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贤兰 一家三代坚守深山奉献林业

2020-06-10钟南清余书福黄长生

国土绿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砍刀巡山深山

◎ 钟南清 余书福 黄长生

在江西赣南有这么一家人,祖孙三代坚守在大山的深处,把青春岁月奉献给了他们钟情的青山绿水。

四月初的于都县祁禄山生态林场,林海苍茫,翠绿浩瀚,瀑布飞泻,溪水淙淙。笔者来到祁禄山生态林场,见到了36年扎根深山的护林员吴贤兰,听他讲述一家三代人奉献林业的感人故事。

爷爷是林场的打铁匠

从祁禄山圩镇前往吴贤兰守护的大坝工区有近15公里,其中很长一段为坑洼崎岖的山路。车行约40 分钟,终于颠簸到了吴贤兰的“家”。正巧遇到巡山回来的吴贤兰,得知我们的来意,他连忙摆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护林员,没什么可采访的。”边说边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了“客厅”。

所谓的客厅,就是一处简陋的木棚,一张木桌子,几条木凳子。在吴贤兰的屋里转了一圈,没有看到一件家用电器。见笔者纳闷,吴贤兰解释道:“我这里是用小型发电机自行发电,功率小,能保障照明就不错了。”长年居住在这个几近与世隔绝的深山里,吴贤兰没有半句怨言,“跟我父亲当年比,现在条件好多了。”

今年57 岁的吴贤兰,老家在于都岭背,其父亲吴林舍在祁禄山林场(现为生态林场)干了几十年,直到1984年退休。吴贤兰说,父亲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满手的老茧,而且一年难得回几次家。直到懂事后自己才知道,父亲原来在几十公里外的祁禄山林场当铁匠,锻铸锄头、砍刀、斧头等采伐和护林工具。别看是抡大锤,在当年可是一项技术活。因为是在国有林场上班,每月领工资,乡亲们都很羡慕父亲端上“铁饭碗”。

吴贤兰(右)带着儿子在山上认识树种

吴小红(右)与父亲手牵着手一起蹚水过河

吴贤兰说,在他10 岁那年的秋天,父亲带着他来到林场。在山脚下一处简易的工棚里,他看到父亲和两名工友轮番抡锤打铁,每天为上百号工人赶制斧头、砍刀,挣的是辛苦钱。当年林场经济收入全靠木材销售,而秋天又是一年最佳的采伐季节,工人们采伐的木头越多,收入就越高。所以,为工友们锻铸、磨修一把锋利的斧头、砍刀,是父亲的职责使命。吴贤兰看到铁匠铺里堆满了锻铸好的斧头、砍刀等工具。一天中午,他趁父亲打盹之机,偷偷拿了两把砍刀藏在衣服里,准备带回家里用,不巧被父亲发现了,“你从哪里拿的,给我放回哪里去!小小年纪,好大的胆子,长大了还得了。”父亲这番怒斥,仿如昨日。说起这事,吴贤兰至今难掩惭愧。

在吴贤兰眼中,父亲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记得16岁那年,家中的大门门框被虫蛀空后需重修,母亲让父亲回家时从林场捎两根杉木回来,不料遭到父亲的严厉拒绝:“林场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国家的,哪能随便说拿就拿。”

吴贤兰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看到父亲腰弯了,头发白了,干活也越来越吃力,便心疼地说:“老爸,我来替你干吧!”没想到这句玩笑话便真成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贤兰,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你一定要记住,公家的东西千万不能动!”2009年冬,父亲临终前的这句嘱咐,吴贤兰一直铭记在心。

父亲是林场护林员

1984年,吴贤兰顶替父亲成了“林二代”,先后在祁禄山生态林场溪井、罗江、大坝等工队担任护林员,负责守护4000 多亩山林,一干就是36年。无论在哪个工队,吴贤兰都继承了父亲铁面无私的性格,不管是谁,都别想打他管区林木的歪主意。

俗话说,靠山吃山。上世纪80、90年代,木材紧俏,林区盗伐现象十分严重。护林员纵使每天上山巡逻,由于山高林密,点多线长,仍难以遏制。吴贤兰清楚地记得,1992年秋,在一次巡山时,他隐隐听见山谷里传来锯木头的声响,便循声悄悄摸了过去,赫然看见两名男子正在盗锯一棵粗大的杉树,而他们身边已有两棵杉木被锯倒。

“住手!”吴贤兰大声喊道。两名男子发现只有吴贤兰一人,便凶恶地说道:“又不是你家的,你管得着吗?”“我是护林员,当然管得着。”对于吴贤兰的话,两男子根本不当回事,准备继续锯树。吴贤兰不顾危险冲了上去,用身体护住杉树:“来吧,那就把我一起锯了吧!”两男子被吴贤兰的凛然正气所震慑,拿起锯子灰溜溜地跑了。吴贤兰想,盗伐者白天跑了,可能晚上还会再来。于是,他独自在山谷里守了两夜。不巧半夜下雨,吴贤兰全身被淋透了,最后生病住进了医院。

