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2020-06-11李丹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3期
关键词: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科技创新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互联网+”促进了科技体制深化改革,传统科技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尤其在海量基础、指数增长、低价值密度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组织科技管理面临一系列挑战与机遇,为了科技创新有序性及市场竞争有效性,实施信息化建设是实然需求和应然趋势。

关键词:科技创新;管理信息化;大数据;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3-0000-00

“互联网+”时代赋予科技创新强大的生命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主导的科研力量,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组织不可忽视的新介入变量,在整个科技管理生态出现剧烈嬗变的同时,科技管理模式、方法、媒介等也面临着自我更新。一言概之,各类社会组织传统科技管理亟待向信息化转型,这样才能有效摆脱对低质低效人工管理的依赖,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信息收集、整理、归纳、利用等能力,在减少科技管理成本的同时实现提质增效。

1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内涵、实然与应然

1.1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解读

所谓“科技管理信息化”,泛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展科技管理的行为,包括科技研究、科技转化、科技创新等领域,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科技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整体概念,而非立足“科技管理”进行的信息化改造。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面向科技信息资源展开,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特征,从而形成高度开放、共享、灵活、扩展的网络系统,以此满足科技管理高度智能化、自动化和协同化。在“互联网+”时代,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科技管理人员一方面能够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辨明科技管理方向,及时调整科技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可以将科技成果、政策、指南等通过网络向社会大众及相关部门发布,做到实时更新,为社会各领域提供高效便捷的科技服务;在此基础上,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还可以作为意见和建议反馈渠道,在接受外部监督鞭策的机制下,倒逼自身做出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改革。

1.2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然分析

就目前来看,我国科技管理现代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滞后于科学管理需求。更为本质的问题集中于“信息化程度”之上,究竟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何种层次、级别,才称得上是科技管理信息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判断,其一是科技管理与信息化的“结合”,这也是当前国内各类组织的常态,结合具有明显的机械性,可理解为信息技术优势在科技管理活动中的渗透,例如高校、科研机构等在内部办公领域搭建信息化平台(局域网、在线办公系统等),但这种形态下的“信息化”是一种浅层次的,科技管理主要依托于信息化工具、媒介(如word、Excel等软件),并不足以应对大规模、海量化、复杂性的数据处理[1]。其二是科技管理与信息化的“融合”,这也是当前国内各类组织的前景,大数据的出现无法通过人工管理形式应对,相关组织机构必须购买或自行开发更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MIS),才能将信息链、数据链、价值链等串联起来,以强化科技管理视域下各个子模块的关联。

1.3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然趋势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然性包括三个维度:其一,技术进步趋势。21世纪20年代以后,一系列新兴科技词汇涌现出来,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及“新基建”,整体上反馈出科技进步趋势,而相关科技的进步又均与“信息化”高度相关。在这一前提下,科技管理势必要顺应信息化进程。其二,社会发展趋势。改革开放40年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逻辑关系上看,科技发展带动物质文明建设加速,进而带动精神文明全面發展,但整体上精神文明发展滞后于物质文明。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构建高质量经济就离不开高质量科技,信息化是提升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趋势下的应有之义。其三,体制改革趋势。客观上看,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思维落后、弊病较多、束缚力强,尤其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几乎被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垄断,社会其余组织缺乏科技资源的获取渠道,这样一来容易阻碍科技生产力的转化。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各组织间相互协调、资源共享,避免科技项目重复建设、形成浪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营造一个“轻装上阵”的氛围。

2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2.1 从创新科技管理理念入手、充分认识科技管理信息化价值

科技与文化、经济、教育等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但其影响力远不如文化、经济及教育等领域。究其原因,与科学相关的要素具有小众化特质,如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是技术人员、科学家,这就造成了科技管理被局限在一个较小的社会(组织)空间中,领导意识在管理行为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科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科学技术资源壁垒,促进科学成果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转化,因此领导层的管理观念必须转变,应从“墨守陈规”向“多元开放”发展。在具体策略形成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层、管理层人员的理论学习,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时代科技管理理念转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从自身科技管理行为入手,通过传统人工管理模式的缺陷分析,如时间消耗多、成本投入高、效率低、质量差等明显劣势,再关联科技管理信息化的种种优势,如精确性、效率性较高,能够有效地规避人工管理中出现的错误、误差。

