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GIS实现环境监管现代化
2020-06-11曹爽王雄科冯婵婵
曹爽 王雄科 冯婵婵
摘 要: GIS通过收集空间层面所得的地理形态数据库作为基础的方式,运用地理模式进行方法解析,适宜的为其提供各种不同的动态、空间地理相关信息,服务于地理决策和科研。依据数据监管的特征,GIS与其操作方向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更好达到互补功效,促进环境监管模式趋于现代化。本文主要阐述了GIS与环境监管的关联性,分析了如何运用GIS实现环境监管现代化目的,进一步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管;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S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04-0044-01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朝着严重化趋势发展,而传统环境监管措施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管理需求,GIS技术应用可以更好解决环境监管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比如GIS以地理数据库为媒介,在计算机软硬件设的强化背景下,把地理空间模式储存到计算机中,并在适宜状态下,提供多种地理有效信息,促进地理决策和科研成效的广泛应用,解决环境监管复杂空间中产生的问题,使监管方式解析更为快捷、高效[1]。
1 GIS和环境监管的关联性
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提升,环境监管方式已逐渐趋于自动化,而GIS的存在可以有效对整体空间地理数据进行收集、解析、运作、管理和透明化信息处理,对已存在空间和信息化属性特征进一步处理加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果,而这一效果使得GIS和环境监管的融合成为可能。另外,GIS技术本身就存在着指引功效,使环境监管效果有所提升,主要体现为,可实现空间属性在复杂环境中监管得当,在工作中对实践作用模式与监管方向进行解析,有助于提升决策有效性,可以说GIS是环境监管工作中的技术支撑[2]。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GIS为能量与质量研究真正应用到地理空间的运动轨迹和转变规律提供了明确便捷的空间解析和管理举措。GIS本身具备的地理数据库可对环境监管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起到全方位掌控的作用,其显现出的生动形象图像,综合解析功效强化、交互界面的优质化等特点,可以清楚表现出各地区环境实际情况,有助于快速高效的找到问题源头并及时解决,GIS存在特性,对环境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带来了重大意义。
2 运用GIS实现环境监管现代化的具体策略分析
2.1 环境质量监管对策
环境质量监管作为环境监管工作的重要分支,是基于对各类环境因素出现的污染物变换形态和污染状态的监测管理分析,并对环境污染举措成效的具体评价分析,采集关于环境监管质量情况措施评价数据的分析,从而判断其环境改善举措和实施情况是否取得良好进展,进一步明确区域范围内环境污染具体情况的走势。通常状况下,环境质量监管工作是需落实到区域范围内的,并对这一区域的空气情况、水质状态、噪音大小等,开展长时间定点监管措施,实时掌控区域污染近况,对其开展客观明确的评价分析,观测污染物具体分布情况和污染范围。一般来说,通过监测管理得出的数据都是一些空间中分离的点,所以这时我们就可运用GIS整合空间数据,通过内插方法来确定具体环境质量显现的近况,例如,在某一河流上进行断面检测,得出对应数据,对河流所呈现水质情况客观评价[3]。
另外,在对监管环境范围内各类性客体(水质状态、废弃物等)评价时,通常会与不同的污染指标相关联,对于通过一系列单一、具有空间属性的污染物标准综合评价空气质量来说,我们可采取GIS中所存在的空间叠合进行解析,使这种情况有效解决。空间叠合解析指的是依据空间系统中的相关条件,叠合同一范围内两个不同的地理图层,产出多重空间区域属性特点,或是设立对应地理空间连接模式,前者一般可作为搜索途径并蕴含集中属性的地理性布局区间,叫做叠合空间;后者一般可找寻到专题区域性特点,叫做叠合空间统计,这样一来就可通过叠合空间来解析多种污染类指标,全方位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深层次解析。从上述表达中可以看出,为了更好表达出区域内环境数据质量特征,仅仅针对一点进行环境监管工作开展还远远不够,只有通过运用GIS解析、处理等能力,与分散污染物情况相结合,全方位对环境检测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才能真正做到更客观的评价[4]。
2.2 落实好污染源监测管理工作
针对污染源进行监测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污染源可以依据空间与时间的转变特性,进行定点定期形态的常规操作检测管理,在开展工作阶段,需对污染状况、排放量、浓度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观察,同时通过采取信息技术中存在的检测网功能,来预测地域性的环境状态[5]。而对污染源进行检测的终极目标,则是找寻污染源头,并开展合理性解析,给出具体应对措施来实现环境的改善。但若想找到污染源头,统计评价不同污染源头引发的污染状况,不仅应对污染源排放量与浓度进行数据监测,还需了解具体污染源所处的空间特性,但因为污染物处在排放量一致的情况下,所以会造成地理空间方位的差异化,致使污染源所引发的污染区间和程度差距较为明显,所以为了更加明确污染源的空间特性,对污染源造成影响方向更加明朗,需运用GIS技术来实现。通过与污染源监测管理工作相融合的模式,使其在监测污染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污染种类与地理数据的转换模式,真正挑选出适宜的环境模型,例如影响、扩散等模型开展预测,依据得出的预测结论和各阶段污染数据的对比情况,算出污染物在各阶段的浓度扩展情况,并明确扩展范围,找到环境污染状况与污染物排放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规律,从而得出污染源的發展走势,并针对污染源情况和环境质量的提升给出切实有效的科学依据。
结束语:随着GIS本身技术水平的提升,GIS技术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会逐步提升,为其提供技术基础性保障,使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更好的得以落实,从而促进环境监管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宇中.环境管理中GIS技术的运用之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00(011):138.
[2] 刘希雯,陆云平.GIS技术在水环境管理及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8,000(002):209-210.
[3] 李月华.基于WEBGIS的环境监管云平台设计与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1).
[4] 李媛.构建基于GIS系统的环境管理平台的研究[D].2015.
[5] 王跃.GIS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7,V.29;NO.137(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