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平弦戏与旅游合作的驱动机制与模式构建研究

2020-06-12赵琦

歌海 2020年3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一带一路

赵琦

[摘    要]青海平弦戏是西宁一带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由坐唱曲艺逐步发展为舞台剧种,沿革了纷繁复杂的民俗事象,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青海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重要地理与区位优势的省份,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加强特色资源融合,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分析青海平弦戏的发展现状及其与旅游合作面临的难题,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平弦戏与旅游合作的驱动机制,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平弦戏与旅游合作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青海平弦戏;旅游资源;驱动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越来越高。大众对旅游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游览模式,更要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文化旅游以其丰富的形式与深刻的内涵在新时期表现出强大的魅力,文化旅游迎合了现代人们追求的精神与审美感受。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是弘扬地方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经之路。“一带一路”战略中,旅游业作为重点内容被认为是“一带一路”地区之间互通互联共识最多、基础最扎实的领域,国家提倡加大旅游合作,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为青海地区文化与旅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青海平弦戏的发展现状

青海平弦戏又称西宁曲子、赋子或平调,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曲艺,后因曲调有“平、越、官、下”四弦,最终被称为“平弦”,并在全国范围内流传。青海平弦戏既有北方戏曲唱词的抑扬顿挫,又透着南方曲调的婉转典雅,既有青海特色,又有甘秦韵味,最终呈现出独具个性的曲艺特点。

青海平弦戏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游园惊梦》《狸猫换太子》等。解放后,收集整理传统剧目,组成了平弦曲艺演唱组,平弦曲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成为青海地方剧种。1958年,青海湟中秦剧团尝试将平弦传统戏《赵氏孤儿》搬上舞台,在青海、甘肃一带上演,由此开始了将坐唱平弦搬上舞台的实验工作。1960年,平弦戏《游园惊梦》由青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1979 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青海平弦戏得到了新生,恢复了“省平弦实验剧团”,恢复排练,于 1980 年在西宁演出了大型传统剧目《假婿乘龙》,受到了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青海平弦戏内容丰富多样,思想内涵豐厚,通常反映出青海各族人民的生活感受和对人生状态的思考,具有宽广的人生视野,展示出人生价值观的变化,折射出人生历程的转变,体现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是形象化的精神产品,丰富着青海地方曲艺文化的思想宝库。长期以来,青海平弦戏通过刻画剧中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随着信息网络媒体的普及,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方式使得传统地方戏曲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危机。青海平弦戏本身受到地域限制,生存空间狭小,尚未形成较为新兴的、成熟的地方性剧种,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其在青海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演出次数逐渐减少,观众人数也大幅下降,演出场所大面积萎缩,演员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平弦戏研究与创作力量更是十分薄弱,演出市场一片萧条,几乎处于失传的边缘。急需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使青海平弦戏能够在国家的战略目标下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青海平弦戏与旅游合作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相关体制不健全,未形成统一的合作体系

戏曲与旅游产业的合作需要完善的体制建设,这是开展产业合作的根本性前提。统一完善的合作体系是保证戏曲与旅游合作的关键。经调查发现,首先,青海平弦戏至今未建立完善的文艺体制,无法推动青海平弦戏的市场化改革。政府对平弦戏的扶持力度还不够,青海各地区政府没有对剧团实行市场化管理。在经营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没有对青海平弦剧团进行转制改革,青海平弦戏没有形成具有民族性、文化性的旅游品牌形象。其次,欠缺有效的保护机制,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立法保护,不仅要保护平弦戏的现有资源,还要注重保护对平弦戏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

(二)缺乏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模式

青海平弦戏曲的表演角色、音乐伴奏等,都需要群体性的传承,由于当前青海平弦戏传承与发展不景气,已经出现人才流失与招生困难,人才匮乏已经成为阻碍青海平弦戏传承的最大瓶颈。戏曲的传承仍以“师带徒”模式为主,师父逐渐老去,徒弟受社会“快餐式”文化发展的影响,无法接纳吸收师父传承的技艺,导致戏曲的一些技艺逐渐消失。缺乏培养、保护、激励优秀戏曲传承人才的制度与政策,导致青海平弦戏后继乏人。地方传统戏曲还普遍面临观众人数大幅下降的窘境,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青海平弦戏缺乏与素质教育的配合。此外,青海平弦戏创作题材范围较窄,剧目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制约着青海平弦戏的产业化发展。

