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绘就“智慧春耕图”

2020-06-10

发明与创新 2020年13期
关键词:春耕农资智慧

今年的春耕有些不一样。全国各地坚持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不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作用,助力春耕备耕,多举措保障、全方位出击,吹响了农业有序生产的“集结号”,为夏粮丰收提供了坚实基础。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迎着春天的脚步,我国自南而北逐步进入春耕备耕时节。虽然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耕备耕在农资供应、农民下田、农机作业等方面遇到不少新挑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不少农资企业开启了点对点服务,利用一些科技工具赋能农业生产,网上备耕、电商销售、农机纵横驰骋田野,专家在线“看田”……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粮仓,再到江南鱼米之乡,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点对点”服务 农资进村入户到田

春耕备耕,农资先行。

“当前,农资重点企业复工率达到88%,农资门店营业率达到90%,农资供应已达到往年水平。”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黄修柱介绍。

从总量看,目前春耕备耕物资供应充足、保障有力。全国玉米、杂交水稻、大豆等可供种260万吨,大于180万吨春播需求;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可供应量3600万吨左右,能满足2000多万吨春播需求;小麦油菜主要病害用药需求4.65万吨,可供6.44万吨;地膜加棚膜共需130万吨,可基本满足春耕需求。

农资企业生产热起来,还要打通运销“最后一公里”,让各种农资顺畅送达农民手里。

打通交通堵点,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通知,将春季农业生产物资和农机具转运纳入应急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农资运输车辆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运行。

“为农资门店开通绿色通道,县里办理农资车辆通行证279个,980多个农药、肥料、种子经营门店全部恢复营业,春耕农资及时到户到田。”河南省夏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胡序涛介绍。

畅通销售渠道,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资进村入店,确保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运输畅通,鼓励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开展“点对点”生产、配送,确保农民有农资可用。各地创新“不见面”的点对点服务,农资线上订购、线下配送、送货上门,减少疫情对春耕生产的影响。

“‘点对点’服务,一举两得!”江苏省宿迁市裕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配送员骆新泽说,通过电话、微信、线上订购方式,从厂家直接供货给2000余名种植大户,农资及时配送有保障,还能降低购买成本。目前,已直供农药20余吨、种子约10吨,在线解答农事520余例……

打通农资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农业农村部提出,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实行统一采购,定点配送。

在河南省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农管家”服务点负责人黄国兴的手机“叮咚”一声,又来个新订单。“有人订化肥,下午就送过去。”黄国兴晃了晃手机说,“这段时间,光靠手机就卖出100吨化肥、20件农药。”

“农管家”是滑县推出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服务点负责人,如今黄国兴除了配送农资,还提供定制农活、耕种、打药、施肥等服务。“一键下单,农资不用愁,地帮你种好,俺这服务中不中?”他说,这两天打药施肥等作业订单量激增,正招呼更多村民一起帮忙。

科技助力 春耕生产不停歇

2月23日上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高家堰镇湖滨村麦田上空,三架植保无人机嗡嗡飞翔,洒下雾化环保农药,不到半天就完成了1200亩(1亩≈666.7平方米)麦田的植保工作。“一架无人机每小时喷洒农药120亩,比传统人工效率提高了30~50倍。”创翔农技推广公司总经理吴彦军说,年前公司对128架植保无人机进行了维修,现在作业得心应手。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的恒盛公司是一家农业服务公司,拥有全区最大的种子配送中心。在它的仓库中,当地农业部门寄放的数架极飞 P30 农业无人机整装待发,其负责人李先生说:“除了农业部门委托我们使用的无人机,我们还另外购入了几架,同时在全区对有需要的无人机驾驶员进行培训,为春耕做好全面的准备。”截至目前,该种子配送中心已将约11.5吨稻种配送到各乡镇,充分满足当地的春耕稻种需求。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锣圩镇仙山村的甘蔗地里,无人驾驶拖拉机正在田间工作,像这种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每台每年作业面积可超过5000亩,比普通拖拉机多出近2倍。

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嫩江农场借助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航天智慧农业系统,精准控制播种机自动匀速播种、施肥,将每千米行驶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

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机喷洒农药、植保机器人……农业机械化在春耕备耕中大显身手,成为今年春季农业生产的主旋律。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表明,今春全国投入大中型拖拉机、耕整机、工厂化育秧设备、高速插秧机、宽幅精量播种机等各类农机具预计超过2000万台套,投入春季农业生产的植保无人机超过3万架,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拖拉机及配套精准作业农机具超过2万台套。大规模农机作业将从3月开始由南向北逐渐展开,4月全面进入机耕机播作业高峰。

