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系统情况下城市大型图书馆馆际通借通还服务探究
2020-06-11吴昊耿纪昌史江蓉
吴昊 耿纪昌 史江蓉
关键词:异构系统;图书馆业务系统;通借通还;大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摘 要:文章以广州城域范围省、市两级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服务的障碍为切入点,探讨了城市大型图书馆在异构系统基础上实现通借通还服务的一般路径,提出了大型图书馆逐步畅通馆际间的文献流转渠道以实现通借通还的策略,即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和创新服务模式等,以期为构建全域通借通还服务网络打下基础。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4-0070-04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下,公共图书馆体系化建设迎来又一波发展热潮。我国众多城市图书馆纷纷通过开展通借通还服务构建区域文献流通网络,提高了服务效能。由于“城市图书馆”这一概念通常将省级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排除在外,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往往缺失某些重要的大型图书馆。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服务人口150万人以上即为大型图书馆。大型图书馆由于服务人口众多,馆藏文献资源及读者服务数据庞大,加之不同图书馆往往采用不同的自动化集成系统,给通借通还服务的开展带来了极大阻碍。文献通借通还服务整合了不同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和读者数据,可以使实体文献信息最大限度地符合信息资源共享的“5A理论”。笔者以广州城域范围为切入点,探索了实现城市大型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一般路径,期望通过该项研究为打通城市内部公共图书馆体系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供最佳实践案例,进一步改善区域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生态。
1 广州城域通借通还服务现状
本研究所指的城市大型图书馆主要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开放服务的、服务人口超过150万人的图书馆,不包含城市内为特定人群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及其他专门图书馆。根据这一定义判断,广州城域范围内的城市大型图书馆主要包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等。由于目前广州城域范围内首要攻克的难关是实现公共图书馆系统文献信息通借通还服务,笔者主要对广州市“图书馆之城”通借通还服务体系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服务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1.1 广州市“图书馆之城”通借通还服务状况
广州市、区(县)、镇街(社区)三级通借通还服务体系是随着“图书馆之城”的建设逐步实现的。广州“图书馆之城”以广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宗旨是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广州“图书馆之城”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黄埔区图书馆等市区两级大型图书馆纳入其中,不包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科技图书馆。2010年9月,广州图书馆与白云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以此为起点到2012年年底,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已全部加入通借通还服务网络。2015年5月1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正式实施,图书馆设施覆盖率得到稳步提高。截至2018年年底,广州市通过“市级图书馆统筹下级区(县)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统筹建设下属镇街分馆、社区(村)服务点”的分级建设方式,建成通借通还服务点191个,其中市级图书馆2个、区(县)级图书馆11个(馆舍17座)、镇街分馆121个、社区(村)级服务点10个、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分馆41个。
广州市区三级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体系采用“Interlib业务集成系统”进行管理和运营,并编制了《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RFID标签数据模型标准(2013)》,统一采用高频RFID技术标准,主要由广州图书馆负责管理和维护。其中,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自动化集成业务系统由其独立运维。所有加入通借通还服务网络的图书馆的普通借阅证已全部实现免押金。除外文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等外,全市各成员馆所有可外借的文献资源均实现了通借通还。2016年,廣州图书馆组织制定了《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统一借阅规则》,用户在体系内任何一家成员馆注册读者证,即可通借通还文献15册件。
1.2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服务情况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省图”)作为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核心,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其工作重点是在业务规范、学术研究、新技术驱动下的服务创新及社会教育和阅读推广方面引领、协调全省图书馆各项业务和服务工作的开展。近年来,由省图主导的广东省流动图书馆、联合网上参考咨询、捐赠换书中心、无障碍阅读等服务品牌都是以引领和示范为目标的,立足辐射全省,发挥了一馆带动、全省联动的服务效应。其中,广东省流动图书馆项目自2002年开始,以带动、盘活全省欠发达县级图书馆业务建设与读者服务工作为目标,为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广东流动图书馆已建成90个流动分馆,基本覆盖了粤东西北县级图书馆,并在体系内实现了文献通借通还。此外,省图不仅主动承担了广东省总书库、文献信息调剂中心的职责,还发挥了满足所在地公众文献信息需求的功能。
