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投诉举报处理的几点思考
2020-06-12董驰
董驰
吴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平望分局 江苏苏州 215222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开始席卷全国。各地防疫形势的发展及各类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都挑动着每个人的神经。而恰逢春节的特点,使得各类消费物品,尤其是防疫物资、民生商品的供求平衡在短短几日内被打破。特别是口罩的供求成为全民的焦点,甚至一度出现“一罩难求”的局面。相应的,围绕防疫物资、民生商品的投诉举报数量也成明显上升趋势[1]。
1 防疫期投诉举报概况的分析
自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截止2月底,W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累计接收疫情类投诉举报508件,其中涉及口罩价格问题的351件,占比69.09%,涉及口罩质量问题的40件,占比7.87%(见图1)。涉及医药商店的占比60.04%,超市的占比14.96%,微信圈的占比2.36%(见图2)。
图1 投诉举报内容归类占比图
2 防疫期投诉举报呈现的特征
通过对这508条疫情类投诉举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六个特征。一是在时段上集中爆发。根据数据显示,168件投诉举报集中在1月26日至29日,为防疫一级响应令发布后的随后几天,即大量市民在官方发布一级响应令后集中购买防疫物质时段;二是在领域上聚集分布。投诉举报内容主要集中在反映民生物品价高、防疫物资质差价高的问题上。当防疫物质供求平衡被打破时,价格在市场这只“无形手”的影响下,水涨船高。同时在一些不法商人借机涨价、以次充好、售卖假劣口罩等违法行为的催化下,使得市民对价格、质量等问题尤为敏感;三是在类别上混合交织。目前普通市民在投诉与举报的区别认知上还有差距,大多数投诉举报人不会理性地去区分。一遇到问题大多只会感性地反映事情,提出诉求,要求相关部门处理。后期都需要“二次加工分流”;四是在表述上模糊不详。在508条疫情类投诉举报中,有227条存在表述模糊的问题,地址不详的占比37.03%、店名不详的占比12.35%、指向不明确的占比50.62%,都需要与投诉举报人联系核实;五是在定性上主观臆断。有152条投诉举报内容表述都以投诉举报人的主观臆断为主,大多以“乱涨价”、“认为价格贵”、“高于市场价”等字眼单纯表述,很少采用前后售卖价格的对比进行表述;六是在态势上事急多变。投诉举报人大多比较关注,短时内会多次来电询问处办结果;投诉举报人还会因市场上防疫物资供求变化而改变初衷,撤诉或不予追究;同时因防疫物资销售紧俏,执法人员处办时,现场往往是无实物实据可查证[2]。
3 防疫期投诉举报处理的建议
针对防疫期间投诉举报呈现的诸多特点,为更加高效合理地处办此类投诉举报,提以下六点建议。一是注重等级研判。根据投诉举报内容作前期研判,按轻重缓急进行等级管理,将牵涉面广、关注点热、动态变化大、容易引发舆情的优先处理;二是注重内容核实。事先与投诉举报人联系核实情况,了解掌握更详细确切的信息和诉求,以便更加高效处办,减少不必要的“无用功”;三是注重处办效率。因防疫期的特殊性,各类防疫物资、民生商品的供求变化快,无法再用平时的节奏进行处办,必须及时抓住“战机”,及时处办,该立案的立案,该调解的调解。否则极有可能面临现场查无实证,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的被动局面;四是注重工作态度。因受疫情影响,投诉举报人反映问题时往往带有急躁、抱怨等情绪,往往要求处办部门快速解决,满足诉求。调解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语气态度,耐心细致化解相关争议。书面答复时要表述清楚、切中要点,切忌敷衍了事;五是注重部门沟通。注重与属地防疫指挥部及相关单位的信息互通,加强协调沟通,掌握动态信息,防止“单打独斗”,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以便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六是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及时将一些典型的投诉举报案例向公众发布,增强公众对防疫期间销售行为、销售价格合法性的分辨力,以减少无效的投诉举报,节约行政资源与成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