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原阳,特色独具的脱贫攻坚之路
2020-06-12卞瑞鹤盛素芬通讯员李东霞
本刊全媒体记者 卞瑞鹤 盛素芬 通讯员 李东霞
4月23日,暮春,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原阳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生机勃勃的扶贫产业,长势喜人的蔬菜水果……无不让人由衷赞叹原阳乡村变化的日新月异。
原阳县毗邻黄河,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也让这里饱受了风沙和旱涝之苦。时至今日,在当地许多人心里,贫穷的印记仍挥洒不去。
让原阳发生蜕变的是在2014年。这一年,原阳被确定为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贫困县。此后,在一系列扶贫政策的落实下,特别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原阳人民集思广益,苦干敢干,不断探索创新,阔步走出了一条特色独具的脱贫攻坚之路。
党建引领,扶贫列车转入高速轨道
说起原阳,不能不提滩区。据有关报道,2002年,原阳有111个重点扶贫村,其中89个位于黄河滩区,这里因“滩”致贫、穷根难拔。陡门乡黑石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18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的黑石村早已今非昔比,成了脱贫攻坚的先进典范。黑石村能够实现华丽转身,驻村第一书记孙长虹功不可没。
黑石村的产业名片是豫北金秋梨,梨园紧挨黄河大堤。驱车沿着蜿蜒的黄河大堤向西前行,眼前风光无限。大堤南岸,黄河之水滚滚滔滔,浩荡东去;大堤北侧,田野辽阔,花果飘香。
“我们村的梨很大、很甜,受疫情影响,年前卖了2万斤,年后又卖了6万斤。通过电商的方式,我把梨卖给了远在湖北、湖南、江苏等地的战友,他们都很稀罕。”见到孙长虹时,他正在梨园内查看梨树的生长情况,逢人就推销村里的金秋梨已成了他的习惯。
2017年,孙长虹由新乡市城管局派驻到黑石村担任第一书记。“我刚来的时候,村里梨树的种植规模不大,管理也不规范,加上没有好的销路,价格很低,村民种梨的积极性不高。”孙长虹介绍说。两年来,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金秋梨产业,将其变成了致富增收的“黄金”梨。
“从党建工作入手,夯实党建基础,把党建引领放在脱贫攻坚的重要位置,使党建工作成为驱动扶贫工作的最大动力,让扶贫列车从普通轨道转入高速轨道。”原阳县副县长朱广治如是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孙长虹,无疑是原阳县基层党建队伍中的典型代表。
朱广治介绍,近年来,原阳县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牢固树立“党建+”理念,围绕全县脱贫攻坚大局,求创新、抓突破,发挥“党建+N”的优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发挥“党建+合作社”优势。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原生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实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品牌”的产销模式,发展稻田养蟹、“一亩三分地”等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一批贫困户率先实现了脱贫致富。
发挥“党建+典型”优势。原阳县选树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葛埠口乡娄彩店村党支部书记娄彦杰和官厂镇娄谷堆村返乡创业青年娄伟峥等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收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除此之外,原阳还发挥“党建+金融”优势,建立党组织“牵线”、金融“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的工作新模式;发挥“党建+管理”优势,通过制度的健全完善,形成压力层层传导的局面,增强了考核问效力度;发挥“党建+创新”优势,实行“红分管理”,深入开展“四创”活动,创建了党的建设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脱贫攻坚红旗村、乡村振兴红旗村“四面红旗村”62个。该县路寨乡党寨、福宁集镇小吴庄等9个村被评为市级党建示范村,30多个村被确定为县级党建示范村。
“党建+”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党的旗帜在原阳乡村上空高高飘扬。
产业支撑,使脱贫攻坚卓有成效
在原阳县,精准扶贫中战功赫赫的一铭内衣厂备受瞩目。
该公司位于原阳县路寨乡,主要生产一次性内衣及卫生产品。2018年5月,该公司利用路寨乡贾一村、贾二村、贾四村的产业扶贫项目,在路寨乡增设了两个厂区,实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公司有3个厂区,共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安置贫困人口就业13名,带动28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还对41名年龄较大、不适合进厂务工的贫困户设置了公益性岗位。
“我和我婆婆都在这里上班,我俩一个月合起来能挣4000多元。多亏有这样的公司,让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说起公司对自己的帮扶,建档立卡脱贫户肖便利满是感激。几年前,她的丈夫张武友突发脑梗,这样的变故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被评定为贫困户后,公司不仅安排肖便利和她的婆婆来这里就业,还给她丈夫提供了公益性岗位。
眼下,位于齐街镇南黑石村的蔬菜大棚产业发展扶贫基地的番茄成熟了。记者到来时,工人们正在仓库里分拣番茄。据河南省优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祥利介绍,经过分拣的番茄进行统一包装后,以每斤3元以上的价格销往北京、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仓库东边,一座座现代化蔬菜温室大棚布列田间。大棚内,1米多高的番茄树枝繁叶茂,翠绿的叶子下硕果累累。
