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写好审读报告的“四力”

2020-06-10张立萍

出版参考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表达力书稿四力

张立萍

摘 要:在媒体融合时代,移动互联高速发展,优质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审稿是编辑工作的决定性环节,书稿只有经过审稿决定或取舍或修改,才能传播和发挥价值。撰写翔实的审读报告是一名合格编辑的必备技能。但如何写出实用的审读报告呢?本文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论述在要素齐全的总体框架下,审读报告可以融入一些软技能——质疑力、敏锐力、查证力、表达力(简称“四力”),从而做到与作者融洽对话,携手打造高质量书稿。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对提高编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重视和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精准的审读意见是编辑工作的基础,能给作者开出良方,能给作品对症下药,能使书稿质量提升,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审读报告是审读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呈现工具,是集中展现稿件情况的关键交流语言。审读报告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书稿的质量,因此,撰写一篇优秀的审读报告是做一名合格编辑的基本功和必备技能。《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简要明晰地说明了审稿的内容和要求,是每个编辑工作的标杆。在规程的指导下,笔者不断学习和实践,认真对待每一部书稿,写好每一篇审读报告,逐渐积累,总结了一些感悟,希望能做到抛砖引玉,给同行带来些许启示。

本文以笔者连续两届荣获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三等奖的《汉字(英文版)》《文字与社会导论》两篇报告为例,重点探讨撰写审读报告的软技能,提出在要素齐全的总体框架下,可以将“四力”软技能(质疑力、敏锐力、查证力、表达力)有机地融入审读报告,从而做到与作者融洽对话,共同打造高质量书稿。

一、审读报告的基本要素

首先,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参考杂志社发布的《关于举办第六届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的通知》(2019)里,“评奖标准”明确提示了撰写审读报告的基本要求:一是在形式上,审读报告要素齐全完整,不仅要有书稿内容、作者的介绍,还要对书稿的出版价值、文化价值提出独到见解,阐述其出版的意义和理由。二是在内容上,审读报告应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对书稿具有全面、中立的判断和认定,也可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做一些预测。三是审读报告对书稿的修改提出了较为重要的建设性意见,能够比较直接地提高书稿质量,翔实地记录了责任编辑对书稿审核、修改以及与作者交流的内容。四是对书稿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或责任编辑自己无法准确把握的修改意见加以指出,并有对后面审次的提示。

参照此“标准”(2019)和《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1998)里的论述,笔者撰写的审读报告通常包括五个部分:书稿的整体情况、特点和价值,书稿审读情况,书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情况,提请复审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附录(责任编辑与作者、译者、审订者、主编沟通的关键问题邮件)。其中,书稿整体情况介绍既包含对书稿内容和经济社会双价值的判断,又包括对相关人员在书稿所属领域的介绍,以保证选对人、做好事。

二、“四力”——审读报告软技能

一篇翔实的审读报告首先要具备完整的“形”,即上文提到的基本要素。在做好每一个要素的基础之上,可以融入一些特别的小技巧,即“软技能”。

(一)质疑力

质疑力就是怀疑问题的能力,而敢于质疑来源于编辑的自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媒体融合时代,移动互联飞速发展,传播技术深刻变化,碎片化知识在身边无处不在。但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技术与内容相辅相成,甚至内容是根本。新闻媒体工作者要挺起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播的脊梁,坚定自信,敢于质疑,做好优质的内容产品。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在2019年中国出版创新年会上指出,当前出版界存在两种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一是对我们的优势估计不足,缺乏自信;二是对我们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盲目自信。笔者认为,如果将这两点落实到编辑审稿工作中,正好体现了两种典型的极端现象。编辑只要控制好“自信的度”,就可以练就一手熟练的质疑力。首先,自信来源于“有据可依”,论据支撑是判断论点正确与否的基础。第二,要有敢于质疑的自信,在面对疑问时不能松手放过,而要一查再查,直至确认无误。第三,要有能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自信,当遇到实质性问题或者不确定问题时,要能够与作者进行“有礼有据”的沟通,一起商量把问题逐一解决。第四,要謹记“杂家、专家”的编辑身份,对专家、著作不要盲从。