(三)戏曲内涵挖掘不足,欠缺民族性的文化品牌

传统地方戏曲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如果没有民俗,缺乏文化,那么以此为依托的旅游形式也将不复存在。青海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然而欠缺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品牌。青海平弦戏虽然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在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对平弦戏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至今尚未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剧种,没有树立起鲜明的文化品牌形象。任何地方在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都必然要考虑其民族性、文化性,以树立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青海平弦戏必须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扩大在全国甚至世界的影响力,形成独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融入青海的旅游产业,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平弦戏与旅游合作的驱动机制

(一)需求驱动机制

人们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升,催生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这是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大众对旅游业的要求由初级的观光游览提升为满足审美感受与精神愉悦需求,出现丰富多样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戏曲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一种,戏曲是一种以艺术审美为本質的文化形态,与旅游审美具有天然的和谐关系,戏曲与旅游的合作是把戏曲艺术审美与旅游审美统一起来,以艺术审美来影响旅游审美,能够满足游客更注重内涵、质量与审美感受的旅游需求。

(二)竞争驱动机制

旅游消费者追求不同类型的旅游方式,运动、度假、探险、民俗等旅游方式应运而生。多种需求的出现,使得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企业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样便加剧了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旅游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需要不断丰富旅游方式,寻找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催生着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反之旅游企业的竞争推动着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青海平弦戏与旅游合作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它是平弦戏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青海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一带一路”倡议为青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开发戏曲文化旅游是旅游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明智之选。

(三)政府驱动机制

政府的驱动作用虽然不属于文化旅游的内生动力,但是它在推动戏曲与旅游合作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政府是制度驱动的实施主体,政府的职能在于为市场的发展运作创造各种基础条件,为戏曲与旅游的合作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立法保障,并监管文化旅游市场服务体系的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明确指出文化旅游是重点发展内容,青海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区,政府将按照战略规划,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等,为戏曲与旅游合作发展搭建平台,充分挖掘青海平弦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方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四)机会驱动机制

机会驱动机制具有多元化特征。例如地区举办各类会展活动、世界级的大型赛事,会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青海省成功举办了世界攀岩锦标赛、世界顶级跆拳道比赛,这无疑带动了青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另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青海一带成为地区甚至国家重点发展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绿色产业随之兴起,这也为青海平弦戏与旅游合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此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新媒体应用的普及,使区域间互通互联更加密切,虚拟平台的建立,使得旅游交易成本降低,这为戏曲与旅游的合作提供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平台。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平弦戏与旅游合作的模式

(一)塑造文化品牌模式

打造青海平弦戏戏曲影片文化品牌,促进青海平弦戏的保护发展,加速青海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青海平弦戏运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逐步走商业化之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地方戏曲发展的必然。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目前的平弦戏观众市场越来越小,导致青海平弦戏不能像流行音乐那样与现代网络媒体联合,要提升青海平弦戏的市场影响力,必须以商业化的形式走大众能够更快接受的路线。例如安徽的黄梅戏,其之所以能够走出安徽、享誉全国,成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主要应归功于黄梅戏《天仙配》以影片的形式在全国上映,这就是戏曲文化品牌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家大力支持青海文化旅游业发展,这对重新打造青海平弦戏的展演形式,推出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品牌形象,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以青海省某一著名旅游景点如青海湖景区作为平台,以传统平弦戏为主要内容,再融入青海地区少数民族有代表性的歌舞文化艺术,打造充满强烈视觉效果的山水实景歌舞剧或其他形式的戏曲表演节目,从而推动青海平弦戏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加速青海省戏曲与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

