走是在普通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临介于普通走与跑之间的田径运动项目,是田径项目中比较特殊项目,由技术裁判用肉眼判断运动员技术状况而进行判罚的比赛项目。本文以2013年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前八名运动员的速度分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并分析赛中运动员分段速度的变化特征。深入了解运动员竞走的分段速度变化特征具有重要论理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对国内外优秀女子20km运动员竞走的分段速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找出我国运动员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竞走项目的训练和战术安排提供指导,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竞走项目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学校图书馆、资料室、国际田联官网、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以及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类总结,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2.2、比较法
2013年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前八名运动员各距离分段速度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2.3、数理统计法
将所需要用的数据用Excel对相关数据整理、统计并进行并分析。
2.4、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对2013年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比赛全程分段速度变化进行逻辑分析,总结一定规律。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2013年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比赛前八名运动员成绩分析
表1 第14届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前八名成绩
20km竞走是一项对动作技术要求比较高,典型的有氧供能为主的周期性耐力项目。任何耐力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把更好的能量储备合理地发挥出来,促使体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在20公里竞走比赛中,运动员在赛中的速度变化与体能分配是一对矛盾,他们共存于运动员这个统一体中。体能是运动员的一个相对稳定因素,速度变化是运动员自身可控制的一个主动因素,赛中的速度变化是导致运动员体能消耗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体能的消耗又是制约后半程速度变化的一个相关因素。因此运动员的速度变化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
由表1看出,2013年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决赛的冠亚军被俄罗斯选手包揽,冠军拉什马诺娃的成绩为1:27:09,基尔德亚普金娜的成绩为1:27:12,两名选手仅相差3s,最差的成绩为葡萄牙的运动员安娜·卡贝西尼亚的1:29:18,与最好成绩相差2分零9秒,说明俄国在竞走项目上确实是一个实力很强的国家;其次中国选手获得了3、4名,可以看出中国运动员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俄国。根据此次比赛前八名选手的时间分配特征来划分,可以分为三大阵营,实力较强的俄国运动员、与俄国运动员抗衡的中国运动员、与及一开始就冲出来领走的意大利运动员里多高和捷克的运动员德拉霍托娃。表1数据显示,在比赛开始2km后,意大利的运动员里多高、捷克的运动员德拉霍托娃两名运动员通过明显的加速率先脱离队伍开始领走,领走阶段为2km-12km,其中与后面第二集团间隔时间最大为16s;而在0-8km段,另外六名运动员的时间分配基本一致,8km-14km段,六名运动员的距离相对拉开;16km-20km段,由俄国运动员完成对前面两名领走运动员的超越,并领走完整场比赛。从全程的时间分配上,获冠、亚军的两名俄国运动员的时间分配在0-18km段基本一致,处在3、4名的两名中国运动员在0-16km段的时间分配也基本一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国家内部自己队员之间相互跟走战术安排的一个表现。
3.2、2013年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比赛前八名运动员每2km平均分段速度变化分析
在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度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系统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引起运动能力降低,经过一定的时间调整,植物神经系统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恢复运动能力,出现速度恢复,即极点现象消失。
表2 第14届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前八名分段速度(m/s)
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前八名运动员每2km平均速度分布如表2及图1,从比赛全程速度变化来看,除两名领走运动员外,各运动员前半程速度变化出现一致性,波动幅度较小,呈逐渐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相对后半程较大。后半程冠亚军速度变化幅度较大,先是快速下降后出现急剧回升,最后两公里冲刺阶段以较最高速度冲刺完成比赛。中国选手刘虹先是2km的减速后呈逐渐加速完成比赛。其余运动员则出现不同程度地加速或减速。加速的运动员最后冲刺阶段速度基本呈下降趋势;而减速的运动员最后冲刺阶段速度基本呈上升趋势。再从前八名运动员每2km分段平均速度来看,全程比赛速度特征为,前半程慢,后半程快,全程速度变化体现为“逐渐上升”趋势。这与学者康林善,张广林在世界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分段速度特征究中认为的优秀竞走运动员的速度特征呈前半程快,后半程慢,全程的速度变化呈“匀速”走的特点存在差异。
图1 第14届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前八名分段速度变化(m/s)
