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找次品”导学设计的“复盘”审视思维品质培养的教学实践
2020-06-11柴根炎
柴根炎
浙江省桐庐县横村小学胜峰校区,浙江杭州311512
数学学习意义重于记忆,理解重于知觉。本课学习笔者力求“放”,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借助四单的导,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主动提出数学问题,主动获得数学知识,主动暴露学生思维。教学中,笔者以学情,“紧抓”探究问题,层层递进,问题不断加深,方法逐步显现,使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水到渠成。
生活中,学生对找次品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点理解,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找次品并不难,那么,我们能让学生在预学单中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在探究单的探究过程中经历操作甚至看到找次品的过程吗?是不是可以通过四单导学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呢?教学中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觉得找次品挺好玩呢?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尽量平均分成3份的称法最优?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并经历找次品的过程,理解为什么尽量平均分成3 份的称法最优。
(2)贯串“猜测—验证—调整”的数学思维方法,充分利用导学单开展有效教学,附之辩论式学习使学生在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实践中的欢愉
【教学片段一】教学内容在预学单中体现
师:同学们昨天完成了一份预学单,张老师也细细品读了大家的学习内容,心里很有感触,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预学成果吧!(PPT 缓缓呈现学生作品)
生:(紧盯着大屏幕,静静的看,当屏幕中出现自己姓名时是激动的)
师:针对同学们的发现、疑惑和学习期望,老师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了以上几个问题。(PPT 先出示四个问题)
1.次品一定是轻的吗?
2.如果有许多物品,只称一次就能找到次品吗?
3.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是什么意思?
4.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楚的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一分钟。
师:(一分钟后)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交流吧!(合作交流,汇报员进行汇报)
……
设计意图:学生的预学产生了许多学习中所需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经历思考,经历探究,经历交流得出的,是原生态的,是数学学习中的宝贵财富。这些内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的真发现,真疑惑,属于学生自我的学习期望。而巧合的是这些学习内容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不谋而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整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之后,合作交流,让学生的预学“财富”融合于生生之间。先学后教,知识内容的来源是纯天然的,是原生态的,是来源于学生是这一主体的,富有人文情怀的。
【教学片段一】根据主问题,由繁思简,模拟天平找次品
如果有许多个物品,其中只有一个次品,怎样可以最快速的保证找到那一个次品?(PPT 出示学生的第5 个问题)
师:许多个可能是多少呢?(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5个,有的说是8 个,等等。
师:再多几个!(学生说15 个)
师:如果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罐糖果,那有几瓶。
生:48 瓶!
师:今天我们的目标就是从48 瓶糖果中找出这一瓶次品,48 这个数字有点大,当我们碰到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什么策略,你知道吗?
生:先少几个!
师:对,就是由简单到复杂!最简单是几?
生:2 瓶!
设计意图:提出本课核心教学内容,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提出48 瓶这一探究目标,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提出由简单到复杂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此展开探究。
师:好!我们就从2 瓶开始!两瓶糖果中,其中有一瓶少了两颗,怎样找到次品?老师忘记带天平了!(故做焦急状)
师:(寻找)呦!这里有一架天平(拉起一个男生),你知道天平长什么样吗?(男生伸起了双手)瞧!人工智能天平!(全班呵呵大笑)
师:谁上来摆一摆!(拿出两瓶糖果)
生1:哪瓶重啊,你颠一颠啊!(有点着急)
师:哈哈,张老师给个小提示,你可以使用“如果……那么……”来造句。
生1:(点了点头)如果天平左边高,右边低,那么次品就在左边。
师:有别的情况吗?
生1:如果天平右边高,左边低,那么次品在右边。(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
师:可以这样说吗?
生:可以!(掌声鼓励)
师:接下来研究几瓶?
生:3 瓶。
师:从3 瓶糖果中找到一瓶次品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呢?(看着“人工智能天平”,微笑示意其上台!其余学生笑嘻嘻地听着)
生1:我是这样称的,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翘起的一端的就是次品!
师:真棒,还有补充吗?
生2: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
师:为什么?
生3:因为3 瓶里面只有一瓶次品,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天平上的这两瓶肯定一样重,剩下的这一瓶不用称也能知道它是次品了!(学生们纷纷点头)
师:你点头是什么意思?说说!
生:(总结以上两种称法,教师黑板上画图)
设计意图:2 瓶糖果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况,通过寻找“人工智能天平”让学生建立天平称物的基本思想。由一把“人工天平”,学生静静地观察,比较,倾听,使得对找次品有了最初的形。学生的思考都是结合“形”,是来自于课中的生成的,是看的见、摸的到的。学生结合实际理解2 瓶,3 瓶这两种最基本的模型,为后续探索“许多物品”做好铺垫。
教学片段二:利用探究单,主动探究最优策略
(探究一:5 瓶糖果中有一瓶少了2 颗,假如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
师:桌上有许多小纸片,自己试着摆一摆,说一说。
师:(巡视)同桌之间可以窃窃私语一番?
生:(踊跃交流)
师:需要人工天平吗?不能再折磨你了(学生忍不住笑了起来),请同学们自己扮演天平,面向大家说说!
生1:天平两边各放一瓶,如果不平衡,那么轻的就是次品。(学生们纷纷议论)
生2:但是这是在运气好的情况下,不能保证。(台上学生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1:同意!如果天平平衡,再拿两瓶继续称,如果平衡,那么剩下的就是次品;如果不平衡那么次品就是轻的那瓶。(边说边摆了起来)
师:(在黑板上板书:5(1,1,1,1,1))几次才能找到次品!
生1:2 次。
师:那么复杂,谁听懂了?
