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今,看《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高科技元素
2020-06-11程醉
●程 醉
由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的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无疑是近年最火爆的电视剧之一。那么,靖安司以及张小敬之所以能够揭穿事件主谋,解救长安城里的黎民百姓,是因为什么呢?显然,除了张小敬的聪明机智之外,靖安司拥有的各种高科技“神器”无疑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靖安司大望楼VS信息指挥中心
“望楼”无疑是这部电视剧的核心场景,跌宕起伏的剧情大多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顾名思义,望楼指的是供瞭望的高楼。剧中的“望楼”有两种,一种是城内每隔300步就有一座的小望楼,另外一种则是靖安司里的大望楼。
除了高度和体积不同之外,大小望楼的主要区别在于:小望楼传递信息是采用两排并列的共12个格子的“灯箱”,而大望楼却采用九宫格样式的“灯箱”来发号施令。
靖安司大望楼相当于整个望楼系统的中枢神经,所有小望楼观察到的情况、搜集到的情报都要汇总于大望楼中。然后,大望楼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判,再向各个小望楼下达具体行动的指令。
剧中的大望楼所发挥的作用与我们现在各系统的指挥中心所担负的任务大同小异。指挥中心又叫指挥系统,具备突发事件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
在《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里,主角张小敬一出场便被告知“这是望楼,今日于你有大用”,随后负责长安城防的靖安司丞李必又详细讲述了望楼的用途。剧中花了这么多的篇幅来介绍望楼,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望楼的重要性。
电视剧借用角色之口告诉我们,靖安司得名于“戡乱平镇曰靖,四方无事曰安”这句话。不过,让我来悄悄地告诉小军迷们,在唐朝,靖安司这个部门其实是完全不存在的,这个部门是由作者杜撰出来的,千万不要当真哟!
长安城小望楼VS天网工程、海燕系统
星罗棋布于长安城内的小望楼,高约八丈,是靖安司主要的信息、数据来源,也是整个望楼系统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起到了监控城内盗窃、抢劫、斗殴等犯罪行为的作用,此外,它还根据大望楼发来的指令进行现场处置。
小望楼人员的录用条件极其苛刻:首先要视力好,远视眼可优先录用。其次,要绘画功底佳,过目不忘者尤其受欢迎。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科技还比较落后,监控全凭眼睛看,记录也只能靠手工画。
小望楼所发挥的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公安机关的天网工程以及交通警察的海燕系统。
天网工程是为了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的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等设备,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简单地说,如今遍布街道的摄像头就起到了小望楼上的观察人员的作用。
海燕系统的全称是“海燕车辆二次分析系统”,它能够识别200多种车标、3000多种不同的车型,每秒钟可以分析处理15张照片,平均每天可以处理超过100万张图片。
海燕系统有多强呢?举个例子吧,它在对行人闯红灯进行抓拍的同时,还能够进行面部识别。也就是说,闯红灯的这个人是男是女,多大年纪,家住何处,人的大脑还没反应过来,关于闯红灯这个人的相关信息便瞬间出现在了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面。
不过,在电视剧故事发生的唐朝时期,小望楼上的士兵最多也只能担负观察敌情、报告敌情的任务。电视剧中所谓的监听对话、画出嫌疑人等种种“神技”,都是编剧为了吸引观众而凭空想象出来的,千万不要去较真哟!
旗语、灯光、鼓声VS数据通信系统
我们今天的数据通信系统是把语音、数据、图像信息转变成电信号,经过一系列处理,形成某种有利于传输的电磁波,传送给对方,再还原为电信号。实现数据传输的办法多种多样,比如说有线传输、无线传输、模拟信号传输、数字信号传输,等等。
不过,在电视剧中,靖安司利用旗语、灯光、鼓声传输信号就已经算是非常高效、非常先进的办法了。
旗语是一种利用手旗或旗帜传递信号的沟通方式,分单旗和双旗等。人类使用旗语的最早记载是1684年,后来逐步发展完善,并形成了国际信号旗系统。
如今,信号旗仍然作为一种最简便、最可靠的通信手段在继续使用。遗憾的是,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在744年,那个时候人类尚未有使用旗语的记载,所以显然这个情节是编剧虚构的。
利用鼓声或其他声音传递信号,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古代打仗时“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
“关羽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当时张飞便是赤膊上阵,亲自为关羽击鼓助威的,“咚咚咚”的鼓声把一段兄弟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战场上的激情澎湃。
即便到了现在,我们仍然在利用声音传递信号,比如说上课的铃声、起床的号声、汽车的喇叭声,等等。
至于电视剧中小望楼夜间用灯光传递信号的办法,在古代确实能够算得上“高大上”的技术了。
小望楼的“灯箱”分为上下两排,每排六格,分别以明暗来传递信号。上排和下排头两格代表数字个位,中间两格代表数字十位,后两格则代表数字百位。接收信号的一方,依据亮灯的方式就可得到一个三位数的数字,再通过小望楼系统内部约定好的“密码本”,就可以把准确数字翻译出来。在电视剧里,靖安司所使用的密码本是唐朝人所写的一本名为《唐韵》的书。
编剧的灵感显然来自于现代的摩尔斯电码。摩尔斯电码是一种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的信号代码。摩尔斯电码在早期无线电应用上举足轻重,是每个无线电通信者所必须了解的。不过,由于全球通信技术的进步,各国已于1999年停止使用摩尔斯电码,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仍被很多人广泛应用着。
大案牍术VS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原本是IT行业的术语,相对传统的数据分析办法,大数据分析不用采用随机、抽样的分析法,而是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靖安司里的大案牍术,可以说就是那个时代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它包含了一个存储有长安城各行各业、各种信息的超大数据库,比如说钱粮、货物流水记录,人员出入、往来、住宿记录,等等。
当然,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大量的书吏便被迫成了计算机的替代品。所有翻阅资料、搜集数据、推算演算等工作,全部需要依靠书吏的人脑来完成。靖安司的书吏实际上成了货真价实的“人工”智能。
在电视剧中,大案牍术的发明人是靖安司司丞李必,他运用起这套系统来可谓轻车熟路。当李必怀疑内部有奸细时,便会使用“大案牍术”来对嫌疑人的底细进行调查。
不难看出,大案牍术的数据库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乃至于长安城里每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行动轨迹都一一记录在案。任何人在这套系统的面前,几乎都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这样一来,靖安司的对手又焉能不败?编剧通过大案牍术,把大数据分析引入古老的唐朝,这种超强的混搭能力和奇思妙想实在令人赞叹!
《长安十二时辰》中与现代高科技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装备还有很多,比如说依靠水力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并能报时的水运浑天仪,堪比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长安城立体模型等。虽然电视剧的设定必然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各种科学装备也不一定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有一个历史事实让人不得不承认,大唐盛世的产生与唐王朝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想必这也是编剧将故事背景放在唐朝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