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汉白玉雕像的传奇故事
2020-06-12
1990年11月14日,是毛泽东主席的夫人杨开慧烈士牺牲6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数万人齐聚湖南长沙县杨开慧烈士的家乡——板仓,参加杨开慧烈士雕像揭幕仪式。
当天上午,天空中乌云密布,北风呼啸,难得一见的冬日大雨倾盆而下。天地有情,好像在为开慧烈士而哭泣。
10时整,揭幕仪式正式开始。风停雨住,天气放晴。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耿飚,开国上将宋时轮将覆盖在杨开慧烈士雕像上的红绸拉下时,一尊洁白晶莹的汉白玉雕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庄重、漂亮、神情自若、气宇不凡的杨开慧,仿佛正昂首挺胸向人们走来。
人群中有人高喊:“霞姑!霞姑!”
此时,云开雾散,太阳冲出云层,把温暖的光芒撒向大地,撒向烈士雕像的身躯。它的余晖把如花如絮的残云镶上了一线金边,显露出淡红、深红,染得天空一片斑斓。
1990年11月16日,本文作者与邵华、毛新宇(从左至右)在杨开慧烈士陵园
看着这尊3.8米高的美丽雕像,谁会想到,她与远在1400多公里之外的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北厅的毛主席雕像,竟有着传奇般的联系:两尊雕像相隔14年,竟出自同一块汉白玉原石!
我记得1990年春节前后,长沙县200多名妇女发出倡议,为纪念杨开慧烈士牺牲60周年,号召大家积极捐款,为烈士建立一座雕像。这一倡议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家属及上级的赞同。我作为当时分管这项工作的县委负责人,参与并组织了这一活动。
这年9月17日上午,我受毛岸青、邵华夫妇的邀请,到达北京西山毛岸青的家中,与其商量杨开慧烈士牺牲60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着重研究了雕像的雕刻事项。当天晚上,我又陪邵华大姐到达呼和浩特。第二天,即参加了杨开慧烈士雕像大样的审定,并研究了雕像的材质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从人物的性别、身份等角度考虑,还是使用汉白玉比较好。但当时国内汉白玉开采和加工的机械化水平不高。临时开采大的原石很难,特别是时间上来不及。这时,邵华大姐告诉我,她认识解放军某部的一位团级干部,1976年年底曾参与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汉白玉雕像材料的开采工作,现已转业在北京。邵华大姐要我和他联系一下,看是否可以找到现成的汉白玉原石。
21日,回到北京后,我即与那位军转干部取得联系,并约定23日上午一同去北京房山寻找汉白玉。
这天正是北京亚运会开幕后的第二天,北京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早上8时,我们乘坐着一辆破旧的北京212吉普车,从西山出发,沿着颐和园至石景山的道路,直奔房山大石窝镇。一路上,这位军转干部告诉我,1976年,他们部队为建毛主席纪念堂的雕像,开采了一块很大的汉白玉原石,结果只用了一半,还有一半留在矿坑内。后来部队裁撤,也无人过问,至今已有14年,不知还在不在。
上午9时半左右,我们到达房山大石窝镇。车子停在一个废弃的矿坑边。这是一个向南延伸的采石区,采石面上长满了半人深的茅草,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有些枯黄,给人以苍凉萧瑟之感。我们拨开草丛,细细地寻找。不一会儿,就发现了一块巨大的汉白玉原石。我走近一看,原石有4米多长,宽高均2米左右。它静静地躺在茅草之中,一小半被泥石掩埋,有的地方还长出了青苔。同行的这位军转干部告诉我,这就是1976年他们采下的原石,毛主席纪念堂座像用了一半,想不到剩下的一半14年后还在原处。我一听也暗暗称奇。这对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夫妻,去世后,相隔14年将要用同一块石头做雕像,真是天意。
当天回到北京后,我向邵华大姐汇报了情况。邵华大姐也连连称奇,显得很高兴。她表示,要亲自去一趟房山,亲眼看看再作决定。
我因还有其他工作,没有等雕像材料的事订妥,便于24日返回了长沙。
11月12日下午,杨开慧烈士的雕像从北京运到了长沙。
13日上午11时14分,杨开慧烈士的雕像安放在板仓的杨开慧烈士陵园。
14日上午10时,在板仓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16日下午,是一个晴朗的冬日。我又陪邵华大姐来到了长沙县板仓杨开慧烈士陵园。一路上,邵华大姐嘱咐我:“岸青和我百年之后,也要葬回开慧烈士陵园,陪伴我们敬爱的妈妈。请你这个父母官一定落实好。”言语间,我深深感到,毛岸青、邵华对开慧妈妈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在杨开慧烈士陵园,邵华细心察看着每一处设施,每一株树木。在杨开慧烈士雕像前,邵华久久地注视着开慧妈妈,用激动的声音对我说:“开慧妈妈这座雕像的材料,就是你9月份在房山看到的那块汉白玉原石,它与14年前毛主席纪念堂雕像是同一块汉白玉。这块通灵玉石,一半用在毛主席纪念堂上,一半用来为他的妻子雕像,真可谓天造地设,千古奇雕。”
我静静地听着,一股感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是啊,毛泽东和杨开慧生前是一对忠诚不渝的革命伴侣。逝世后,相隔14年又用同一块汉白玉塑造夫妻的雕像,这是天意,这两尊万古无双的伉俪奇雕,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