特别是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物质量管理和出版精品的号召下,面对一部书稿,有时会是知名专家的著作,虽为小编,我们也要保持“质疑”的心态,提升把关和审读能力。以《汉字(英文版)》为例,作者之一冯志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计算语言学家,已出版《现代语言学流派》《现代汉字和计算机》等诸多著作,还是《中国汉字文化大观》的撰稿人之一。除了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外,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拥有特有的国际化学术视野以及长期在海外,特别是德国特里尔大学讲授汉字的教学经验。责编冯先生亲自撰写的向年轻的国际读者介绍中国的汉字及其演化历史的著作,应该说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机缘。但对于书稿,笔者怀着敬畏的心,却不敢盲从,时刻秉持“质疑”的准则。例如,当发现书稿在地图、图片、完整性、知识性、事实性、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时,笔者在充分肯定书稿价值的基础上初审意见为退修,指出以上具体问题,并在邮件中详细列出条目,举出例子,写明理据。此外,笔者在初审过程中对书稿进行了二次策划,使书稿趋于完美,更贴近读者的口味,例如建议把引言段落扩展成前言、添加汉字索引附录等。再如术语细节方面,笔者建议将vertical expansion改成vertical extension,以便与horizontal expansion对应。对于这些审稿意见,作者都能耐心沟通,学风严谨而又虚怀若谷,充分体现了学者的风范与胸怀,令人钦佩。最终,这本“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书以其优质的内容和优美的装帧设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高度好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作者都如此,所以编辑要敢于质疑又不盲目质疑,相信自己的“质疑力”。

(二)敏锐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编辑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调查研究,践行“四力”。具体到审稿环节,我们可以锤炼“敏锐力”“查证力”和“表达力”。

敏锐力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敏锐力来源于逻辑思维和细致观察。编辑对稿件要有超乎寻常的敏锐力,才能尽可能全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审稿时既要有微观视角,也要有宏观视角。从微观上看,编辑要有超常的嗅觉来发现稿件的优点和不足,还要有逻辑清晰的具体解决方案。从宏观上看,审稿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性审查”),了解国家时事方针政策,还要具备快速准确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等价值判断能力。

首先,敏于发现政治性问题。编辑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至政治、民族、宗教、格调,小至用词色彩,都要保持高度的“敏锐力”。特别是引进版图书,因为作者多以西方视角写作,所以在表述上不免存在与我国主流媒体不同甚至相反的表述。对于此类问题,在不影响原文主旨的前提下可以作删除或转化处理。例如,各国都需要解决好这样一个难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纳这些群体,并需要跟那些持有国家应该是同质性的“乌托邦”社会观点的人做斗争,因为这种社会不愿接纳外来者成为自己的公民。应删除画横线的部分,因为“同质性的‘乌托邦社会观点”会影射社会主义制度且为非客观性评价,这个舆论导向很明显是不正确的。再如对illiterate一词的翻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转换及汉字本身的丰富内涵,如译法不同则差别很大。在“允许……印度人投票的政治党派图形符号”语境中,如果翻译成“没有文化的”很可能会引起国与国之间大的矛盾,甚至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阻力;但如果翻译成中性色彩的“不识字的”就是客观表述,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可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把关人,编辑一定要提高政治“敏锐力”,在稿件“成长”的各个环节严格“防疫”,“对症下药”,优化书稿。其次,敏于发现知识性、事实性问题。例如,部件拆分应与原字里的字形完全一致,“化”字右侧的部件“匕”应改为“”,是否出头这个细节知识对读者误导很大,特别是对刚刚识字的小学生来讲错误很可能是终身的。再如,“尉迟恭”对应的英文Wei Chigong应改为Yuchi Gong,因为“尉迟”是较少使用的复姓,所以很容易认错,从而对读者造成知识性误导。此外,编辑在审读稿件时还要敏于发现语法问题、逻辑问题、图文不符问题、语言文字问题、体例格式问题以及音频、程序等问题。

总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能因问题微小而放过。除了审稿加工的基本问题,还要注意去发现细小的、隐藏的问题。因此,编辑要提高“敏锐力”,不断观察、思考,锤炼“眼力”。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提高“敏锐力”:一是养成每日阅读新闻的习惯,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在工作中随时积累且分类总结,如“政治性”“港澳台”“西藏、新疆”“民族、宗教”“外交、地理”“格调品味”“重大提法和历史问题”等,在这些大类别的下面还可以按照图书类别细分次类,如“语言学类著作”“文化类图书”“学术期刊”等;三是要有某专业的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了解研究现状,从而能与作者进行学术对话,審读学术思想,提出独到的见解;四是在发现问题后要勤于查证,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查清楚、解决掉。

(三)查证力

“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阐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可以体现在策划选题的东奔西走的“脚力”上,也可以体现在运筹帷幄的“眼力”和“脑力”上。在审稿环节,调查研究主要体现在“查证力”上,编辑审稿没有依据就没有发言权,在敏锐发现问题后要精准解决问题。