结合表2和图1,0-6km段,八名运动员的速度呈逐渐上升趋势,6km-8km段出现第一次减速。这是由于乳酸的堆积和疲劳的产生引起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的出现导致的运动能力下降,也就是运动员们极点的出现从而引起的一次减速。在经过一定的时间调整,植物神经系统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因此在8km-10km阶段出现了一次大幅度的加速阶段。明显地看出,前四名运动员的速度从3.69 m/s急剧上升到3.90 m/s。可见,这是运动员们利用了极点现象的消失,机体得到暂时的恢复,从而调节自身运动负荷的一个表现。
在周期性耐力项目比赛中,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体能基本相近,因此,争夺比赛胜利的最大竞争点在于合理分配体能。体能可以看成是运动员的一个相对稳定因素,速度变化是运动员自身分配可控制的一个主动因素,赛中的速度变化是导致运动员体能消耗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体能的消耗又是制约后半程速度变化的一个相关因素。再看,后半程,前三名运动员在10km-12km阶段追上领走运动员后出现第二次减速,不仅是前三名运动员,其余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幅度都变小;可以看出,第二次的减速,是运动员有意识的主动减速,为最后冲刺阶段准备;随后拉什马诺娃与德尔基亚普金娜的减速阶段仍然持续了2km,之后在14km-20km阶段以高速度的加速冲刺完成比赛。这表明了两名运动员在追上领走运动员后,明显的采用了降低自身的运动负荷使机体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从而为最后冲刺阶段所需的体能提供了保障。但德尔基亚普金娜相对于拉什马诺娃而言,后程加速的能力较弱,最后以3s之差仅次于拉什马诺娃之下。而刘虹仅在10km-12km阶段仅出现-2的减速之后便逐渐加速完成比赛,刘虹仅有2公里的调整,机体的暂时性恢复阶段较短,使得最后冲刺阶段体能储备下降,导致最后冲刺阶段未能跟上拉什马诺娃的一个因素。其余运动员在16km后出现陆续减速完成比赛。显然由于前半程速度变化幅度较大,消耗的体能未得到的调整,导致后程冲刺速度下降。
从前八名运动员的最高速度集中分段的出现来看,除最后一名运动员外,都集中出现在最后两个区段,前3名运动员与西班牙运动员比阿特丽斯·帕斯夸尔在后程阶段均出现一段减速调整阶段,最高速度段为最后2km;其余运动员最高速度段为16km-18km段;而最后一名运动员安娜·卡贝西尼亚最高速度出现在10km-12km阶段,说明该名运动员的体能分配不当,导致后程加速能力难以跟上第二。通过数据显示并分析可得出:此次比赛成绩越好的运动员最高速度均出现在倒数一阶段,显然最后冲刺阶段高速度的出现与运动员在冲刺前的调整恢复有着必然的联系。可见,优秀的竞走运动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变速走、匀速走的能力,还要掌握控制全程速度变化的能力。
3.3、2013年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比赛前八名运动员每5km时间分配特征
表3 第14届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前八名每5km分段成绩特征
这里分段成绩是指运动员在竞走比赛中走完一定的距离所用的时间,在国际竞走比赛中,高水平运动员的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协调配合是影响分段速度变化高低起伏的重要因素。竞走运动是典型的周期性体能类速度耐力性运动项目,从项目的特点来看,比赛持续时间长,其供能特征是以有氧供能为主,同时伴随着有氧、无氧混合代谢供能。运动员的摄氧能力越大,有氧氧化能力越强,这是竞走项目的生理学基础。
2013年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比赛以每5Km分段可分为四个阶段,从表3,前三个5Km的用时都在逐渐减少,明显看出这是加速的表现,而在第四个5Km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前三名运动员用时仍然相对第三个5Km在减少,速度仍然在加速,这与学者 杨发亮在广州亚运会中20km竞走运动员速度变化特征表明的前三名运动员在最后冲刺阶段速度呈下降趋势相反。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持续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最后一个5km冲刺阶段,前八名平均用时为21:20,除前三名运动员外,其余运动员用时均高于平均值,而造成这种变化则是由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不同,依次出现了运动性疲劳,导致最后一个5km冲刺阶段用时增加,即是最后一个5km速度下降。
3.4、2013年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比赛前四名中、俄运动员分段速度对比分析
图2 第14届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前四名运动员分段速度变化(m/s)
竞走项目上,俄罗斯一直被视为中国竞走项目上的最大劲敌,此次比赛也不例外。本届俄罗斯名将卡尼斯金娜没有参加,派出了伦敦奥运会的金牌得主拉什马诺娃、索科洛娃与及基尔德亚普金娜,均是一批相对年轻的阵容来进行此次女子20km的比拼。中国派出了刘虹、孙欢欢、切阳什锦。一二名被俄罗斯选手夺得,三四名被中国选手获得。见图2,前四名中、俄运动员各分段平均速度变化折线图可看出,前半程中俄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基本一致,而后半程,四名运动员速度的差异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变大。俄国运动员在后半程的速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且在最后冲刺阶段,速度上升幅度为0.31m/s,而中国与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相对平稳。上升幅度0.15m/s;通过对比可发现,中国运动员后程加速的冲刺能力与俄罗斯运动员相比相对较弱。从最高速度的出现来看,前三名运动员最高速度出现在最后一个两公里,第一名最高速度为4.16m/s,第二名最高速度4.13m/s,第三名我国运动员刘虹最高速度为3.98m/s,而第四名中国选手孙欢欢最高成绩出现在倒数第三个两公里3.92m/s。因此可以看出,可看出中国运动员保持高速度的能力相对较差。
4、结论与建议
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比赛中,速度变化是运动员自身分配可控制的一个主动因素,赛中的速度变化是导致运动员体能消耗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体能的消耗又是制约后半程速度变化的一个相关因素;高水平竞走运动员在比赛的后半程都有意识的主动减速,通过降低自身的运动负荷使机体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从而为最后冲刺阶段所需的体能提供了保障,以获取优越的成绩。中国运动员与俄国运动员前半程速度变化出现一致性,后半程,中国运动员加速能力不敌俄国运动员。建议中国运动员在训练中,重视体能的调节恢复与战术的安排,加强后半程耐力速度的训练,提高变速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