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要把握“三少三多”
2020-06-10王莉
王莉
与孩子沟通其实不难,只要善于倾听、共情,只要少点评判、指责,只要坚持和孩子天天沟通,你一定会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一定会和你无话不说。
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是家长们经常来咨询的普遍问题。很多家长苦恼,孩子越来越不爱和自己说话;很多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大人的话。其实,孩子不爱说、不愿听这两种情况,都是家长不善于与孩子沟通导致的结果。一定是家长的沟通方式让孩子不接受、不舒服,才会造成孩子不爱说、不愿听的局面。
和孩子沟通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多年做教育咨询和养育两个孩子的经验,让我有了这样一个心得:与孩子沟通讲究“一个机制”和“三少三多”。“一个机制”,就是要与孩子建立长期沟通机制;“三少三多”,就是与孩子沟通时注意,少急躁多等待、少评判多共情、少指责多欣赏。
与孩子建立长期沟通机制
与孩子建立长期沟通机制,就是说从小开始培养天天与孩子沟通的习惯,把这个习惯固化为一个机制,坚持下来,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与父母谈心。注意,是天天沟通,一天挤出十分钟,三五分钟也行,让孩子明白,父母是可以随时敞开心扉听他倾诉的人,父母是随时可以竖起耳朵听他说话的人。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沟通的好处,越来越习惯于和父母保持日常沟通。
我家有俊哥俊弟兄弟俩,从他们会说话开始,我们就坚持天天晚上和他们谈谈心,聊聊天,说说一天里发生的事情。孩子再大一些,就和他们说说幼儿园、学校里的开心事、烦心事、新鲜事。这样日复一日,孩子就很习惯跟我们沟通,也很享受每天晚上和父母分享一天的心情和所见所闻。时间长了,孩子会把这种沟通当作一种习惯,会觉得和父母说话是一种常态,是一件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一直很顺畅、很自然,虽然也会有矛盾,也会有意见不一的时候,但是孩子知道一切都可以靠沟通来达成共识,或以一种相对折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与孩子建立长期沟通机制能很好地解决孩子不爱说、不愿听的问题,家长们可以从现在做起,孩子多大都不晚,慢慢地营造家庭沟通氛围,坚持做下去。
少急躁多等待
家长和孩子沟通时请不要催促孩子赶紧说出来、快点说完,不要急于知道孩子所描述的事情的结果,要等待孩子慢慢说出来、说完整,要关注孩子描述事情的过程,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想法。
被父母等待着,可以从容地、慢慢倾诉的孩子,他的内心会越来越笃定,越来越强大,因为他知道,总有两个人,是那么耐心地愿意等他说,是那么安静地愿意听他说。他有一个强大的后盾,他的身后有一支充满爱的沟通团队——他的爸爸和妈妈。那么,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不会冲动地做出鲁莽的行为,他会先回家向爸爸妈妈倾诉一番后再做决定。可别小看这样一个举动、这样一种想法,有这么一点时间,很多悲剧不就可以避免了吗?所以请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少急躁多等待,要知道,平时你的这点耐心很可能在关键时刻救孩子的命。
少评判多共情
家长和孩子沟通时请不要评判孩子的观点和做法,而是要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孩子多一些共情。如何共情呢?很多家长问我共情的技巧,其实并不难,就是将心比心。具体怎么做?我常常分享两个方法:一是情境代入法,二是回憶童年法。情境代入法就是如果你是孩子,在那种情境下会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恐惧、担心、不悦感,等等。回忆童年法就是回想一下你自己童年时,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情,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有一次,俊哥说他因为课间打闹被惩罚,不能与班里遵守纪律的同学拍合影。这件事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会是谴责孩子:“你为什么要课间打闹?你为什么不遵守纪律?你这么做没能争取到合影机会就是活该。”如果家长这么说,估计孩子再也不愿意向你吐露在学校受到的委屈了。咱们试试情境代入法,代入孩子的处境,家长可以想一下:如果是自己看着全班同学合影,被排斥在外,是不是很难受?那种被孤立的感觉是不是很不好?这么一想,你就开始与孩子共情了。课间打闹的确不对,但是孩子为什么打闹?接下来不妨问问孩子原因。然后和孩子聊聊大家合影时他的感受,待孩子倾诉完心里舒畅了,再聊聊以后类似事情怎么做会好一些,这样孩子就愿意接受家长的建议了。
回忆童年法也可以用到这个案例里,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有没有在学校里遇到类似的情况,当时是什么感受,又是如何看待老师的做法的。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也是从孩子过来的。当我们记得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我们就能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同理心,就能放下评判的姿态,和孩子多一些共情。
少指责多欣赏
家长和孩子沟通时请不要总是指责孩子,不然孩子就会越来越不爱和你说话,就会慢慢地对你关上心门。即使孩子做得幼稚甚至错误,也总有值得肯定之处,请家长多欣赏孩子。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试错的过程,正因为这样,才需要家长不时地给予指导。所以,当孩子来和我们沟通时,特别是当孩子和我们说出他做错的事情时,家长首先要感到庆幸:“孩子很信任我,他觉得来和我说话很安全,他愿意把自己做错的事都和我说,我应该感到很高兴。”是啊,孩子做错了事,本来已经受到老师的批评,心情很不好,来和家长倾诉,肯定不是为了讨骂。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忍住指责的冲动,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孩子一起分析犯错的原因,并欣赏孩子敢于把自己的错误说出来的勇气和诚实,帮助孩子调整方法,避免再犯同类错误。
仍以俊哥被罚不能拍合影为例。当俊哥向我倾诉时,我也真想说:“你为什么又在课间打闹了?”还好,我忍住了。当我知道他打闹的原因是因为另一个男同学一直追赶他时,我理解了他的难处。俊哥一看我的反应不是指责,他就更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时我都想一拳砸过去了,可是我忍住了,我大声叫他不要再追我了。”我说:“我欣赏你忍住了没打人,不然就错上加错了。”我们一起商议更好的解决方法,比如和男同学沟通好以后不要打闹,要用更安全的方式玩耍;比如和老师解释一下情况,等等。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还能保持一种理解孩子、欣赏孩子的心态,孩子其实自己就已经在反省并思考今后如何避免犯错了。孩子其实是很懂事的,尤其是当父母愿意去理解他的时候。
与孩子沟通其实不难,只要善于倾听、共情,只要少点评判、指责,只要坚持和孩子天天沟通,你一定会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一定会和你无话不说。
(作者系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著有《书香润童年》《陪伴的力量》《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书。)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