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疫情经济”趋势别被“砖家”带沟里去了
2020-06-12张鹏华
张鹏华
自春节至今,大伙宅家已经快宅出蛆了。那些当初怀着喜大普奔“终于可以躺着为国家做贡献”想法的人也逐渐清醒,进而危机感从生。
疫情就是疫情,灾难就是灾难。
我们可以积极应对,可以乐观思考,但绝对不能把丧事看成喜事,进而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比如对于“疫情经济”,很多媒体和专家鼓吹对中国经济有多大改变,激发多少积极意义,说实话,我真不觉得是这样。
SARS结束多少年了,十多年了吧,当年的那些错误教训,今天从疫情初始,缺席了哪一项?当年要是微信,移动互联网有今天这么发达,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懈怠、疏忽、懒政、阴谋论、伪鸡汤,炒作.....哪个会漏掉?
野味照样有人吃,红十字照样那个鸟样,管理照样懈怠……同样,英雄一样会出现,人情一样有冷暖,企业一样有危机,经济损害一样不会差。
疫情期间,这次全国被迫宅家,有没有好处,我想,还是有的:你终于有机会陪伴家人了,重新思考家庭的意义,重新感受亲情的温暖,重新思考责任的所在,重新审视打拼的目的。可以宅出一片合家快乐,也可能宅出一场鸡飞狗跳。这些,都很必然。
专家、企业主、经营者们在此期间,更多站在商业角度考虑问题。最流行的莫过对“疫情经济”的推测和解读。而且最多的是——破窗谬误。
破窗谬误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常识。
一家商店的橱窗被打碎了,老板要花300块买玻璃补上,老板觉得很倒霉。
有人说,这是好事儿啊,你想想,这300块给玻璃老板赚了,他可以给工人发工资,工人可以买更多的东西,经济就是这样推动的啊。如果大家玻璃都不碎,玻璃行业的人不都饿死了吗?所以,这是好事儿。
这种说法背后的逻辑是不是很熟悉啊?那我换个事来比一下,好比人不能不生病,因为这样医生没事干了,阻碍医疗技术发展了……以此类推。
同样,如果玻璃不碎,这300块钱,我可以买面包,可以买衣服,可以投资……总之,我的选择很多,这些都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而现在,只有一种选择可能,就是买玻璃。
核心问题是:这是一种有限情况下的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增长。
看上去是坏事儿,实际上真的就是坏事儿。面对如此疫情,有很多“民间学者”逻辑如出一辙,他们发话,经济不但不会下滑,还会向好,并列出很多可能崛起的行业:医药行业、电商、线上教育、直播……
宅在家很无奈,但总不能浪费,于是,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学习。这期间,我加入了不少经营管理者群,大家都为疫情产生的影响而忧心忡忡,于是,我们很快就在网络上、媒体上看到出现了一大批自信满满,口吐莲花,对疫情经济影响进行各种“解读”“剖析”“洞察”“预言”的专家、学者、导师们。
公众号上也出现了很多对疫情经济做出判断的“神文”,什么疫情后会出现的十大暴富机会,什么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10大领域、什么疫情后中国市场的10大机会……好不热闹!
我不知道这些专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真的是“砖家”。哪有四个人打麻将,都说自己赢钱的。知不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这里赚了,肯定有人亏了。
是的,有些行业会因为疫情成长,但这是以牺牲更多行业为代价的。看看旅游业、住宿、交通、餐饮、线下培训、健身行业、地产、制造业……一片哀鸿。这些民企难道就该死?