事后,有朋友笑他:“满山的树木,多几根少几根有什么关系,何必这么卖命?”护林多年,吴贤兰深爱山上的一草一木,谁想进山砍一两根木料都会被拒绝,哪怕亲朋好友也不行。久而久之,吴贤兰得了个“黑脸包公”的外号。

护林工作除了要与盗伐者作斗争,长年在深山里穿梭,还得时刻提防虫兽。吴贤兰说,2019年夏天的一次巡山中,他走在茂密的树林里,一条粗大的眼镜蛇就卧在路边草丛里,幸亏及时发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次,他巡山走在密林中,一头一百多斤重的野猪从身边蹿过,吓了他一身冷汗。

出门一把刀,手持一根棍,没有路,用柴刀劈一劈;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困了就在树底下打个盹。吴贤兰认为,条件艰苦还可忍受,最难熬的是孤独与寂寞。

早些年,山上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电也没通,逢年过节一人独守工区很孤寂。由于工作原因,加上离圩镇远,通常一周外出买一次菜。遇上连续大雨无法出行,所购的肉菜吃光了,就只好连吃几天的腌菜。为此,吴贤兰不仅在工棚外开荒种菜,还饲养了几只鸡和鸭,屋里也储备了好几坛酸菜,以备不时之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吴贤兰已扎根深山36年。巡山护林一次,来回步行近20公里,磨破的胶鞋已不计其数。这期间,不少工友因为忍受不了孤寂和危险,纷纷离开了林场。吴贤兰早年学过厨艺,炒得一手好菜。曾有饭店老板请他去当厨师,工资是当护林员的两三倍,他却不为所动。一些亲戚朋友知道后说他傻,吴贤兰却一笑了之。在吴贤兰眼里,那茫茫林海便是对自己最好的馈赠。也因为工作出色,他先后被县林业局、林场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护林员。

儿子是森林资源监管员

受爷爷、父亲的影响,去年冬,吴贤兰曾在部队服役两年的儿子吴小红,放弃在沿海城市工作的高薪待遇,一头扎进了深山,成为“林三代”,在林场担任“森林资源监管员”。

连续多天降雨,吴小红放心不下父亲。4月7日一早,就来到大坝工区,陪父亲一起巡山,以便有个照应。

4月8日,吃罢午饭,父子俩结伴去巡山,笔者也跟随前往。雨后初晴,走在茂林里,山路异常湿滑,遇到陡坡,吴小红总会伸手拉父亲一把,父亲也不时停下脚步,指着路边一棵棵粗大的树木,向儿子介绍树种及防治病虫害的办法。翻过一道山,山谷里的小溪流因为前几天的持续降雨水位上升,湍急的水流挡住了去路。

“爸,水冷,我背您过去吧。”“不用背,我哪有这么娇气,你自己小心点。”随即父子俩脱掉了鞋袜,手牵着手一起趟水过河。看着父子俩巡山有说有笑的,笔者不解:早几年不少护林员都“逃离”林场,而今年只有31 岁的吴小红为何甘守寂寞,选择加入林业队伍?

“吴小红是2019年冬通过考核聘用到林场工作的。”对于吴小红的到来,随行巡山的祁禄山生态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肖来龙也觉得意外。他告诉笔者,林场现有职工60 多人,平均年龄52 岁。林场改制后,近几年想招护林员非常困难。年轻的吴小红之所以投身林业,是因为他与他的爷爷、父亲一样,对绿水青山充满了爱。更让肖来龙感动的是,吴小红的妻子独自带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居住在县城里,夫妻俩聚少离多,吴小红却毫无怨言,工作认真踏实。年轻人有这股干劲,难能可贵。“再过两年我就要退休了,我希望儿子接好我的班。”吴贤兰说,“基层林业工作确实辛苦,以前收入低,这几年林场改制后工资福利待遇提高了很多。我退休后有退休工资,生活有保障,我看好林业事业。”

吴小红坦言,当初选择来林场,许多亲戚朋友都想不通,因为自己在外务工每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其实,务工工资除去租房和日常开支外,每月所剩无几。”在林场工作,每月有稳定的收入,还有“五险一金”,日后退休了生活有保障,总的待遇不会比在外务工差。加上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大山独有情怀。正因为有爷爷和父亲这样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坚守,才成就了今天的这片绿洲。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自己愿意接力去守护。

入职半年来,善于钻研学习的吴小红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已熟练掌握了数据统计、网络定位、“林长通APP”及引种育种、营林造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已然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林业人。

用脚步兑现无声的誓言,用生命浇筑绿色的丰碑。祖孙三代,以山为家,兢兢业业守护林海,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辛苦与寂寞,在绿海松涛间,书写了一家三代人奉献林业的感人故事。

吴贤兰(前)带着儿子去巡山

猜你喜欢

砍刀巡山深山
深山之“花”为什么这样红
推荐书目《小砍刀传奇》
跟着牦牛去巡山
藏在深山里的歌
织金洞:从藏匿深山到扬名世界
甜甜的甘蔗
小明巡山记
登山
看风水
深山藏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