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BIM方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12王本刚
王本刚
高校要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BIM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较为行之有效手段就是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针对工程造价专业BIM方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从“校企一体化、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为工程造价专业BIM方向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用的参考和依据。
1 前言
随着建筑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以BIM技术、云技术为代表的建筑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BIM技术作为工程造价中基础的教学内容,为工程造价提供了改革发展的新动力。随着BIM技术的发展,行业对BIM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人才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需求,极大地限制了BIM技术的发展。工程造价BIM方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2 工程造价BIM方向人才培养现状
1.1 国内外工程造价BIM方向人才培养状况
在美国,36%的工程类本科教学计划中没有包括BIM的课程,还有20%的院系没有进行BIM教学改革的计划。Sacks和Pikas(2013)经过研究后发现,整个建筑类大学的BIM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有的仅仅提供1~2个星期的BIM介绍类课程,90%的大学仅有一个专业提供BIM课程;很多大学片面地认为BIM只是提高绘图效率的工具,只把BIM作为一种工具教授给学生。Lee等人2013对美国高校建筑类或工程管理专业的BIM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调查,BIM课程设置模式有:单一课程模式、交互教学模式、多课程联动模式和毕业综合实践模式。
在我国BIM技术起步晚于欧美国家,发展的路径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方面还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习惯,BIM技术在教育中投入不够深入,BIM技术在高校的推广比建筑企业中的推广还要滞后。简单的BIM概念性的讲授,以及不成熟不落地的BIM技术应用来进行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缺乏BIM造价的实务经验,无法达到期望的BIM教学质量,如此这般很难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工程造价BIM方向应用型人才。
1.2 影响工程造价BIM方向人才培养的因素
目前,建筑行业中缺乏BIM人才是不争的事实,我国BIM应用技术的推广是企业优于高校。虽然我们喊出“校企一体化、产教融合”的口号已经很久,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造成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体现在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另一方面体现在没能实行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企业参与度不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刺激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在BIM人才培养中,国内外高校没有行之有效地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BIM方向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工程造价BIM方向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
3.1 工程造价BIM方向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在各学期安排、实践课的落实都较为固定,并且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但是传统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造价专业知识被人为地分割,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BIM技术逐渐发展并成熟,带来了信息共享、信息交互、信息融合與处理,高效协同与交流,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相互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如果教师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不熟悉,特别对BIM技术在实际工程项目上的应用不了解,那么,将在人才培养中走弯路,建立产教深度融合,“跨界”教育制度,校企双方主体育人、交互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在岗成才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3.2 工程造价BIM方向课程体系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BIM技术背景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BIM能力培养为辅。这就决定了工程造价BIM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辅助于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基于BIM技术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工程领域中基于BIM技术的建设工程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工程造价BIM方向课程体系要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助力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关于“融入”的方式大体分两种,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基础课《建筑识图与制图》;专业核心课《建筑工程构造》、《施工方法与组织》、《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中根植BIM技术概念性内容;在 “工程造价”选修模块、“项目管理”选修模块中将BIM技术有效融入到选修课相关章节中,并设置实践环节;此外,单独设置了“BIM技术”选修模块,在此模块中完成BIM的建模技术、基于BIM的施工项目管理技术;最终,通过专业综合实训系统地完成基于BIM技术在建设工程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
4 学徒制双重身份可行性与操控性
引入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对口的BIM推广企业和BIM应用技术能力强的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或进行定制班的方式来培养工程造价BIM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入校后即具有企业员工和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学院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未来就业与发展的愿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来培养学生,即在企业中为学生聘请企业导师;校内为学生选聘专业导师。在校内学习阶段校内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配合指导学生学业,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BIM技术应用竞赛和创业创新项目,优秀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参与到实际工程的实践工作中去,为有效地培养出工程造价专业的BIM方向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同时,实现了产教融合。此外,“3+1”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即3年校内学习和1年企业实习,在校内学习阶段学生按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效地掌握了BIM基本技术,并能基于BIM技术进行专业实践。学生在企业中,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一步加深对BIM技术应用理解,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锻炼BIM实践能力。这种深化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操控性,学徒制的落实突出了高度的情景化,实现了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导师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精神的引路人,因此,学徒制在BIM方向的人才培养中仍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5 结语
BIM技术对我国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培养高质量BIM人才为目的,校内教学与企业岗位实习有机地结合,深化校企融合,建立起工程造价BIM方向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态度促进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201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项目批准号为2018ZCY231。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