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0-06-11李权叶萍潘俊宏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产学研高职院校

李权 叶萍 潘俊宏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尤其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的诸多困难,亟需找到突破口。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必然性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可以促进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四力”提升,并就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现状进行剖析并总结出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积极介入,扮演好“牵线搭桥者”的角色、强化顶层设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双管齐下,共担育人职责、加强内涵建设,打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基础等几点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3-0000-00

0 引言

高职院校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需要,其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必须做出创新,拓宽办学思路,充分与市场交联,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必然性

(1)产学研协同育人已经被证明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已达成共识,都认为通过该途径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周建松教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指出通过产学研合作这一职教模式,最大化发挥各职能人的作用,是促使其实现持续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2]。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国内外许多高职院校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以“院园融合”为核心的“中山火炬模式”;德国不莱梅大学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作,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并于21世纪初在德国职业教育中推广,随后被引进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

(2)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从政策层面来看,2010年至今,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大量有关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是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出了总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提供政策保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宏观上的数量提升,更是微观上的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必然要选择与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反之,则会被市场淘汰。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层面来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执行主体,应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为航标,以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为航道,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细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各项工作,以产学研各方合力为动力,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率的最大化,培养出经济社会所需的优质专门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和人才的竞争力。

2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四力”提升

(1)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有助于政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地方竞争力。政府通过其统筹规划、布局安排、资源配置、协调引导等职能,鼓励并刺激内外地企業与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创新创业中心、产业研究中心、产品研发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移与孵化园等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在合作过程中,校企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改革创新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并且所研发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可以很快的被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间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引导和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可以有效带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的整体水平,从而达到政府追求绩效的最终目的。

(2)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有助于企业得到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技术支持,提升企业持续竞争力。一是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指导学生开展生产性实习,帮助学生尽快尽好的获得岗位实践技能,缩短学生就业培训时间;二是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各自发挥优势,依据企业生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培养出定制版人才,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人才成本,极大提高人才的使用率;三是高职院校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而企业则可以提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先进试验平台,同时企业技术人员也可以与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与高职院校产学研深度合作,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智力支撑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储备技术人才。

(3) 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有助于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通过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具备了“三有”即有平台、有条件、有资源。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各项合作,从企业获得优势资源,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增强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高职院校师生可以深入到实际生产一线,学习相关最前沿的技术、工艺,及时帮助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另外,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和难题也可以成为高职院校的科研课题,既可以拓宽高职院校的科研领域,也可以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当然,在产学研合作中,校企双方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类、分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内容,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4)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产学研协同育人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学生,学生在“多机会、好条件、优资源”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极大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首先,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就读感兴趣的专业,进而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一线实际生产,获得岗位实践技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进而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再者,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践技能的积累,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所学,胜任实际生产岗位,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更优的就业机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3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政府协调和引导力度不够,存在角色失位。政府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主体理应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予以支持。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先后出台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促进性政策,同时也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但高职院校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政策和经费,还需要政府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全过程中尤其是在引导和协调方面多做工作。政府作为校企双方产学研合作中的纽带,其协调和引导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同时相关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间接导致校企在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受阻,许多深入合作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开展[3]。

(2)校企产学研合作形式单一,存在有形无实。当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很多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浅且机制构建简单,合作形式单一,并未深入,人才培养模式还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和创新。如很多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停留在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校外顶岗跟岗实习实训、“2+1”“2+0.5+0.5”人才培养模式等浅层次合作。同时,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的前沿理论、先进技术和工艺并未真正进入学生课堂,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并没有得到提升,故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得不到提高。另外,高职院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办学条件差、产学研经费投入少、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未能达到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要求。

(3)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热情不高,深度合作不够。大多数企业所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目的无非就是通过合作帮助企业获得经济利益上的提高和大量的优质人才资源。极少部分参与合作的企业是抱着“赌”的心态,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并不会选择与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深入合作,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获得人才,并且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从高职院校招聘的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再加上企业在校企合作产学研上投入的经费有限,更加让企业失去参与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兴趣和动力,这也就造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研仅仅停留在一致协议或合同上。

4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几点举措

(1)政府积极介入,扮演好“牵线搭桥者”的角色。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全过程,对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过程要进行适当的管理与监督,对于可以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要做好引导和协调,在支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科技研发、鼓励激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等相关方面通绿灯并制定优惠政策。如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政府可以通过免息贷款等措施予以支持,对校企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的,政府可以设置奖励基金,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激勵手段。另外,政府要明确高职院校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输出主要动力之一,要把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列入政府日常工作中,要通过政府手段积极为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拉赞助、牵好线、搭好台”。

(2)强化顶层设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住合作益处,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联系市场实际,邀请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产业型”育人体系;其次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攻关,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再者要优化专业设置和加强专业建设,努力建设一批特色专业。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市场,对现有专业设置进行动态优化,分类分级筛选出优势专业,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特色专业为依托培养就业匹配度高的应用型人才[4]。

(3)双管齐下,共担育人职责。一是在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具体项目和内容,并且明确校企双方在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职责。二是高职院校要强化服务意识,首先要充分分析国家政策导向,充分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毕业生就业动向,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其次要明确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要针对企业岗位和技能要求及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师队伍、建立配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等;再者高职院校要急企业之所需,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科研、员工等培训服务。三是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要重视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首先政府要主动承认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要积极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开展;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宣传工作,促使企业认知自身在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外企业要将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沿融入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献言献策。

(4)加强内涵建设,打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基础。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内涵建设,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一是要着力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建立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一定要符合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目标的,满足学生就业所需技能,与企业共同开设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践技能、公共选修、拓展训练等课程;二是要依托优势或特色专业,加强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特色专业的建设经验,整合资源组建专业群,以特色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以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为契机,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开展人事交流互聘、交互科研等活动。四是要鼓励高职院校师生参加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竞赛,拓宽师生视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热情,达到以赛促建、以赛促学的目的。

5 结语

高职院校走产学研协同育人之路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突显校企“双主体”,共担育人职责,深入开展各项校企合作,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必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5]。

参考文献

[1]周建松.试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育人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8):3-5.

[2]菲利克斯.劳耐尔.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2):68-71.

[3]李明,高向辉,刘晓伟.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10):47-53.

[4]邓怀勇,马琴.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24):38-40.

[5]牛士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0):61-63+86.

收稿日期:2020-0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名称: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项目编号:NC2019B159)。

作者简介:李权(1985—),男,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产学研高职院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