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育人平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0-06-12覃逸明韦巧艳李大成

山东化工 2020年8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覃逸明,韦巧艳,陈 碧,李大成

(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科研管理处,广西 来宾 546199;2.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食品与生化工程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型驱动转向为创新型驱动。与此同时,国家面临的国际竞争也不断加大,国家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日趋紧迫。归根到底,行业竞争和国际竞争,终将是人才的竞争。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同质化倾向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导致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无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创新战略实施需要,为此,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连续八年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首位,成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行业门类。“十三五”期间,食品工业已经是广西14个千亿元产业之一,超亿元企业已达到100家以上,食品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技术食品专业类创新人才的需求,自2008年以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食品与生化工程学院先后开设了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本专科食品类专业。学院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先后与广西来宾永鑫糖业(现广西来宾湘桂糖业有限公司)、来宾东糖集团、来宾博宣食品厂、博华食品厂、柳州胜利食品厂、广西山云生化科技公司、广西仙草堂制药公司、柳州双喜酱料厂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聘请企业人员进校授课、开展岗位培训、签订人才工作协议等,合作结果有力地探索了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使学校办学逐步走向了企业,获得社会良好的评价。

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许多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如:合作渠道不够贯通,合作不稳定;合作内容不够深入,合作模式单一;合作理念和选择对象上存在误区;经费缺乏,合作难以保障;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合作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缺位等。如何破除瓶颈问题成为学校食品类专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切入点,就如何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展开讨论。

1 协同育人的背景

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1]。2017 年 12 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发办[2017]95 号)[2]指出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至此,国家层面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体系构建已全面形成。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院校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浑于一体的办学模式,是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为“四方主体”的一种深度的校企合作,是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3]。

2 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产教融合呼之欲出。我们调整了原来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方式,一改过去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主动向企业靠拢,寻求与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联合企业,组建双方人才培养主体,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形成校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教融合方式。

2015年,食品与生化工程学院按照学校转型发展的定位和思路,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三级对接的合作组织体系,即:领导层面(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建立起高层密切沟通联系机制、职能部门(教务处和人力资源部)建立联络协调机制、实施单位(二级学院和项目部)负责具体落实校企合作事宜,该机制为高效实施校企一体、协同育人提供了组织保障。学院先后与广西永鑫糖业有限公司、来宾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农垦糖业集团红河制糖有限公司、广州旺旺集团、江苏盐城大丰英茂糖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如表1所示。

表1 2015年以来食品与生化工程学院立项建设的协同育人平台Table 1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established by College of Food & Biochemical Engineerin since 2015

3 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

3.1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机制是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就协同创新层面来说,完善机制是开展协同育人的必然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构建组织结构。学校依托专业建设,组织合作单位建立学校(企业)、校企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企业项目组)三个不同层面的组织机构。第一层面是领导层面,他们是合作单位的分管领导,负责整个合作工作的商讨与决策,需要在培养方案、合作计划、师资配置、工作对接以及合同签订等方面落实协同育人;第二个层面是职能部门层面,他们是合作单位的职能部门负责人,负责协助第一层面制定组织计划和推动协同育人的落实;第三层面是具体实施层面,他们是合作单位的具体实施协同育人的部门负责人,包括学校二级学院教师和企业项目部技术人员,负责落实具体的育人工作,执行育人方案。另一方面,各层面按照职责分工分别从协同平台建设机制、协同平台管理制度和协同育人合作协议三个方面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这样平台建设从开始就形成多主体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机制,既明确了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共同主体责任,也明确了合作各方的职责义务和成果分享方式。这些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保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与管理的顺利进行,也推动了平台后续发展的可持续性。

