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救援队民间救援平凡人演绎“超人”故事
2020-06-12尹征
尹征
蓝天救援队是中国民间专业、独立的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成立于2007年,中文名:蓝天救援;英文全称:BLUE SKY RESCUE(简称BSR)。遵循人道、博爱、奉献的志愿精神,在各种危机面前竭尽所能的挽救生命。
蓝天救援已在全國31个省市自治区成立品牌授权的救援队,全国登记在册的志愿者超过5万余名,其中有超过1万名志愿者经过专业的救援培训与认证,可随时待命应对各种紧急救援。蓝天救援队自成立以来,参与了2007年之后国内所有大型灾害的救援工作,包括山野救援、城市救援、水域救援、自然灾害救援、意外事故救援等领域。无论是台风、地震、雪崩、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是山林火灾、重大意外事故与其他户外安全事故,都有蓝天救援队无畏的大爱身影。
苏州蓝天救援队队员许鹏:生命,定格在这场“逆行”中
2月22日下午,在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新区出口,许鹏“回家”了。迎接的人群排成500米“长龙”,整齐列队,神情庄重。车队驶过,许鹏的兄弟们——蓝天救援队队员齐刷刷敬礼,眼泪夺眶而出。
许鹏在朋友圈发的最后一条的信息是“美丽的谎言:‘孩子要乖,爸爸去武汉打怪兽!”
2020年春节前,许鹏和好友李晨约定,春节后聚会。为此,李晨一直留着珍藏多年的好酒等许鹏回到苏州再喝……更多人的泪,落在了微博、微信朋友圈。
“你成了英雄,我失去了兄弟。”同行的蓝天救援队队员倪荣凯痛哭着说。
许鹏——苏州蓝天救援队队员兼蓝天救援队机动队队长。自加盟蓝天救援队以来,多次参与灾难救援,书写生命“逆行”的传奇。但这一次,他没能安全回来。2月21日凌晨4时许,他从山东押运防疫物资前往武汉,在梁山县境内遭遇车祸,生命永远定格在39岁。
许鹏不幸离世后,被授予江苏“最美人物”“江苏好人”“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苏州“时代新人”等荣誉称号。
如果没有遭遇意外车祸,这一次防疫救援对许鹏来说,也许只是一次新的经历。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后,蓝天救援队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启动了一级响应。许鹏主动申请,到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做第一批“逆行者”。
2月6日,许鹏驾驶车辆携带消杀机等抗疫装备,前往武汉中华慈善总会及湖北慈善总会疫情防控捐赠物资联合仓库,也是450名蓝天救援队志愿者奋战40天的基地。
蓝天救援队全国总队长张勇告诉我们,自1月25日以来,共收到约2600万件援助湖北的防疫物资。许鹏和众多队友一起,负责给各大医院、社区等地发放抗疫物资,筑起一条物资中转的“生命通道”。
这是一群“钢铁”战士:没有床,坐着椅子上靠一夜;没有热水,坚持半个月不洗澡;没有电,无法烧开水,寒风中拿着矿泉水喝……
因为航班时间不确定,只要有航班落地,许鹏他们都要驾车赶去,平均每天奔波十六七个小时。直到车祸发生前,他已连续工作15天。
武汉“封城”后,各类应急物资及装备严重匮乏。为了做好大规模消杀,全力配合做好疫情阻击,许鹏协调定制了一批消杀用的弥雾消杀机。为尽快将这批设备运到武汉,他带着几名队员驾车从武汉到山东接货。在山东青州服务区完成物资交接后,为了赶时间,2月20日晚,他马不停蹄返回武汉。
“当时,要是能劝阻他就好了。”直到今天,蓝天救援机动队队员徐光明还在后悔。
再也没有当时,再也没有如果……
自加入蓝天救援队以来,许鹏援助的脚步没有停过——阜宁龙卷风风灾、福建闽清县洪灾、广元沉船等多项重要救援中都有他的身影。他还参加了可可西里保护野生动物巡山志愿服务活动,并在青海玉树雪灾时带领机动队队员奋战在救援一线。
就在运送抗疫物资的路上,许鹏还牵挂着可可西里,几乎天天和队友念叨着那里的野生动物保护。“今年还要把可可西里保护站建起来。”
如今,这样的念叨队友们再也听不到了。
壮志未酬,“许鹏”还在!
