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拓视野 绽放精彩

2020-06-12石峰

歌海 2020年3期

[摘    要]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第二届学术周,是继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承办后开展的又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本届学术周着眼于国际学术主流,以拓宽学术知识层面、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为目的,开展了范围广、覆盖多门不同音乐学科的系列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在容纳现代、传统、民族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音乐理论研究同时,艺术实践活动的创新别具匠心,充分展现了广西艺术学院的特点与优势。

[关键词]学术周;学术实践;活动创新

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学术周于2019年11月11日至15日在景色秀丽的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成功举行。本届学术周充分展示了学院放眼国际视野、不遗余力引介前沿音乐理念,将之与学院的特点建设进行有机融合,精心策划、精准选题,根据各系学科需求点,举办了5场专家专题讲座,6场大师班实践课和5场音乐会。16场高水准的学术交流气氛浓郁、讲求实效,获得了全院师生的称赞和好评。

一、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内涵

充分利用学术周专业性的平台,广泛了解不同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以进步、开放的眼光去认识理解当今众多音乐风格,正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有效补充知识量是本次学术周鲜明的特点。

(一)与时俱进,突破薄弱环节

如今现代音乐发展的主流已经成为当代音乐界、学术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广西艺术学院连年主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中现代音乐如沐春风的涌入,而在广西地域现代音乐的发展却较为滞缓,受众的认知与熟悉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此学院以学术周为契机,特别邀请了中国首支职业现代室内乐团——北京当代乐团(Beijing Contemporary Soloists)到访传授。这是由具有国际声望的中国著名作曲家秦文琛教授为音乐总监的乐团,乐团成员都是在现代音乐前沿上最出色的独奏演奏家,是“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将目光聚集在20世纪以来中外经典室内乐作品,大力推动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立志成为中国音乐与世界对话的倡导者和引领者”为宗旨,阵容强大、顶级的中国现代乐室内乐团。这种高水准、近距离了解现代音乐的方式,是此次学术周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师生以及音乐爱好者的踊跃参与。

在学术周活动开始的第一天,就特别邀请乐团演奏家们做了一场直观的精彩讲解。以他们对现代音乐的感受、理解为引,以所接触的作品为例,进行有声、有色、有形的传授。整场讲解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演奏家们从他们如何接触到现代音乐开始,渐渐引入现代音乐产生的背景及其演变过程,随后对现代音乐特有的情感展示方式进行解释说明。第二部分,用具体乐件和音乐作品来介绍现代音乐常用的演奏方式和与之对应的音质。不同演奏方式的运用,乐器发声形式与音质也会不同,发掘乐器的特殊音色是现代音乐重要标志之一。第三部分,演奏家们从演奏者的角度阐述如何对谱面进行细致分析,进而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将音乐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

讲解由浅入深逐步进入现代音乐语境,伴随着乐器发出的特殊音响,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冲击力和视听效果,让在场听众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现代音乐的兴致和欲望,这对现代音乐的普及与发展无疑起到了有效的助推作用。

(二)多元音乐形式汇聚的系列大师讲座

邀请不同音乐领域的音乐家来此进行专场学术讲座,是本次学术周的又一大亮点。这种分跨不同学科的系列讲座,不仅能够多方面了解音乐的不同表述形式,还能够增加音乐理论在不同研究层面下的认知与体会。

第一场开篇之作,是由时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美国作曲家作家和出版家协会(ASCAP)会员、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音乐总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金平教授所带来的《音乐中的后现代主义》专题讲座。在讲座中,金平教授首先介绍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音乐,随后对后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以及现代主义音乐进行对比界定,同时结合自身体验与感悟将后现代主义音乐的核心与表现形式特点进行详解,并根据多次交流学习实践所得的经验,总结出当今音乐发展现状与趋势。讲述节奏舒缓、细腻,逐步启发在场师生对于今后音乐创作方向的深层思考。

第二场是国家一级作曲家、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专家、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晓耕教授的专题讲座《民族母语在当代合唱写作中的运用》。讲座重点是民族性以及民族文化自信,以山、水、天、地、人、神为音乐背景进行创作。他认为:“第一,要用人类学的观点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間的音乐形态;第二,要以敬畏之心去接近民族民间音乐;第三,要培养多重听辨能力和审美倾向。”这种民族性与如何看待民族音乐的观念,让现场师生豁然开朗。广西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域,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能否将其与现代音乐或后现代音乐的表达方式进行有机的融合,创作出带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当代音乐,成为师生们思考的课题。

第三场是由北方昆曲院的王建平教授带来的《昆曲竹笛与民乐曲笛演奏的比较研究》专题学术讲座。讲座中对于昆曲的腔格、昆曲笛子的演奏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示范。此次讲座吸引了众多音乐学系、民乐系、作曲系、声乐系等不同系别与专业的师生前来受教。

第四场是日本钢琴家及艺术指导北村香织教授与旅德女中音歌唱家毕宝仪教授针对钢琴伴奏与声乐研习方面的专场讲座。讲座着重讲解钢琴伴奏与演唱者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以及两者如何紧密合作才能更加清晰与准确地表现作品之意图,并与到场师生在表演层次与方式上进行交流讨论。

学术周系列讲座的第五场,则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明五教授的专题讲座《对音乐结构中的若干思考——兼谈个人创作》。尹教授以音乐构成所需的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四大概念为基础,逐步阐述了对于音乐结构的若干思考,同时阐明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在表述方式上的区别。这些对于正在学习如何运用具体音符来进行创作的作曲系学生们来说,无疑加深了他们在写作中对于创作细节的重视。