原阳县扶贫办主任李桂正告诉记者,该扶贫基地总占地203亩,建设有现代化蔬菜温室大棚32座,总投资1256.5万元,由河南省优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租经营。公司通过资产收益分配、转移就业、发包管理、提成分红、土地流转、合作种植6种带贫帮扶模式,着力打造高产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该项目可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剩余劳动力200人,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蔬菜5000余亩,对实现全镇贫困户稳定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李桂正说。
黑石村贫困户郭明可是今年第一批的最大受益者。“我通过发包管理的模式,承包了一座4.3亩的大棚。公司提供种苗、农药、化肥及农机具设备等,我不需要投资一分钱,只负责各种劳务管理。收益我4成,公司6成,按照现在的行情,春季一季净收入就可达7万元。”站在属于“自己”的蔬菜大棚里,郭明可高兴得合不拢嘴。
由于带贫能力强,带贫效果好,该项目也在靳堂乡赵厂村着手建设。“该村返乡创业青年吕荣辉,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有技术,有思路。作为脱贫光荣户的他,决心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李桂正说,我们将这样的项目交到他手里,也很放心。
“产业扶贫是贫困户稳定增收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近年来,原阳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四个结合’,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朱广治介绍说,2016年以来,原阳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97亿元,实施各类产业扶贫项目234个,仅产业扶贫项目就使贫困户户均增收6811.3元、人均增收2089.3元。
所谓“四个结合”,就是产业扶贫与壮大县域经济相结合,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支撑;产业扶贫与沿黄生态带建设相结合,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产业扶贫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产业扶贫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新渠道。
如今,在原阳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个个蓬勃兴起的扶贫产业,正彰显出强大的带动力量。一产接二连三、二产前展后延、三产进二入一;路网、林网、水网三网全域带动;黄河大堤、幸福路、沿黄生态通道三条自然生态带蜿蜒伸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休闲餐饮、田园农旅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完美连接;精品果园、精品菜园、精品花园“三园”优势凸显。
行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在五个重点行业对标达标行动中,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使贫困群众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就得了业、生活有保障。”朱广治说。
正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原阳县行业扶贫亮点纷呈。
在健康扶贫工作中,原阳县卫健委紧紧围绕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的目标,严格按照河南省卫健委提出的“三个100%、两个90%”的目标要求,坚持“治、防、提”的总体思路,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为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该县的精准扶贫“一站式”服务中心被群众誉为“贫困群众之家”。在这里,贫困户可“一站式”方便快捷地完成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各项扶贫政策的咨询、业务办理等。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就医难、贷款难、就业难的问题。
原阳县人社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领统揽人社工作的全局,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认真贯彻落实“四个不摘”的总要求,突出抓好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各项目标任务。
目前,原阳县458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通硬化路的目标,相当一大部分村庄已经实现了户户通。下一步,原阳县交通局将全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力度,完成滩区“三横七纵”建设,尽快形成纵横交错的区域路网,推进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郑新融合”“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行业扶贫作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政府主导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原阳,行业扶贫正充分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和力量,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