目前,各地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推广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先进适用绿色技术,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智能温室等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水稻玉米种植、棉花播种、小麦田管、蔬菜生产等多个生产环节。科技助力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

农资配送员为农户配送农资(图/澎湃新闻网)

植保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作业(图/新华社)

“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机械化是亿万农民的渴望,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短板,如今通过机械化和信息化,这个短板在渐渐补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说。

零接触服务 解决春耕难题

在这次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推出无人农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无人的情况下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有的地方实施“互联网+ ”工作机制,以不见面、不接触的方式,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春耕技术难题……

“防控小麦病虫用什么药好?开春后该给苹果树追什么肥?冬春交替的时候蔬菜大棚多久通风一次合适?”在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上,来自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西等地的农民提出了各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往年的2月至3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试验示范站的专家教授们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县乡奔走,给包括地方种粮大户在内的农民们做农业生产培训。

今年疫情期间,为不误农时,保障丰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位专家教授以“不见面、不接触”的方式,组团在线上为广大农户免费答疑解惑,为田地里的“病灶”开出“方子”,解决农户们的燃眉之急。

不止是西北,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农技人员通过网站、手机应用、微信群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为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镇三星村松海家庭农场大棚蔬菜基地,新收获的莴笋、红椒、白菜等蔬菜正在装车运往蔬菜批发市场。农场负责人王松海说:“疫情期间,市里的农业专家给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就从来没有中断过。”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农技站站长李德福是一位“长在地里”的农技专家,他的手机里保存着2400多位农户的联系方式,农忙时节一天要接到100多个咨询电话。连日来,李德福利用微信视频、微信群公告等多种手段,提醒村民做好追肥除草、排水降渍、抗旱保苗、病虫防控等,帮助提高农业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

类似的远程指导不仅仅是在管理技术上,还包括农机维修方面。

2月14日下午,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农业农村局视频会议室里,只有一位主讲人的培训课开始了。原来这是该局农机推广站副站长王建国在利用“云平台”视频会议的方式,为全县70多名农机能手和种植大户等进行春耕备播培训。

“春耕关键时期,若机械‘趴窝’两三天,损失就得上万元。”参加完培训的盐山县盐山镇西赵庄村的农机手赵文林说。

淄博禾丰种业育种试验田,工作人员正准备开始喷药(图/大众网)

秦皇岛市海港区抢抓农时,加大机械化作业,开展春耕生产(图/河北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近年建设的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组织37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6000名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教授线上解答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指导、提供远程问诊。1月下旬以来,“中国农技推广”平台以视频、长图、H5、音频等多种形式,及时推送政府部门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和科学防护知识,面向全国农村地区发送疫情防控、农业生产相关政策措施120多篇,“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技术指导300多条,疫情防控知识、农业生产信息1100多篇,线上及时解答农业问题41万多个。

后疫情时代 智慧农业迎接全面迭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加之疫情期间完成的用户教育,多重因素作用下,智慧农业将在疫情之后迎来发展拐点。但要实现传统农业的全面迭代,必然是一场日积月累的持久战。

福建海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多家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的技术支持方。公司总经理范启庭认为,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有待拓展。“智慧农业在畜禽养殖、食用菌栽培领域得到较多应用,且成效显著。”他说,相较之下,果蔬等作物生产智能化水平要低得多。不少生产经营者尚未认识到智慧农业的优势,加之前期投入较高,转型意愿有限。即便有所尝试,不少智慧农业项目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问题。

当然,智慧农业的健康生长,需要政策的阳光雨露。范启庭认为,要提高智慧农业覆盖面,需要更多政策引导,在购置补贴、金融保险配套、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为发展智慧农业奠定基础。

智慧农业不仅覆盖面有待拓展,深度也需进一步挖掘。

“目前,智慧农业应用主要集中在环境监测、智能控制等方面,大数据应用程度还不够。”范启庭举例说,“利用田间管理的信息,结合农作物长势、产量、品质数据,不断改进优化管理方案;利用产销大数据,让小生产对接大市场,解开农民‘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的纠结;利用气象数据,及时作出预警与干预,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相关企业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接口不统一,以至于农业大数据难以互通,无法发挥数据的真正价值。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智慧农业发展要补齐数据短板,必须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并建立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本刊综合)

工作人员正在育秧(图/今日桐乡)

猜你喜欢

春耕农资智慧
做好春耕备耕 保障粮食安全——各地春耕备耕动态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备耕正当时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春耕备耕正当时
春耕备肥用肥 你准备好了吗?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