五场系列专题讲座对当前音乐学术主流动态、音乐趋势、传统音乐、民族音乐、音乐表现、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讲解与说明,使听者随着了解的深入,逐渐形成独立而个性化的音乐见解。这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可内观自身之所缺取长补短,对于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是潜移默化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良好机会。

二、领异标新、择善而从的舞台呈现

切实理解、学以致用,将其精华为我所用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音乐实践活动——舞台呈现,这也是本次学术周又一亮点。作品从看得见的一个个谱面音符,转变为可听得见的一句句乐音历程,是音乐从理论层面进入到感知层面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除了作曲家与音乐具体呈现的演奏家之外,他人很少探知。完美的舞台音乐呈现是由舞台呈现之前所必须经历与舞台表现两方面组成,换句话说,就是排练与演出。

(一)与众不同地展现音乐的过程——对外公开排练

排练与正式演出最大的不同就是音乐家在音乐展现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有语言层面的交流、对相同段落不同处理方式的探索、对声音平衡方面的调整、对演奏技能的精确磨合等细节,在正式演出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而这一切却是音乐能够在舞台上得以完美呈现的关键所在。为了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呈现过程中,学习到他人之长(如演奏家们对音乐的理解、音乐表现、演奏技巧以及作曲家的具体创作手法等方面),从而提高自身音乐素养,也为让更多人真切而具象感受音乐呈现的必要历程,此次参演学术周音乐会中的所有乐团、乐队以及音乐家均会进行对外公开排练。

在北京现代乐团的公开排练中,演奏家们频繁与在场作曲家就具体表现细节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一再调整并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不断完善所需表达的音乐语言。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高素质音乐修养和内涵,令在场观众赞叹不已。广西交响乐团公开排练是以与尹明五教授大师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乐队指挥由音乐学院院长蔡央教授担任。采用由60多位演奏家组成的管弦乐队来配合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是非常少见的,这种结合方式相当新颖且不易。大师对于学生们的作品进行讲评,提出建议,加之蔡央院长指挥配合的专业乐队,使学生们直观感受到自己所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之显现过程,而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势必对他们今后的写作产生久远影响。还有杨华与雷霙双钢琴、毕宝仪与北村香织声乐的公开排练等。到场的观众除了来自本院管弦系、钢琴系、作曲系、声乐系等的诸多师生外,还吸引了大量非专业人士前来观看。

(二)充分展现自身优势的舞台呈现

广西艺术学院具有坐拥多民族(含有12个民族)地域的优势和天然、丰厚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立足于这片富饶的民族文化沃土,体现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已成为学院独树一帜的风情与气质。学术周系列音乐会既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风格的多部音乐作品,又为师生们创造了充分发挥与展示自我的舞台呈现机会,此为系列音乐会又一亮点。

在11日晚拉开本届系列音乐会序幕的北京当代乐团专场音乐会上,乐团特地演奏了学院多名作曲教师创作的音乐曲目,作品在结合传统与现代创作技法的同时,饱含浓郁的民族特点与当代气息。如吴丽云老师创作的二重奏《鼓祭》,采用广西侗族音调里常用的音程,结合了现代和声要素,利用钢琴来模仿祭鼓场面;由石峰老师创作的五重奏《彝寨古歌》,其曲调吸收了彝族古歌音调元素,通过现代创作手法展露出这一古老民族文化的一角;由邱玉兰老师创作的三重奏《青莲赋》采用了广西凌云县壮族山歌“荷花”的主要音调,描绘出荷花洗净铅华、典雅端庄的神韵;由邱庞阳洋老师创作的五重奏《崖壁上的舞蹈》,描写了战国至东汉时期,古骆越人爬上左江江水转弯处的陡峭崖壁绘制巨大的赭红色岩画的场景等。

翌日的音乐会是由北京当代室内乐团与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合作完成。学生们同样立足于广西多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结合他们当前所掌握的现代写作技术,展现出一幅幅虽显稚嫩但却清新向上的画卷于现场观众面前,颇具特色。如彭小芸创作的《晨烟、古木与青萝》,作品风格偏向印象派,结合广西山景云雾缭绕、涌动着生命力的晨间景象;张新龙创作的《问》,作品显现出对泛音与实音相结合的思考,音乐抽取壮族民歌常用的音列来展现作品中心思想等。对于院校学子们来说,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如此高水准乐团的演奏家们演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闭幕式交响音乐会上,演奏了作曲系主任丁玲创作的交响组曲《北部湾音诗》的第二乐章《帆》。作品描绘了浩浩荡荡的船队,意气风发、扬帆远航,穿过大海、驶向光明和未来,试图表现位于广西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当今的一派繁荣景象。由邱阳老师创作的弦乐队和打击乐《三姐的歌谣》,根据广西民歌刘三姐曲调改编而成,描绘出八桂大地的秀丽山水,也表达作者对能歌善舞、勤劳智慧的壮乡人民的赞美之情。由音乐学院副院长吕军辉创作的《热巴舞曲》,选自交响音画《重返三江源》,作品在保留藏族原生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管弦乐的表现力,刻画了藏族男儿粗犷、勇武、豪爽的形象。

三、结语

为期五天的第二届学术周亮点纷呈,堪称一次引人注目的重要学术活动,涉及专业系别多且内容广,极具影响力,为广西地区音乐事业发展和专业教学水平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加强了对于当代音乐存在的不同形式及发展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促进学院师生保持對世界前沿音乐发展的最新认知与联系,拓宽自身知识层面,纾解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无奈。最后,在尽情吸纳各类音乐风格的同时,对弘扬广西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更有着十足的自信。相信,随着举办进程不断深入、师生眼界不断开阔、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广西本土尊享国际化音乐活动的影响和熏陶日益加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学术周一定会越办越好,绽放其特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