生:(再次叙述)
师:可以这样写吗?(在黑板上板书:5(1,1,3);3(1,1,1)共2 次)
生3:我还有补充,在天平两端各放2 瓶,如果平衡,那么次品就是剩下的一瓶,但不能保证;如果不平衡,那么次品就在向上一端的两瓶里。再把这两瓶放在天平上,轻的就是次品。(边说边摆)
师:(板书:5(2,2,1)2(1,1))称了几次?
生3:也是两次。
师:带着大家总结了两种方法。提问:以上两种不同的称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后,有了操作的经验,相互之间交流,合作学习,这是一个独学与群学交融的过程。从5 瓶中找一瓶次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化。提问不同称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意在让学生体会至少……保证找到的意义和用天平找次品时天平两端需放置相同数量的物品,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片段三:利用探究单,深入探究最优策略
(从9 瓶里面找一瓶次品,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探究二)
师: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如: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思考:你是怎么称的,有其它称法吗?)
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同桌之间交流)
生1:先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天平如果不平衡,那么次品就是轻的这一瓶,但是这不能保证。如果天平平衡,再拿两瓶称,天平仍然平衡,像这样继续称,不管平不平衡,再称一次就能找到次品了。一共称了四次。
师:站着的同学注意了,现在你们在同一个阵线,如果有同学称的次数比你们少,还能找出次品,当你们被说服的时候,就可以坐下去,好吗?说服不了,我们就坚守阵地,好吗?(站着的学生点点头)
生2:我是这样称的。先在天平两端各放4 瓶,称一次,平衡,那么次品就是剩下的这瓶,但这不能保证。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次品就在轻的这一端的四瓶里,再把它们放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两瓶,那么次品在肯定在翘起一端的两瓶中。剩下两瓶称一次就能找到次品了。
生3:不一样!我是这样找的,在天平的两端各放2 瓶,平衡则次品在剩下的5 瓶里,从5 瓶里找次品,刚刚我们找过了只要2 次,那么一共也是三次!
生4:老师,我只要称两次就可以找到次品。
师:我也觉得,人家搞了半天,也要三次,你确定你只要两次就可以找到次品了!
生5:是的,我确定。我是这样称的,把9 瓶糖果平均分成3 份,一份有3 瓶,如果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就在剩下的3瓶里,称一次就能找到。(教师板书:9(3,3,3)3(1,1,1))可以这样表示吗?好像是的呢?都被说服了吗?(有人举起了手)
生6:我觉得这样称也要三次啊,如果第一次不平衡呢?
生7:是的,如果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就是在剩下的3 瓶里,找一次够了;如果不平衡,次品一定在其中的一份中,也就是向上翘起的这3 瓶里,那么再称一次也能找到次品了!(生6 静静地坐了下去)
生6:……
设计意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本课不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符号表示称次品过程,更强调的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经历找次品的过程。独立思考时提出思考要求,学生的操作是有目的性,是有意义的。让学生完整表述找次品的全过程,配合纸片的演示,图文结合,学生的表达不断规范化,对找次品的过程理解不断升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组织,形成辩论阵营,通过生生交流不断建构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学生形成联盟,敢于开口,看似平常的话语却道出找次品的本质:当把总瓶数分成3 份,每份越接近,那么找次品的次数就越少。学生勇敢地与不同阵营的对手“对抗”,不停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最终获得了令人欣喜的“胜利”,而笔者亦静静的享受这份纯天然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打乒乓”式的交流问答,深入理解找次品的核心环节。利用导学单的教学着力抓住学生的不同理解,展开及时有效的辩论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的情感都得到升华。
教学片段四:深入构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探究三:为什么找次品的过程中要尽量把物品平均分成三份?)
师:同学们相信“火眼金睛”吗?(突然认真了起来)老师相信!
师:比较四种称法,哪种称法次数最少?
生:最后一种。(9(3,3,3)3(1,1,1))
师:谁来揭开其中的奥秘!
生1:最后一种称的次数最少,因为它把9 瓶分成了三份。
生2:最后一种是均分的。
生:(静静地思考)
师:可以交流一会会!
生1:我知道,平均分成了三份,称一次后,就只剩下了三瓶。
生2:这样分淘汰了6 瓶,它和其它方法去比,称一次后剩下的瓶数最少!
师:了不起,看来大家真的有“火眼金睛”。
师:平均分成三份,淘汰其中的两份,可以使剩下的瓶数最少,真是好方法!可不可以这样呢?把瓶数平均分成4 份,一次性淘汰其中的3 份,这样剩下的不是更少了吗?可以吗?(PPT,出示天平的构造)……
设计意图:深入挖掘找次品的最优策略,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陷入思考。静静思考过后,再组织交流,顺势而导,顺势而学。为什么要平均分成三份?出示天平的构造,学生直指问题根源,学习的深度凸显。
师: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几瓶呢?还差的好远,我们得抓紧了。
练习单:(1.27 瓶糖果中有1 瓶是次品(轻一些),至少称几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2.81 瓶呢?3.48 瓶至少要称几次呢?)
生:……(出示当物品数不是3 的倍数,尽可能平均分)
设计意图:导学单中练习单的使用结合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静静地练习,有效的学习离不开适度地练习,学生自然地巩固了新知。组织学生先思考,再交流,凸显交流的有效性。
的确,数学知识并不是可以轻松习得,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孩子善于发现、勇敢的去猜想、不断的去推理演绎、反复的收集验证,很多时候还需要学会接受其他的孩子和老师们的批判与辩论,既要学会说服自己,也要学会说服他人。伴随着课堂的推进和知识的深入学习,孩子们才能真正地走进数学严谨的逻辑和抽象世界。而导学单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先自己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预学、探究、辩论、总结来解决问题。通过先学后教,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验,获得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感悟。当学生的想法不断呈现时,笔者欣喜的发现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