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古人们
2020-06-11吃畫人本吃
吃畫人本吃
地炉火暖黄昏睡
《风雪杉松图》中的主人公,大概是所有山水画中最无聊,但也最像隐士的隐士。
图中近景巨大的杉松连接尺幅,比远景的群山还要高。李山巧妙地戏弄着远、中、近三景交替呈现的传统构图,让凌寒挺立的杉松成为画面的绝对主角。
视线延伸,透过杉松之间的缝隙,有一间屋檐上覆盖着白雪的茅屋。幽暗的屋内并没有几件家具,也没有多余的人物。作者用简笔勾勒出屋主的侧影,他并没有在看书、写字或者做任何带有文人标签的“雅事”。他似乎伏案睡着了,也可能刚刚一觉睡醒,慵懒地趴在双臂上,不想起身。
视线至此已无法再向后延伸,茅屋背后的群山,和近景密集、高耸的松杉一起,将茅屋包裹起来。隔绝于雪打杉松的嘈杂,里面是一个绝对平静的、隐居者的精神世界。
画毕,王庭筠于卷后题咏:
“绕院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杉松。地炉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此参寥诗,非本色住山人不能作也……书后客至曰:‘贾岛诗也。未知孰是。”
王庭筠曾隐居于黄华山寺,时任翰林院编撰,有“百代文章公主盟”之誉。关于李山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十数年前担任过汾阳节度使,刚刚以80岁高龄入职秘书监,两段经历之间或许也曾有过隐居的生活。
身在庙堂,寄思江湖,这是李、王二人的写照,也是无数中国文人无法纾解的“困境”。他们虽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心中却始终住了一个本色住山人。
在李、王二人的想象中,这个本色住山人,不需要用琴棋书画来彰显品位的高雅,也不需要靠访客、童仆来衬托身份的高贵。但他也许会在某个冬日的午后,打开房门,晒着太阳趴在桌上小憩,不小心一觉睡到了天黑,连外面风雪交加都浑然未觉。
夜半独坐听秋声
你是否有过半夜睡不着觉,听着外面的声响坐着发呆的经历?欧阳修有过,于是他写了《秋声赋》。66岁时沈周也有过,还用用一篇图文把当时的心境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寒夜寝甚甘,夜分而寤,神度爽然,弗能复寐。乃披衣坐起,一灯荧然相对,案上书数帙,漫取一编读之;稍倦,置书束手危坐。久雨新霁,月色淡淡映窗户,四听阒然。盖觉清耿之久,渐有所闻……”
这晚,沈周半夜醒来后就睡不着了。干脆披衣坐起,点上一盏烛灯,从书案上随意拿起一本书看。累了,就望向窗外雨后淡淡的月光。当时四下寂静,可随着清晨的临近,沈周听到了渐次出现的风声、狗叫声、鼓声、钟声。
他真切感受到了每种声音带给人的不同心境,并解读出了其中蕴含的哲理。
“……人喧未息而又心在文字间,未尝得外静而内定。而于今夕者,凡诸声色,盖以定静得之,故足以澄人心神情而发其志意如此。且他时非无是声色也,非不接于人耳目中也,然形为物役而心趣随之,聪隐于铿訇,明隐于文华,是故物之益于人者寡而损人者多。”
沈周想起自己之前每次夜间读书,总是到了二更才能专心。这是因为二更前人声未息,无法做到外静而内定。但是这次自己醒来时已是寂静的半夜,很快就进入了内定的状态,之后听到外界的声音,不但不会扰乱他的心境,反而成为他的“进修之资”。
在这幅图中,沈周敞开房门,坐在整幅图画的中心。他的手边有蜡烛一盏和书册数帙。人物同样用简笔画就,向外依次是草房、竹木、小溪、山岚、堤岸、小丘、山麓。设计很简单,却很有效地视觉化了他在文中描述的心境。
半夜不睡觉坐着发呆,本来是一件无聊的事,沈周却在无聊中找到了心流。
做了神仙便下棋
如果有一天你吃了长生不老药丸,你会如何度过你的神仙日子?仙人的回答是,在家下棋。
这位仙人是经历过宋、元、明三代的冷谦。
他从南宋末年开始云游四海,无书不读,尤精于《易》。曾经和赵孟頫在游玩途中看到唐代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壁画,从此在修道的同时潜心画艺。后来遇到“异人”,赐予仙丹与天书,“悟之如己作”。
明初时,冷谦以百岁高龄入朝任太常协律郎,所著《太古遗音》琴谱一卷现已遗失。后来“隐壁仙去”。传说他曾用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之法画了一幅《蓬莱仙弈图》,图后有张三丰题识,堪称“二仙联璧”。这幅图后来也不知去向,现仅存明四大家之一仇英的摹本。
图中,三名文人装束的屋主人在海景房内下(观)棋,童子和仕女做著自己的事情。
在这个传说中神仙居住的蓬莱仙岛上进行的,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唯一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或许就是一个“慢”字。
无论是插花、扫地、洗手、摇扇、捧桃,每一个动作都有条不紊,不疾不徐。每个人的表情里都找不到一丝情绪的挑逗,就连拂动柳枝的清风,也是柔柔弱弱的,不费一丝力气。而对于长生不老的仙人来说,又有什么比下棋更能消磨用之不尽的生命的呢?
李山和王庭筠身居高位,却向往“地炉火暖黄昏睡”的生活;沈周隐居了一辈子,最享受的却是“夜半独坐听秋声”;冷谦就算真的得到了长生不老的药丸,也只想“做了神仙便下棋”。
请珍惜现在无聊的时光,因为你活出了古人梦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