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海水处就有华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2020-06-11邱璇

旅游 2020年4期
关键词:华工华侨华人

邱璇

1中國人移民海外的历史背景墙。

2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外景。

3华侨形象画。

4在基本陈列馆大厅展出的《千字文》。

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侨移居到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与祖国同命运,共荣辱。特别是在祖国有难的时候,他们总是倾心倾力相助,为救援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

漫步在北京的簋街,忽见一座由仿古四合院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馆舍,走近才知是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心里疑惑“华侨还有历史博物馆?里面会馆藏些什么珍品?”于是便决定进入这“藏在簋街附近的文化地儿”一探究竟。

大厅里寻“华侨”的由来

看见博物馆的牌匾中“华侨”二字,不由得想要搞清楚这个名字的由来,于是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开启了探寻模式……我们通常理解的“华侨”就是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殊不知这两字的由来也是有考证的。“华”字与“侨”字结合形成“华侨”一词,“华”字表示了中华民族的属性,“侨”字表示了移居国外的侨民现象。

5华侨的所在国登记证。

“华侨”一词始于19世纪末,大量使用于20世纪初,特别是1905年以后。一说根据日本人成田节男的考证,在他所著的《华侨史》中所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旅日横滨华商创办一所子弟学校,名为华侨学校,这是“华侨”一词见于文字最早时,后经同盟会人的广泛传播使用,逐渐成为近代旅外中国人的通称。有学者认为“华侨”一词最早出现在郑观应的呈文中,他在1883年呈交给李鸿章的《禀北洋通商大臣李傅相为招商局与怡和、大吉订立合同》一文中提到“凡南洋各埠华侨最多之处,须逐渐布置,亦派船来往”。

关于华侨华人的人口数量,据估计,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海外华侨华人的人口总数约为3975万人,其中约有200万人是近20余年从大陆迁出的新一代华侨华人,分布在161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已加入所在国国籍。

6侨胞捐赠的《望子归》作品。

1“浮动地狱”内部的复原场景。

2澳门招工馆场景。招工馆又称猪仔馆,是在澳门开设的招募华工的场所。

按照地区来看,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约有3294万,占全球的82.85%;美洲次之,约有433.3万,占全球的10.9%;欧洲、大洋洲和非洲较少。目前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美国、越南、菲律宾和加拿大。来自侨乡的人口在各地的分布有的也有一定规律,如泰国的华侨华人以潮州人居多,菲律宾的华侨华人则以晋江、惠安为多,客家华侨华人主要生活在东南亚,美国的华侨华人中四邑人占有相当比例。

走进“辛酸奋斗”的历史厅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第一展厅前,有无数疑问在心头,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期间发生了些什么事?就在思绪万千时,看到了简述这段历史的背景墙文字。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按1840年以后中国人大规模移居海外算起,中国华侨移居历史也有180年了。在华侨历史展区的入口处,有很多精致的古船模型,我便细细欣赏每个船模的细节,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经历。明成祖命郑和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非洲东部以及红海地区,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

3抵达夏威夷的契约华工。

4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国古代海船模型。

凭借着国内先进的航海技术,1500-1800年间的华商远航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输出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的丝绸、陶瓷、茶叶、手工制品,换取东南亚的香料与热带产品,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欧洲殖民者加入亚洲贸易网络后,通过开辟的国际航线和殖民贸易据点,将中国等亚洲商品推向欧美市场,巩固和活跃了东南亚贸易圈。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中国传统经济的瓦解,越来越多华商加入到海外贸易中,这时华商移民成为中国移民的主要形态。

5契约华工的处境及劳作工具。

走在中國近代移民史展区,一个写着“澳门招工”告示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等条约中招募华工的条款,大批失去土地的中国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纷纷以“契约劳工”的身份出国,成为中国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开始。研读该区域展示的历史信息得知,苦力(尤指契约华工或“猪仔”)贸易的集散地先在厦门,然后移往澳门。契约华工先赊欠出国船费和伙食费,抵达目的地后,需为雇主做满一定期限的劳役,以补偿雇主所预垫的旅费。合同期间,华工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和人身自由,所以说当时的契约华工实际上是债奴。苦力贸易期间,外国人口贩子将拐骗或掠夺来的中国人,关进远洋海轮,运送到海外当苦力。由于运载华工的船只严重超载,且旅途条件恶劣,大量华工在抵达目的地前即因海难或病死而葬身海底,因此运载华工的船被称为“浮动地狱”。据不完全统计,1800年至1925年出国的约700万契约劳工中,大约有100万丧生,30万受伤致残。幸存下来的人在工作期满并偿还债务后,绝大部分留居当地,从事小商贩、洗衣、餐饮、裁缝、种植等社会底层的劳作,正是他们形成了近代中国大批海外侨民的基础。

历史将我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光中,中国作为协约国的参战方有20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奔赴欧洲前线。战争结束后,在东线战场服役的4-5万中国劳工加入了苏联红军,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加入了苏联国籍。到达西线战场的中国劳工,有9万多人被分配到英国军队,3万多人分在法国军队,1万人为刚刚参战的美军服务。中国劳工为中国争得了战胜国地位,但有数万人再也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在1927年至1937年,特别是世界经济危机后,一些华侨及其投资逐步转向国内。好景不长,随着日本侵略中国,一些返乡华侨携亲友离开中国。随着日本逐步占领东南亚,部分东南亚华侨回国参加抗战。