3.2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3.2.1 树立协同育人理念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企业是人才成长的场所,社会是人才价值实现的地方。育人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同时是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家都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育人观念”,需要把所有参与育人的各方均确定为主体方。另外,所育的人必须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因而强调了人才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3.2.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协同育人的根本,学校依托协同育人平台,积极开展多方联动机制,共同对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形成了上有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专家通过对口援建进行指导,下有参与合作的企业通过人才使用提出的反馈建议,从“方案协同”“平台协同”“师资协同”“课程协同”和“课堂协同”等五个方面为食品类专业构建面向产业集群的“协同育人一体化”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方案协同。由学校牵头,组织政府有关职能单位、行业代表和企业等四方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围绕地方产业特点、企业需求状况、政府支持导向及学校发展要求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路径,为实施协同育人提供根本保障。

(2)平台协同。从表1可以看出,食品类专业近年来构建的协同育人平台不仅包括教学合作型平台(实习基地),也包括科技开发型合作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包括行业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这些平台不仅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不仅需要学校的师生走进企业,也需要企业的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协同平台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学生从认知教育,到专业实习,到顶岗实践,到就业工作整个育人体系需要,还满足了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了平台的有效协同。

(3)师资协同。学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甚至政府职员在整个育人体系中都是学校的有效“师资力量”,学校教师同时也是企业技改与产品研发的有效生力军。这支队伍来源广泛,经验丰富,互通有无,不仅能够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同时还能满足企业的创新需要和政府与行业的决策需求,从而在根本上破除校企合作的瓶颈难题,保障产教深度融合。

(4)课程协同。课程是实施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没有协同的创新,课程只能是一种范式教育。通过四方商议制定的课程标准,是一种建立在协同基础上的课程,它不仅体现标准化的要求,又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涵有效地体现了专业的行业特点,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课堂协同。课堂是实施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基于协同育人平台下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颠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树立“处处是课堂”的观念,教室、实验室、车间、检验室,甚至是仓储和电商平台,都是课堂开展的场所;另一方面,授课方式不仅是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和技能操作,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学术讲座进行补充,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新工艺、新标准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体现“学”和“研”的结合,只有真正把“学”和“研”结合起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才能成为可能。

3.2.3 创新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校、政、行、企合作四方参与的合作评价体系,根据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四方评价权重分别为4∶1∶2∶3。其次,评价从“基础”、“应用”与“创新”三个维度出发,设置权重分别为3∶4∶3。评价以行业需求为基础,梳理食品类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等要素,共同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构建评价体系。最后,改进评价方法,实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以保障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4 主要成果与问题

4.1 主要成果

4.1.1 完善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先后建立了13种校企合作建设、校企合作运行和管理制度,签订了20余份合作协议,形成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建立的主要制度体系有:《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发展规划》、《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室制度》、《校企(校)合作工作表》、《校外实训安全管理规范》、《校企合作协议》、《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规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规定》、《校外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专业教师技术服务企业制度》、《教师进企业制度》等。

4.1.2 校企合作真正迈入产教融合

合作各方集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构建起“指导、学习、培训、研究”的互动系统,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应用与创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共同创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实现全天候的育人保障,共同促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的成长发展。

4.1.3 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从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到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到协同育人的实施,到“学”“研”结合,到评价体系改革等形成了食品类专业独特的特色。2015年以来,学生参与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43项,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超过40%。学生在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广西大学生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种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得二、三等奖,学生毕业就业率都在95%以上,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高达90%。

4.1.4 协同平台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15年以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起来的自治区级、市级和学校(企业)三级协同育人平台共有15个,教师依托平台共申请项目50多项,参与企业技改5项,获得支持经费2000多万元,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团队在行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得到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企业和行业受到市场的影响,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获得发展和活力,因此,学校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企业和行业的要求,否则合作就会受阻;其次,资金的保障也非常重要。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第三,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要跟上时代的要求,合作各方要始终保持旺盛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合作需求增长点;第四,加大人才互通互融研究,推动合作各方人才共享和成果共享,形成真正的产教融合。

5 结语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一个繁杂而又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高校、研究所、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合作,只有不断加强各方主体的深度合作,加大组织、实施、管理及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