2.2 从构建科技管理平台切入、打通科技管理主体之间的隔阂

科技发展关系到国运兴衰、民族复兴,它所影响的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而是关系到全社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因此,科技管理工作应尽可能地扩大合作范围,以有限资源投入谋求最大科技收益。但反观现状,仅国内就普遍存在科技研发部门相对隔离、科技资源壁垒重重、科技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尤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政府基于自身政绩及利益的考虑,难以形成大范围内的协同效应。

本质上,科技管理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对项目执行情况、费用消耗情况、研发进展情况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如果各个部门组织处在“信息鸿沟”的状体下,则很难谋求“全国一盘棋”的高效率、高质量、高协同效应。因此,在“互联网+”新业态背景下,科技管理信息化为应对大数据的严峻挑战,应该積极发挥整合优势,从构建科技管理平台切入,面向全国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设互动交流渠道;此类平台的构建可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地方政府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建立数据统一收集整合渠道、规定统一规范化标准、建立统一基础数据库,从传统的“专属系统”向“共享系统”发展。一旦平台运转起来,可有效化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科技管理部门的决策也将更可观、更科学。

2.3 建立高素质科技管理队伍、压缩科技管理信息化时间成本

立足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本质已经从资源、渠道、技术等领域脱媒,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域也不例外,它综合了“科技”与“信息”两个前沿领域的诉求,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多种操作技能,还要精通科技管理业务、流程及标准[2]。反观现状,我国科技管理人才在结构、专业、素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例如一些人才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素养,但进入科技管理部门之后,却严重匮乏科技管理信息化实践能力;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队伍是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不仅仅体现在工作职能上,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管理决策方面——缺乏前瞻事业、不熟悉相关业务,容易造成判断失误——因此,相关组织部门科技管理人员要加强综合学习,尤其在业务处理、数据分析、决策制定方面,这样能够有效地压缩科技管理信息化时间成本。具体策略制定过程中,除了要对科技管理人员展开常规培训之外,也要加强特定软件系统的操作训练,如“开普捷报”“泽园软件”等不同类型的工具,根据自身需要可对部分功能进行改造,有条件的情况下倡导独立开发,旨在提升科技管理信息化实效性。

2.4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性机制、推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

直观上看,衡量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主要包括周期、资金、功能与安全。对于前三项标准而言,都存在量化的可能性,如为了提高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效率,通过科学规划、协同合作等方式,缩短管理系统的开发周期。又例如为了节约成本,科技管理主体可以购买商品软件的部分功能,以减少一次性资金的支出。但“安全”是一个不可量化的标准,原则上,安全系数越高越好、风险率越低越好,这不仅关系到科技组织自身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当前我国科技组织部门在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重心大多放在技术性层面,如网络硬件安全、系统漏洞修补、软件稳定性维护等方面,但安全机制的核心是“人”,在科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随即建立起面对参与人员的安全保障机制,例如定期对内部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制定严格的科技信息保密协定等,严防死守才能避免科技成果无故泄露,规避多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损失。

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还应构建推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普及的政策,例如开放特定权限,允许中小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接入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促进该系统在更大领域的运用。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利于科技成就迅速转化成市场产品,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动力,为打造高质量经济奉献力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消除科技管理组织部门“信息孤岛”的现象,广泛地吸收各界反馈,不断制定新的决策来促进科技创新。

3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既可以将它看作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也可以视为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保障。当然,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存在固定模式、统一标准,加上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科技力量分配并不均衡、科研方向侧重存在差异等问题,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漫长的工程,聚焦于具体的科技管理组织部门,应该量体裁衣、循序渐进,根据自身需求、现状明确目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彼此之间相互协作,才能有效地满足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帅,周楷博,郑玉,等.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信息化管理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24):51-52.

[2]李浩,刘馨阳.科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系统工程,2019(9):55.

收稿日期:2020-01-06

作者简介:李丹(1986—),女,宁夏银川人,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猜你喜欢

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科技创新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浅谈目前我囯船员结构状况的改善方案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