几乎所有的实体行业都会受到重创,而很多又是线上行业无法取代的。你推崇线上,那线下都该死?你可能会说,管他呢,我只要去向好的行业不就行了。
NAIVE,什么叫市场看不见的手?这么基础的经济理论都忘了?如果多数行业不行,大家都会跻身于向好的行业,竞争变得惨烈,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就会是那个胜出的幸运儿,即便有人胜出,也应该是那些手握各种优质资源的人。
作为一名广告行业的从业者,本行业自然也深受影响,毕竟,地主家(甲方)都没余粮了,作为乙方也必然承担压力。然我更多的通过周围的甲方,尤其是制造业,快消业,实体店等经营者了解到,疫情之下,都是灾难。区别就是现金流决定了扛过去的时间长短和自救能力。
我不认为存在所谓的“疫情经济”,如果要说有,那也是一个阶段的经济,过了就是过了。对未来有影响么?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中国经济这么多元,这么齐全,系统性这么完整,是世界少有的,岂会因为一次疫情而彻底被颠覆,格局被改变。即便有企业因此而破产,疫情也不该背全部的锅。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认为的大家对疫情经济里的最大误解。
几乎所有专家都对疫情期间发达的线上经济推崇备至,其中又以"网红直播卖货"被神化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似乎在他们眼里,今后经济的方向就是网红,就是直播,其他传统的卖货都会死掉。直播卖货在这些专家导师眼里成了拯救中国经济的最大稻草、最强风口。
这里先界定一下“直播网红”,第一类平台直播是主播靠展示才艺、唠嗑或者打打擦边球,“乞”打赏与平台分钱来获利,例如斗鱼花椒之类,产生了好几个年入千万的头部网红;第二类是以淘宝淘宝、快手、抖音为主,京东、拼多多、有赞等电商平台的直播为代表,网红通过直播卖货来赚钱,以李佳琦们为代表,一旦成为头部主播那就和明星赚钱没啥区别了,也可以代言,也可以卖货。所以,后来一些影视明星们也介入了,毕竟玩的都是流量。
经济圈所推崇的基本是以第二类为主。于是问题来了,你要问他们网红卖货有哪些人:除了李佳琦、薇娅、李子柒。大多人说不出第四个人,敢情中国这么大一个互联网只有3个卖家在卖全中国的货?而李子柒还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直播卖货网红。
有个去年的数据:陌陌、映客、花椒、一直播、美拍、来疯六大直播平台共877万名主播中,总收入约64亿人民币。上述六大直播平台中有20名主播收入超千万,约68%的主播年收入在5万以下,0.02%的主播赚走了近41%的收入。
难怪大家忘了什么叫“马太效应”,上帝说的多有道理。
看着线上的导师们、讲师们、专家们口吐莲花般说着“粉丝经济”“分享”“裂变”“网红带货”……斩钉截铁、信誓旦旦地说着“社群经济”、“私域流量”、“在线模式”……我突然想问他们一句:
第一,请问,这些牛逼的李佳琦们、薇娅们是企业自己的资产么?如果不是,请问,凭什么你们就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他们拯救企业了?
直播卖货头部网红可以帮你卖一次货,但企业长期销售可能仅仅依靠他们么?他们的竞争力是属于他们的,不是你企业的。那不是你的资产。
好比,很多企业通过天猫开店很成功,你能说天猫是你的?
第二、企业是否都有能力培养出属于自己软资产的李佳琦们,薇娅们?如果可以,既然企业这么牛逼,你还会为生意这么焦虑么?
企业有精力有能力培养出一个头部网红,你能保证这个超级SALES永久成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你连企业自己的IP都建立不了,如何打造出一个超级IP。
导师们成功地贩卖了焦虑,企业主们长期产生错觉,以为那就是新经济模式,无疑饮鸩止渴。
第三、企业是否误解了“粉丝经济”,你要的是属于自己的粉丝,而不是仅仅依靠别人的粉丝,别人的粉丝可以帮你实现一些卖货,但终究要有自己的数据库,流量池。
商业的规则和本质不会改变,商业本质,买卖二字。谁来买,谁来卖固然重要,问题是,你是否重视过“买的理由”?而不是沉迷一次销售狂潮的表象,很可能通过网红达成一次销售热潮,但利润很低,仅仅是赚个吆喝。说实话,通过网络直播卖货并不能为品牌提供多少价值,纯粹的为卖而卖,很可能根本没有利润,也无法提升企业竞争力。况且这个销售还不能持久。
企业自身最终能实现持续销售,扩大市场的,必然会回归到品牌价值的塑造。当企业还迷失在直播卖货的狂热中,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品牌打造的良机,甚至可能回过头来重新意识到需要拥有品牌,发现自己毫无体系。
依托热点形成的销售,它的成功可能是零碎的;但依靠品牌带来的发展却是稳健可持续的。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竞争力资产,比如知识产权,比如品牌影响力,比如人才培养力等。有的优势资源是可以被人轻易取代的,你有,别人也可以有;而有的,却拿不走。
网上的大咖专家们喜欢大谈特谈“风口”,是的,好风可以把猪吹上天,但所谓风口,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资本推动,一旦过了之后,一地落地的死猪,别忘了,资本逐利的本质只会考虑“尽快获利退出”,你可能根本没它快。只有“品牌”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法宝,也是最具价值的所在。
疫情还未消退,对于所谓疫情经济,不建议企业过度解读。中国一定会战胜疫情,到时,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消费者,依然会回归正常的消费渠道和消费模式,该吃该喝,该玩该耍,一样不变,但你不能因此而乱了节奏步伐。最重要的机会是,疫情期间会消失很多竞争同行,机会重新在那。
至于现在:有时,顶住意味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