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
2020-06-10赵坤李传勇
赵坤,李传勇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外四科 (天津 3017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脑出血患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脑出血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态势,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若未及时诊治,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多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该疾病患者,虽然能缓解脑出血症状,但仍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且因需长期大剂量服药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而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如何提升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2]。本研究主要探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试验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35~76岁,平均(52.30±7.52)岁;发病时间3~25 h,平均(12.30±3.55)h;左下肢深静脉血栓45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36~77岁,平均(51.22±7.42)岁;发病时间2~24 h,平均(11.93±3.44)h;左下肢深静脉血栓43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未伴有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无活动性出血;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或智力障碍;拒绝配合;伴有肝、肾、心、肺功能障碍;对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史或禁忌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对症支持处理,即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安静休养,保持呼吸功能正常,维持机体酸碱度、水电解质平衡,制动患肢,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基础治疗:低分子肝素钙(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1,规格:0.5 ml:5000 AXa单位)4 100 U,皮下注射给药,2次/d,每次给药期间间隔12 h;连续用药10 d后,改为阿司匹林肠溶片(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1845,规格:25 mg×100片)口服,100 mg/次,1次/d,2周为1个疗程。
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灸和中药治疗。(1)针刺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对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择0.30 mm×40 mm毫针,取三阴交、血海、气海、承筋、地机为进针点,针刺皮下1寸后,通过捻转、提插结合手法,自觉有酸、麻、重、胀任一感觉或均有时得气;每日针灸治疗1次,留针时间控制在30 min;在治疗期间配合中药逐瘀通脉方治疗。(2)方剂组成:地龙、土鳖虫、党参、赤芍、茯苓、泽泻、薏苡仁及元胡各20 g,黄芪30 g,加入中药熏蒸机(大连麦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型号:MD-99C熏蒸机)中,每次熏蒸 20 min左右,1次/d,2周为1个疗程。
1.3 临床评价
(1)分别在入院时以及治疗后3、7、14 d时,取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D-二聚体检测,并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2)治疗14 d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3)比较两组的疗效。疗效判定:痊愈,相关症状完全消失,患肢无疼痛,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深静脉完全畅通;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痛感明显减轻,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深静脉未完全畅通;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深静脉有血栓残留,血管内径<70%;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下肢水肿、痛感明显,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深静脉仍阻塞;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
入院时、治疗后3 d,两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试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
2.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PT、APTT和TT水平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032,aP=0.000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与生命质量。现阶段,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抗凝、溶栓、介入治疗及手术取栓等[3]。由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时间距急性脑出血发作时间较短,若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治疗不当,很有可能会导致脑出血复发,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14 d后,试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T、APTT及TT水平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中医“股肿”范畴,其发生主要与人体行血无力、营血瘀滞,加之受久卧、久坐及术后制动影响而导致气血运行滞缓、脉络不通有关。中医治疗以扶正祛瘀、祛浊化毒、通络为主[4]。逐瘀通脉方由地龙、土鳖虫、黄芪、党参、赤芍、丹参、泽泻、薏苡仁及元胡组成,具有消肿止痛、扶正逐瘀之功效,通过熏蒸方式局部用药能快速有效地发挥中药成分,加快机体吸收、输送和药力渗透,进一步提升药物疗效。
针灸治疗以三阴交、血海、气海、承筋、地机为主穴,针刺血海具有调气血、活血化瘀、温通血脉之功效;针刺气海能疏导任脉,调节身体气机,促进血流通畅;针刺三阴交可起到活血止痛、健脾益气之功效,配合承筋、地机,能起到通经活络、疏筋止痛之效。诸穴搭配能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患肢营养,加快炎症消退之功效;此外,对消除血栓引起的肿胀、疼痛症状亦有良好的效果。
张琳君和周青山[5]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术后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下肢功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效果。由此可见,针药联合应用能降低抗凝药物剂量,提高治疗安全性,且利于促进病情康复。本研究尚存在不足,如纳入研究对象较少,未进行长时间的随访调查等,导致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期待后续能有更多、更全面的研究证实此结论。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快速改善凝血功能,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