(二)打造跨省戏曲旅游路线模式

青海省可以与戏曲资源丰富的陕西省联合发展戏曲文化,打造跨省戏曲旅游路线模式。青海与陕西从地域上具有天然的地缘亲和力,都属于中国西北部地区,地域文化资源有许多相通之处。陕西作为传统文化资源集聚区,戏曲资源极为丰富,戏曲种类达二十余种。陕西省曾多次举办“西北地方戏曲汇演”,青海平弦戏剧团参演的《月亮湾的笑声》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陕西大力实施优秀人才工程与精品文化工程,涌现出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在艺术表现上也敢于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陕西文化品牌之路。陕西省的成功经验值得青海平弦戏借鉴,两省可以携手合作,探索打造一条跨省戏曲旅游路线。将陕西旅游名城——西安作为起点,终点在青海西宁,沿途可以涵盖两省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要融入青海平弦戏的艺术内涵,如平弦戏演出基地、平弦戏展览馆等,让游客置身在戏曲氛围中,在饱览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青海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实现两省文化旅游发展的双赢。

(三)构建戏曲市场化运作模式

青海平弦戏与旅游合作,需要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转变当前戏曲剧团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改革经营模式与管理形式,形成与旅游业同步发展的产业链条。对青海平弦戏的创作、演出等实行竞标制度,全省各地区通过竞标的方式签约平弦戏剧目,以青海省著名旅游景点为载体,展示具有青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此激励青海各地区戏剧团体不断创新剧目、强化内功,与旅游产业更好地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此外,强化资源整合,将戏曲文化进行物化推广,推出戏曲衍生品,开发青海平弦戏纪念品及文创产品,例如彩陶摆件、手绢、彩扇等纪念品套装并附介绍,使游客在收获旅游纪念品的同时又可以通过纪念品了解青海平弦戏的历史。此外,推出体现青海平弦戏特征的如明信片、服饰、邮票等文创产品,进一步拓宽青海平弦戏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强与旅游业的合作,拉动旅游消费。

(四)开发创意旅游项目模式

“创意”与“特色”内涵相通,往往代表着与众不同、独具一格,而与众不同正是创造经济价值的源头。要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仅有专门的展览馆、纪录片、照片墙等硬件是远远不够的,能使游客印象深刻的还是需要与当地人面对面交流与特色表演,这也是人们最感兴趣的方式。因此,需要开发创意旅游项目,将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二者共同发挥优势力量。可以在青海的各个旅游景点,安排专人表演平弦戏,并加入与游客的互动环节,一方面能够提高青海文化旅游的服务品质,另一方面能够提升文化品位。此外,通过打造“印象青海平弦”系列宣傳片,提升青海文化旅游发展软环境,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不仅是一种创意旅游项目,而且可以使游客体验到青海平弦戏的表现形式与文化特色。

五、结语

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是新时代戏曲与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两项重要课题。青海平弦戏与旅游产业合作能够提升青海旅游产业的形象和美誉度,旅游产业则为青海平弦戏的传承发展提供展示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为青海平弦戏与旅游产业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虽然青海平弦戏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但戏曲与旅游合作发展的快速启动,无疑将拓宽青海平弦戏产业化道路。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扶持与引导,青海平弦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实现戏曲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珊.旅游投资发力“一带一路 ” [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4-27(6).

[2] 吴必虎.“一带一路”的旅游巨变值得期待[N].中国旅游报,2015-4-3(4).

[3] 郭晓莺.青海平弦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戏剧,2014(08).

[4] 张玲.戏曲旅游大有可为[J].南国红豆,2012(2).

[5] 吴洁芳,李娜.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J].科技与产业,2011(9).

[6] 李光梓.旅游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J].中外企业家,2010(14).

[7] 邹文兵.由“非遗”资源到文化产业——泉州提线木偶戏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8] 刘奇葆.振兴戏曲艺术的几点思考[N].人民日报,2015-10-23(6).

[9] 梅雯. 百花争妍春满园——看湖北“娘家黄梅戏” 如何狠抓基础工程振兴文化品牌[J].黄梅戏艺术,2010(1).

[10] 林一.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创新模式[J].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4(11).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一带一路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辽宁锦州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