随后,我来到中国当代海外移民的展区,这一时期兴起了第三次大规模国际移民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次移民潮的主要形式是劳务输出、家庭团聚、留学、技术与投资移民。移入地以美、加、澳和西欧各国为主,迁入东南亚、南美的也为数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专业人才和华侨青年回国热潮,这是归侨群体人数最多的历史时期。据统计, 建国后的前5年,回国工作、学习的归侨及归侨学生多达17.8万人。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后期,亚洲一些国家先后发生反华、排华事件,约有50万华侨被迫返回中国居住,仅越南就有20多万,他们多数获得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安置。到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当局推行排华政策,直接导致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迫害华侨。超过150万的华侨华人从印支三国走出,有的翻山涉水返回祖国,有的泛舟大海,最后被国际社会安置到北美、西欧及大洋洲等地定居,形成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华侨华人再移民。

“博物馆奇妙夜”式的生活厅

6图片展示早期华工的生存状态。

7华侨历史展区的入口处有很多精致的中国古船模型。

1华侨的生活是一部与所在国人民一起艰苦创业的历史。

为了解了华侨华人的历史,我便决定去华人华侨生活展厅看一看他们在海外的生活状态。其实,华侨华人的生活包罗万象,颇具特色。他们参与所在国的铁路修建、运河开凿、矿山开采、农业开发、商业和渔业经营等,在把自己的经验技术和聪明才智贡献给所在国的同时,也改善了他们自己的生存状况,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早期华侨华人凭着“三把刀”在海外闯天下——菜刀、剪刀、剃刀,对应着餐饮、裁缝和理发。随着华侨在侨居地的繁衍生息,华侨与当地人通婚所生的混血子女日渐增多。世界各地对土生华人的称谓各有不同,在马来半岛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jonja或Nyonya)”,在印尼称为“伯拉奈干”,在菲律宾男性称为“密斯蒂佐”、女性称为“密斯蒂沙”等。

华侨华人移居海外后,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保持自己生活习惯的同时,也适应和选择利于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习俗。中国传统的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如麻将、舞蹈、武术;东南沿海的地方戏剧和曲艺形式,如粤剧、潮剧、琼剧、布袋戏、南音等都流传到了国外。不少文化形式在与他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具有东南亚特色的木偶戏等。另外,华侨华人把中国传统的节日庆典、礼俗比较完整地继承下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元节、舞龙舞狮、赛龙舟、 游神和婚丧嫁娶等节庆、民俗活动。

中国侨务厅中的五星红旗

游览于博物馆中国侨务厅的展陈品中,不难发现展出的藏品绝大多数都是归侨侨眷及海外侨胞无偿捐赠,可以说,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都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其中就有一件特别的文物——70年前,在美洲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2華工修筑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他们参与所在国的铁路修建、运河开凿等。

3越来越多华商加入到海外贸易中,此时华商移民成为中国移民的主要形态。

馆藏的这面五星红旗是来自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的捐赠物。1949年10月,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该联合会通过香港《华商报》获得新中国国旗的具体尺寸,委托美国一家1847年成立的老牌制衣公司,用高级毛料制作了两面五星红旗,挂在纽约唐人街中心衣联会临街的旗杆上,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出现在美洲大地上。参观者在仔细端详这面五星红旗时不难发现,四颗小星星的位置、角度与新中国国旗相比有一些偏差,这是由于当时看不到有关照片和图样所致。衣联会成员仅仅依靠收听到和看到的简要信息进行勾画制作而得,难免有所出入,但这分毫无损于他们的拳拳赤子心、悠悠爱国情。

贡献展厅的华侨“旗帜”陈嘉庚

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在漫长的移民和融合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勤奋勇敢,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走进第三展厅,可以看到这里集中展示了华侨华人做出的特殊贡献,陈嘉庚便是一面“旗帜”。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曾为民族教育、民族解放以及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就是陈嘉庚先生倡建的。1960年,陈嘉庚先生提议在北京建设华侨博物馆,并带头捐款50万元。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立项,于2011年9月奠基,2014年10月建成开放。在他看来,博物馆的意义在于教育民众和振兴中华。

陈嘉庚晚年不遗余力地推广教育、兴办学校,他曾于1913年在家乡集美创办了集美小学。他不仅出巨资办学,还无偿供给集美学生,特别是对师范生,只要求其毕业后要任教职以普及教育。陈嘉庚为集美学校亲订校训“诚毅”二字,要求全校师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诚”立身、以“毅”处事,坚定不移地为振兴中华而奋斗。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同时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回国捐资办学,影响极为深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写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陈嘉庚先生等前辈先人的毕生追求。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4华人华侨在海外唐人街的生活场景。

5衣馆联合会捐赠的在美洲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华侨始终与祖国血脉相连,命运与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遗余力,积极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与祖国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壮丽篇章。在归侨侨眷及海外侨胞心目中,爱国是一种感情,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荣耀,是传统和弘扬,是为人的准则和美德。

6爱同校友会徽标。海外华文教育曾有过一段蓬勃发展时期。

TIPS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首家全面展示中国移民史、移民现状的国家专题博物馆,现有藏品3.2万余件(套)。该馆共有七个展厅,一个报告厅。常设的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分为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华侨华人海外生活篇和贡献篇、华侨华人与中国发展、中国侨务等四部分,展出文物千余件(套),图片千余张。

用时参考:1-3小时左右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00停止售票)

闭馆时间:每周一

门票价格:免费(特展另收费),需拿身份证换取门票

景点位置: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东口

乘车路线:乘2号线在东直门D口(西南口)下车

电话:010-64093039

附近景点:南馆公园,通教寺等。

猜你喜欢

华工华侨华人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Tracks Across TIME
一战华工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华工:不能忽视的一战英雄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