省图目前使用“Ex Libris”的“Aleph 500业务管理系统”支撑文献流通服务,与国家图书馆使用的业务管理系统相一致,读者可选择线上或线下任一方式直接办理读者卡。2010年,省图开始采用高频RFID标签技术提供自助借还服务,为读者提供了ATM机、手机NFC、微信等多种服务方式,所有外借文献均可在服务台或自助借还终端设备办理,但省图尚未在广州城域内开通其他借还服务点。
2 广州城域大型图书馆馆际间通借通还障碍分析
2.1 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平台及业务规范
长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界的各项业务工作和服务方式得以不断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省、市级各大型图书馆已逐步开始采用业务自动化平台进行图书采编、典藏、流通等业务流程的管理。目前,业务自动化集成系统是各个图书馆实现文献信息管理和服务的基础性支撑平台,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内也居于核心地位。图书馆业务自动化集成系统主要管理和存储三大类数据,分别是读者数据、馆藏书目数据及关联业务数据,其稳定高效的运行是图书馆实现文献借还等基本服务的保障。因此,为了实现文献通借通还服务,不同图书馆应先考虑业务系统的支撑问题,再考虑馆际间数据标准、数据编码规范、数据同步等各类数据的互通、对接等问题。
2.1.1 异构业务系统平台对接问题。由于省图和广州图书馆采用不同的业务自动化集成系统,经过长期发展,各馆系统中都积累了千万级的读者数据、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及服务所产生的关联数据。首先,从我国图书馆界实现某一区域文献通借通还的实践看,其成员馆大都采用统一的系统(即同构系统)进行管理和运营,如广东省广州地区、深圳地区、佛山地区、东莞地区的图书馆等。国外情况也大致如此,如新加坡、瑞典等国的公共图书馆都是使用统一的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文献通借通还。通过异构系统对接实现通借通还的案例极少,与同构系统相比,各成员馆要克服更多技术难题,统筹规划并逐步加以解决。其次,无论是省图还是广州图书馆都不大可能轻易更换核心业务管理系统,原因有两个:一是更换业务管理系统对图书馆来说是一项重大工程,涉及数据迁移、业务流程逻辑重新适应等问题。二是作为大型图书馆均已搭建了较完善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核心业务管理系统之上还有很多系统与之对接集成。以省图为例,目前已与“Aleph 500业务管理系统”实现集成的各类应用系统不下10个,如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自助借还系统、统一认证系统、自助办证系统、微信服务平台及图书馆APP等。此外,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的不统一,也导致了馆藏书目数据及读者数据存储格式的不统一。系统之间虽可以通过MARC格式或XML格式交换数据,但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图书馆无法彻底解决馆际间馆藏书目数据、读者数据、流通业务数据在业务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省图和广州图书馆目前已投入使用了大量自助服務终端设备,如读者自助办证设备、自助借还设备、图书盘点设备、标签转换设备及图书分拣设备等。此类与通借通还服务相关的外延设备或服务子系统在设备兼容、系统架构调整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技术问题。
2.1.2 相关数据标准规范问题。作为实现通借通还的基础条件,馆藏书目数据、外借文献单册条码、读者数据ID等都要有统一的标准和编码规范。我国图书馆界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推动书目数据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各馆馆藏书目数据已较为规范统一,但在读者ID及文献单册条码方面,基本上都保持各自的编码规则。为了避免通借通还过程中文献重码、错码问题的出现,成员馆需要协商解决读者数据ID、文献单册条码编码规则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广州图书馆在推动广州市区两级图书馆通借通还的过程中,先后制定了《关于统一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来源的办法》《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条形码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范。省图和广州图书馆都已实现了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借还服务,虽然两馆都已采用高频RFID电子标签,但两馆之间可能会存在RFID标签数据格式(包括数据读写标准、防盗校验位设置等)不统一而造成读者无法正常自助借还的情况。目前,两馆馆藏文献中已使用RFID标签的数量非常可观,不可能对所有文献标签重新进行数据处理,只有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找到解决办法,才能形成可互通的技术规范与相关协议,以实现相互兼容、互认。
2.2 借还规则、权限等管理制度
省图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采取象征性地向读者收取一定押金的政策,更多的意义在于保障外借图书能够有效返还本馆。目前,读者卡分为A(押金40元,可借中文文献或光盘7册件)、B(押金100元,可借中文文献或光盘15册件)、C(押金500元,可借中文文献15册件或外文文献15册件,外文文献包括外文图书6册、外文期刊4册、外文随书光盘5件)、D(无押金,无外借功能)、E(无押金,面向残障人士)等五种类型。读者卡的类型不同,文献可借数量和类型各不相同,省图对读者证办理人的居住地情况不做详细区分。广州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均已实现免押金借阅的“一卡通”服务,广州图书馆的基本(成人)借阅证、青少年读者证、未成年人读者证均免押金开通。持本人本地身份证、社保卡的用户可直接到馆注册办理借阅证(可外借不含少儿文献的中外文书刊及音像资料20册件,其中外文书刊不超过6册),持外地身份证、居住本地的用户须提供广州居住地址证明材料,可注册办理长期读者证;非居住本地的用户可持本人有效证件办理有效期60天的临时读者证(过期后激活一次即转为长期读者证)。因此,省图和广州图书馆要实现通借通还服务,就要对两馆现有的办证规则、借阅规则、借阅权限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约定。
2.3 大规模文献流转问题
