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升级带来标准化与个性化深度融合

2020-06-12石菲

中国信息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远程中医药联网

石菲

当前我国医疗健康体系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信息不畅,综合监管平台缺失等亟需解决的难题,“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标准化是化解医疗服务矛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能够做到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服务水平标准统一,就不会出现患者向大城市、大医院聚集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个性化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幸,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未来医疗卫生行业将进一步向标准化与个性化融合的趋势发展。

可穿戴设备提升个性化体验

首先,物联网及可穿戴设备可以带来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

糖尿病是困扰全球的慢性疾病,早在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总数已超过9000万,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据近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35.2%。也就是说如果把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都算上,中国有近一半成人血糖异常。

在中国,糖尿病流行以2型为主,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已经从大型综合医院逐渐转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人们对血糖水平的关注日益增加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胰岛素抵抗。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多,直到胰腺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的需求,然后会导致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和心脏病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在中国目前对糖尿病进行诊断的标准是相对宽松的空腹血糖≥7.0mmol/L,而对于患者来说,如果只关注空腹血糖则容易忽略糖尿病发病前的信号,不能及早防止。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具有胰岛素抵抗问题的2型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心脏跳动规律与正常人有所不同。这就说明可穿戴设备有潜质发展成一种简单、易操作的糖尿病检测工具。在潜在的疾病出现前就发出预警。

医疗物联网是指在标准和交互通信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定位技术等,进一步结合先进的通信网络设备、移动终端设备等对医疗对象(包括医疗信息、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进行处理和交互。

医疗保健行业探索可以利用物联网为个人提供高可用性、个性化和及时的医疗服务。不管病人是在家里,在办公室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医疗专家都可以监测病人的健康,并提供建议的治疗方法。在西方国家,近60%的医疗机构已经引入物联网设备,73%的医疗机构使用物联网进行维护和监测。2019年,87%的医疗机构计划实施物联网技术,比其他行业85%的数据高2个百分点。

医疗物联网设备可以跟踪和连续收集身体指标,有助于检测疾病发作或活动的早期迹象。可穿戴的传感器跟踪各种关键指标,有助于锻炼、依从性和远程监控,并提醒护理人员及时做出反应,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物联网设备测量和监控可以避免慢性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不良结果和加速康复。如智能家用药物分配器在患者没有按处方服用药物时通知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智能床收集有关患者位置和生命体征的详细信息,以便帮助护士更好地照顾患者。市场研究公司TMR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在2018至2026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7%,到2026年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过290亿美元。可穿戴医疗设备不但能够减少医护人员用工压力和感染风险,诊疗效率也有很大提高。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通过使用测温功能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系统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技术的实施已经引起了许多关于个人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担忧,除了个人数据被盗和滥用之外,医疗保健领域的物联网如果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发布了许多关于建立联网医疗设备的端到端安全指南。另外,FDA还在2018年发布了针对联网医疗设备制造商的产品销售前指南的更新草案,以确保医疗器械在设计和开发阶段的端到端安全性。

此外,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帮助慢病患者进行更加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并且根据自身情况随时调整诊疗方案;医生还可以通过远程诊疗等手段对骨折等恢复期較长的患者进行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医疗物联网可以为医生提供健康数据,帮助医生在患者到医院之前进行初步诊断,节省病人的就医时间。这些都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体验。

5G带来医疗普惠

其次,互联网医疗与5G远程会诊可以让分级诊疗、医联体落到实处,帮助医疗资源平均化,让医疗手段更加标准化,病人感受更加个性化。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三级医院和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主要以大城市居多,在医疗资源和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交叉感染风险也是医疗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

本次新冠疫情暴发,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远程医疗的应用进程。一方面,通过远程会诊,部分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得到缓解;另一方面,通过远程问诊、远程查房等手段,交叉感染风险大大降低。疫情期间,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调试成功,并与解放军总医院完成了首次5G网络的远程会诊,进一步提升了武汉市隔离区患者救治效率与效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5G远程CT系统,为湖北省黄冈黄州总医院共计106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CT远程检查。江西省人民医院专家组通过“江西省援助随州新冠肺炎防治工作5G远程医疗系统”指导随州市曾都区中医医院对2名患者进行治疗。未来,在远程医疗的场景中,以5G技术打造的远程会诊将会很快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会诊方式。

5G技术高速率、低延时、广连接等特性,可以降低误诊风险,为危重病人赢得宝贵时间。很多三甲医院已经试点运行了在线联合会诊,效果明显。很多创业企业也开始布局此领域,中商产业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超100亿元,2019年该市场规模约为130亿元。

随着5G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得以拓展到多种移动场景,帮助医院提效,同时改善患者体验。不过,由于5G技术尚未全面铺开,更多场景化应用的落地还需要时间,许多制度细节尚需规范化、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完善,例如个人隐私保护、数据信息安全、跨区域信息共享等。

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精髓

第三,中西医技术体系让患者获得一人一方、辩证施药的个性化体验同时,还可以帮助中医治疗手段更加标准化与现代化,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医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根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曾经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医坚持辨证施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思路。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我国中西药结合治疗非典的方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充分肯定。

长久以来,缺乏体系化与科学化一直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也一直是中医药发展改革的重点方向。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组建了多学科协作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流感技术体系,为流感防治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设立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流感疾病循证能力建设项目,围绕中医药防治流感的需求,从疾病研究、中药筛选、中医临床、中药研发各个环节建立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此次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医药防治流感技术体系快速反应,临床——科研数据分析——药物筛选环环紧扣,多领域联动,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治工作。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诊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定点医院中医药参与全部病例救治率为87.9%,治疗有效率为94.7%。参与重型危重型病例救治率為81.3%,治疗有效率为92.3%。佑安医院第一例新冠肺炎重症病例,通过中西医并重疗法,仅住院治疗12天就痊愈出院。中医治疗不拘泥一方一药,方案来自对疫病形成的完整辨证体系和已有的有效方法,同时,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体系能更全面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主要症候、当下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有的放矢开展治疗。北京还在这次抗疫救治中,摸索出中西医协同治疗的一些切入点,在治疗方法上实现了创新突破。

中医药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成长,共同经历了无数次瘟疫的考验,与瘟疫作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人一方是中医的灵魂,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远程中医药联网
“身联网”等五则
风口之上,车联网系统将是“另一个”手机系统?
河南远程医疗将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远程访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6000万
波音757-300中远程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