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怎样做

2020-06-10

发明与创新 2020年13期
关键词:原创科学家基础

图/东方IC

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民众渴望有效药物和疫苗尽快诞生时,生物医药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疫情过后经济复苏和中长期增长,也需要高科技产业的加持。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高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和突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对中国而言,说科技进步关乎国运亦不为过。

近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从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7个方面,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网络协同制造、3D打印和激光制造、重点基础材料、先进电子材料、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重大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其实,业界一直在呼吁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且随着传统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式微,高科技带来的附加值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已成为共识。如今,又一个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文件出台,体现了国家啃下增强原创能力“硬骨头”的决心。

那么,《方案》到底新在哪?带给科研人哪些新思考?

新评价:怎么评人,怎么评项目

对如何评价人和项目的新思路、新表述,是科研人员最关注的一点。

对人的评价,《方案》指出,推行代表作评价,让论文回归学术,避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这为近期明确破除“唯论文”“SCI至上”后,如何平衡破立关系,提出了解决思路。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蔡荣根表示,以论文为主的评价标准,论文本身没有什么错,关键是如何正确看待论文的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则:一是要以人为本,因为科技创新人是主体;二是要遵循基础科学的发展规律,最重要的是做好评价和资源分配工作,对人才、项目和研究机构要做好分类评价。

蔡荣根同时强调,新的评价制度对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新要求。“有些人想取得别人的认可、争取资源和荣誉,夸大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而相关的同行碍于情面,不愿意指出。如果科学家群体都不能说真话、不能坚持实事求是,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从0到1”也要考虑实际,避免夸大项目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

对项目的评价,《方案》指出,要改革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机制,在指南编制方式、有效竞争、开放性、项目评审机制、评审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方式和管理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表示:“坚持以科学价值为判断依据,对遴选原创性基础研究项目至关重要。”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试点了基于学术共同体互信的通信评审机制。具体做法是,将过去由学部工作人员选取评审专家的方式,改变为邀请三位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共同参与函评遴选,为探索基金通信评审新机制做了有益尝试。2020年,这一新举措有望在化学科学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等交叉类型的项目中推行。

新项目:强化原创导向如何落地

《方案》提出要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原创导向是重点。“稳定支持”和“原创项目”是这一导向未来能够切实落地的关键。

当前基础研究经费竞争性过强而稳定支持不够被诟病多年,许多科研人员认为这是制约基础研究原创性的瓶颈。

前几年的一件小事令蔡荣根记忆犹新。当时,研究所引进了一位刚回国的青年科研人员,眼见许多同行整天忙于写本子、四处拿项目,不禁向他提问:“我到底要申请多少项目?”

这个问题让蔡荣根感慨万分:“就理论物理而言,我觉得 80%的经费应由国家长期稳定地给予支持,但现在资源分配方式达不到。作为所长,我也只能组织、鼓励大家申请项目。”

“因此,《方案》强调‘加强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的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物理等学科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这些基础学科要给予稳定的支持。”蔡荣根强调。

一位来自国内“双一流”高校的教师表示,资金投入要“雪中送炭” 给真正需要的人。“例如,当前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和地区项目的通过率在20%左右,大部分研究者要通过不停写本子、拿项目才能持续开展研究。”他建议,“只有不断增加通过率,关注更大范围的学者,才有可能出现颠覆性成果。”

对于原创项目,《方案》指出要开辟单独渠道,采取专家或项目主任署名推荐、不设时间窗口接收申请,探索实施非常规评审和决策模式。

2019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分为专家推荐类和指南引导类两种类型。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申请人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资助期限和提出资金需求;指南引导类为“肿瘤研究新范式探索项目”。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提出了项目申请。“目前第一轮预审材料刚交上去,申请材料只要求2000字,重点介绍原创学术思想和拟开展的研究设想,不要求填报研究基础,对项目的可行性也没有特殊要求。”聂广军说。

新关注:青年科学家怎么选

《方案》中对青年科学家给予了更多关心,提出实施青年科学家长期项目,准备支持一批30岁至40岁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有志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人选由一线科学家推荐。

对于由“一线科学家”推荐的制度,科研人员则普遍关心其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公平公正。

“专家推荐很容易向大课题组倾斜,因为大课题组的专家有发言权,而他们有能力从各个部委拿到项目,也不缺项目。”前述“双一流”高校教师指出。对此,他建议,各相关部委科研管理部门应实行联合限项。

聂广军则表示:“资深的科学家会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乐于倾听青年科学家的思路,帮他们规划、引导,这个互动过程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可以促进基础研究。”他同时建议,对青年科学家的年龄,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用“获得博士学位多少年”或者“开展独立科研多少年”,作为单纯用年龄划线的一个补充。“考虑到不同学科人才的成长时间可能不一样,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可能不一样。在鼓励年轻人踏实工作的同时,可以让大家不着急,把每个阶段的事情都做好。”(据《中国科学报》、第一财经)

猜你喜欢

原创科学家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假如我是科学家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