图书流转系统作为通借通还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不含省图)通借通还文献的流转运输工作由各服务点自行承担。从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通借通还服务的数据看,市级馆文献外借量达到一半以上,区级图书馆虽然文献数量较多,但文献外借量所占比例较低。省图由于馆藏文献数量较多,一旦加入广州城域通借通还体系,就会造成通借通还文献数量的激增,对目前的图书配送流转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广州市通借通还系统目前执行的是免费配送机制,这种模式能满足目前读者的需求,但随着通借通还文献数量的增多,将产生更高的文献流转费用及其他运行成本。传统的图书输送模式大多是采用班车集中运输,耗时耗力,因此,省图需要探索一种新的通借通还文献流转模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 广州城域大型图书馆通借通还实现路径
针对前文所述大型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困境,笔者认为广州城域大型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应从协调机制、平台建设、服务模式创新三个方面入手,分阶段逐步完善,探索“公共图书馆服务+互联网+物流”的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推动跨地域通借通还服务的开展。
3.1 建立读者数据互通互认合作机制
以实现馆藏资源共享为导向,以初步实现图书馆之间读者数据互通互认为抓手,建立馆际间协作协调管理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合作的可执行性和延续性,并能有效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现读者数据互通互认的基础上,广州城域大型图书馆应优先打通馆际间数字资源的共享访问权限,有条件地开放纸本文献,扩大读者证使用权限。广州城域大型图书馆还应通过对办证规则、借阅规则、借阅权限等进行协商约定,使一馆读者在享有归属馆借阅权限的基础上,能叠加其他合作馆的可外借文献数量,但借还场所仍受文献归属馆限制,即通借不通还。
3.2 搭建第三方协作管理平台
基于异构业务系统实现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较彻底的解决方式是建立第三方协作管理平台,即在不改变各成员馆目前采用的图书馆业务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前提下,在原有业务管理系统之上搭建新的、独立的通借通还支撑软件平台。广州城域大型图书馆可将各成员馆的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并按照通借通还规则建立业务逻辑,形成一系列系统接口规范,重点解决异构系统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业务规范和技术问题,包括数据标准、编码规则、系统对接接口规范、外部系统接口规范、外部设备及系统兼容性改造、系统日常运维等。在此基础上,广州城域大型图书馆可对各成员馆的书目数据、读者数据、服务数据等数据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等实体文献的自由流转和借还数据的共享。
3.3 以“互联网+物流+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服务
广州城域大型图书馆可运用互联网思维,逐步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互联网+物流”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深度整合合作图书馆的读者数据、馆藏书目数据,结合物流配送体系,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新模式。广州城域大型图书馆可采用购买服务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如将物流体系引入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并在图书馆的公益性与物流合作伙伴商业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广州城域大型图书馆还可将送书上门服务与通借通还服务相结合,有效提升现有读者的借阅服务体验,激发不活跃读者的读书热情,提升各成员馆的基础借阅服务效能。这种服务模式可为进一步实现跨城域通借通还服务积累经验、打好基础,进而为畅通省、市、县(区)级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快速流转渠道提供支撑,真正实现一卡在手,即可共享丰富的文献资源。
4 结语
城市大型图书馆实现文献通借通还,能够较好地提升读者的服务体验,但也会给各成员馆的相关业务流程带来较大考验,如整合支撑软件系统,统一数据编码规则和数据格式,调整完善相关管理规则,完善馆际间文献的流转、分拣等管理工作。目前,我国的通借通还服务体系大多是以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呈点状分布,不同地域之间的通借通还渠道仍呈割裂状态。因此,省级公共图书馆或区域大型图书馆应积极发挥作用,打破地域分割,畅通文献流转渠道。实现城市内部大型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优先将跨地域城市图书馆间的合作作为突破点,对于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淑华,刘锦山.沉思与对话:城市图书馆运营创新[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5.
[2] 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21.
[3] 广州图书馆.图书馆之城简介[EBOL].[2020-02-08].httpwww.gzlib.gov.cnlibCityIntordindex.jhtml.
[4]广州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年度报告(2018)[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9:26.
[5] 刘洪辉.梦想与现实:构建普遍均等服务体系——以广东流动图书馆发展为例[J].图书馆,2014(6):49-52.
[6] 广州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EBOL].[2020-02-08].httpwww.gzlib.gov.cnpoliciesRegulations148307.jhtml.
[7]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读者办卡须知[EBOL].[2020-02-08].httpwww.zslib.com.cnuserhelp02bzxz.aspx.
[8] 广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读者证办理办法[EBOL].[2020-02-08].httpwww.gzlib.gov.cnaboutpermitindex.jhtml.
[9] 黃燕,周怡悦.知识服务背景下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研究:以重庆地区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1):27-29.
[10] 张丽.关于图书馆与邮局在“通借通还”环节中的合作[J].图书馆杂志,2010(12):40-42.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