“他没完成的事,我们去完成!”许鹏去世后,队友们在微信朋友圈建了个悼念群,追忆、哀思,不断刷屏。
(此文章素材来自网络)
民间救援队是怎样的一群人?
从天而降的救援队员,在被困者眼中,是否和“超人”一样?同样都是在危急时刻,换上行装,奔赴现场,不求回报,只愿挽救生命于一线之间。但是,“超人”是传说,而这些救援者,却是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人。
民间救援队队员是怎样的一群人?
笔者采访了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的几名队员,他们隐藏于平凡生活的角角落落,却演绎着现实版的“超人”故事。
脱下围裙,她从厨房赶往深山。微信群里突然“蹦”出的救援信息就像警铃。看到驴友“十渡坠崖”的信息时,“浮萍”正在厨房给丈夫和女儿做晚饭。她和丈夫都是房山蓝天救援队的队员。
“我老公问我,‘你去不去?”“浮萍”用围裙擦了擦手,“我去了谁给你做饭呀?”
“我自己做,你去吧。”得到丈夫的支持后,“浮萍”解下围裙,迅速换上蓝色的队服,背上装备,搭上其他队友的车,“钻”进夜色,驶向深山。
和“浮萍”一样,成立五年来,房山蓝天救援队吸收的队员都是这般“普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朝九晚五的企业员工,有退休在家的“闲人”,也有相对自由的个体户。
不管是在队里,还是在队外,救援队的队员不唤彼此真名,都以彼此五花八门的网名相称,他们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都不知道他们还有志愿者的身份。
“晓苑漫步”是一名初中政治老师,2013年,在“晓苑漫步”的组织下,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成立。“刚成立时只有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已有普通志愿者900多人,正式成员40多人,成员都来自房山本地。”
每当公安、消防或是蓝天救援热线发出救援信息,“晓苑漫步”的微信群里队员便纷纷响应,谁可以立即出发,谁有车可以拉人,谁做后勤保障,救援小组迅速组建……虽然来自民间,但蓝天救援的反应速度,不逊于公安与消防。
在繁忙生活之外,开辟一项要上山下水、费时耗力的“副业”,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据了解,该救援队的队员不少都是登山爱好者,因为热爱登山,他们便将爱好和“副业”结合起来。
救援累吗?累!对于50岁的“猫耳山上的羊”来说,每次上山救人都是对自己体能的考验。
2018年10月18日,一名驴友拍照时在房山坠崖,接到消息时,“猫耳山上的羊”还在下班的路上。回到家后,他简单收拾,便开车出发了。“到达山下时,是晚上7点左右,等把人抬下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清晨6点,救了一整夜。”
53岁的“平安万福”也参与了这次救援,当时他正在健身房锻炼,衣服都没换就出发了。有着丰富登山经验的他,对这次救援印象深刻,“驴友掉下去的那个深沟,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就是自家羊群跑下去也不会去找了。”
“山路非常不好走,周围都是悬崖峭壁,我们七八个轮换着抬担架,走到狭窄处,两个人抬,手套都磨烂了。”“猫耳山上的羊”回忆说,“有队员的腰累得直不起来,只能躺在草丛里,慢慢地舒缓。到了山下,人都累得恍惚了,很多人还要赶着去上班。”
“对,就像着迷了一样。”“浮萍”是救援队最早的一批队员,在她看来,队员们的动力来自被救助者以及他们亲人的感谢,“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赶走所有的疲累”。
“懂事儿”则把救人当作是自己的信仰,“听起来是挺苦的,但是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件特快乐、特有成就感的事情。活干得漂亮,回家都能多喝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