知识性、事实性问题是最常查证的地方。例如,对历史时间要表述准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发生严重困难……”,所以“1960年,中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里的时间应改为“1959年”。再如,依据《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藤壶是一种小型贝类动物”中的画线部分须改为“甲壳”。又如,美国总统的“届”“任”“位”是不一样的: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任期四年,任满四年为一届;而“任”与总统任职有关,一人连续担任几届总统职务,仍为一任;“位”指担任过总统的实际人数。因此,“林肯宣誓就任第16届美国总统”的说法有误,画线部分应改为“任”。可见,一词之差即可出现历史性、知识性甚至事实性问题,对没有十分把握的时间、地点、专有名称、事件等,在审读时一定要逐一查证,而查证离不开资料工具,编辑除了要熟知各种规范和标准,还要充分利用手头的工具书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此外,“查证力”还包含辨别分析的能力。查到依据不是目的,有时依据来源往往不止一处,编辑须仔细辨别。例如笔者在核查Phonetically Based Phonology这一本参考文献时,欣喜地发现售书网上有书籍的详细信息,赶快把出版时间2004年改成了2008年,但在二次核查时发现,2004年其实也出版过一版,只是多位作者的姓名排序不同。所以,当发现依据与原稿不同时,可以进一步查证有无更匹配的来源。

因此,提高查证力不但需要资料工具甚至语料库的硬件支撑,还需要提升“对比、辨别能力”的编辑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对查证的来源认真做记录,为每一类建立一个小的语料库或资源库,同时勤于思考,仔细辨别,有助于提高对新稿件快速归类和精准预判的能力。

(四)表达力

表达力即用外部的行为(语言、神态、身段等)把思想表达出来的能力,目的明确、内容具体、转换得体。审读报告包含“审读”和“报告”两个环节,如果说“质疑力”“敏锐力”“查证力”主要体现在“审读”环节,那么“表达力”则主要体现在“报告”环节。

表达力是编辑加工的基本功,是所有编辑的入行必备。例如,在修改书稿时经常会遇到逻辑层次表达错误的例子,“我们没有类似证据,甚至更少证据表明”应改为“我们只有很少类似证据,甚至没有证据表明”,还会遇到逻辑范围概括不全的问题,“即希伯来语、希腊语,特别是拉丁语”应改为“即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特别是拉丁语”。对于此类问题,编辑都能准确发现和修改。然而,在撰写审读报告时却往往不重视应用表达技能,三言两语快速带过,省下时间赶快去看稿子、出产品。其实审读报告最应重视表达,因为审读意见是衡量编辑对书稿内容质量掌握程度的标尺,只有表达好审读报告,才能使作者更加清晰地理解编辑的建议,使复审、终审充分了解书稿,做好衔接,提高整体审读效率。

具体而言,“表达”好审读意见,要“层次清晰,翔而不赘,依据论证”。首先,审读报告整体要框架清晰,要素齐全,分门别类但又突出重点,如在报告主体部分采用“一、政治敏感性问题”“二、知识性问题”“三、语法和逻辑问题”“四、语言文字问题”“五、体例格式问题”等一级标题。第二,内容具体,表达清楚,言之有物。除了要提出个人见解,还要列举实例,即指出这一类问题并举例说清楚如何修改。第三,在提出修改建议后,要列出修改的理据,以供作者理解和参考。特别是对政治性、知识性等隐藏问题的查证,列出参考依据尤为重要。最后,表达要诚恳,有礼貌。编辑联结着作者和读者,在注重读者需求的同时不能忽略作者的感受,因此,在审读沟通过程中,编辑要始终保持谦虚严谨的工作作风,在默契的商谈中与作者一同打磨稿件。邮件、微信开头的“您”和问候语,结尾的“祝安康”“祝好”“您辛苦了”“一起加油”等祝福话语,还是要习惯性加上的。

总之,表达力不是据理力争,而是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根据资料与作者充分探讨。在收到审读意见之后,作者不但会采纳编辑的意见,而且还会查找新的证据,确认修改无误。除了证据一致的修改,在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作者确有依据无须修改的例子,編辑要对作者的新依据进行再次查证。

三、结语

综上,“四力”各司其职,“质疑力”负责指挥,“敏锐力”负责侦查,“查证力”负责执行,“表达力”负责通信;“四力”又紧密协作,相辅相成,携手构筑写好审读报告的基石。审读报告是衡量编辑人员对书稿内容质量掌握程度的标尺,是三审人员之间联系的关键纽带,是高质量图书诞生的摇篮。编辑要细细品读、认真撰写、全方位思考,不但要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探索、发现适合不同书稿的软技能,全面提升审稿素养。在审读前做好稿件的预判工作,对于可能会出现哪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什么角度多加留意、如何与作者沟通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审读中注意锻炼“四力”,做到“四力”有机衔接,提升写好审读报告的能力。最终,有理有据地与作者携手优化稿件,打造高质量图书。

参考文献:

[1]李建红.写好审读报告是编辑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J].出版参考,2014(12).

[2]刘宇阳.创作优质审读报告推动精品力作出版——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综述[J].出版参考,2019(11).

[3]邬书林.2019中国出版创新年会“推动高质量发展 促进文化繁荣”主旨演讲,2019.

[4]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中国标准出版社.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三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猜你喜欢

表达力书稿四力
指向表达力提升:语言革命的应然必然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