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模式健康宣教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20-06-10刘国萍
黄 杨,刘国萍*,李 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脑底部或脑表面动脉血管突然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中的心态不同,难以实现所有患者做到绝对的依从。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又称为 KAP 理论,认为知识是正确态度和信念的基础,而正确的态度和信念是改变行为的动力[2]。为了有效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再次出血的概率。本研究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例,通过实施知信行模式干预,分析其带来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SAH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40.46±6.48)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83±6.63)岁。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神经外科SAH患者:以临床标准护理流程为主,包含入院宣教、给药护理、饮食管理、生活护理、一般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KAP模式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KAP模式小组
基于KAP模式的运用,首先建立专门的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包含责任护师2名和临床医师1名。作为护士长,要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为对应的临床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发放本院制定知信行模式SAH健康宣教手册,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安全知识宣教工作。
1.2.2 知识宣教
在患者治疗期间作为临床护理小组人员,要详细的向患者告知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把主要临床表现、影响SAH再出血的因素、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作用、急性期治疗的注意事项及预后等相关知识讲解。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建议,来对制定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调整,详细的向患者说明临床护理流程。
1.2.3 信念建立
在护理模式的开展下,小组成员要强化自我责任意识,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友好的关系,消除患者产生的陌生和恐惧,全面掌握患者的思想、心理,针对治疗期间产生负面心理,要积极的进行干预,从根本上产生不良心态的具体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积极的对患者家属进行引导,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关爱,指导患者将内心的不良心理能够发泄出来。把“个人效能”和“强化信念”思想贯彻到护理流程当中,帮助患者建立信念[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知信行水平(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知信行水平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知信行水平情况比较(±s)
组别 n 知识 态度信念 行为 总分观察组 30 20.63±1.25 90.67±3.58 40.33±1.55151.63±2.37对照组 30 16.28±1.4581.17±3.72 29.36±3.43126.81±3.83 t 19.116 14.663 38.088 47.005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体位(29.63±3.34),情绪(21.29±2.39),用药(22.25±3.36),排便(18.79±2.79);对照组体位(22.25±3.36),情绪(17.74±3.68),用药(19.33±3.85),排便(17.36±2.51)。
观察组患者各个维度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本研究探讨KAP模式健康教育对SAH患者依从性影响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护理干预通过知识、信念及行为3个过程,改变患者有害健康的行为,推动健康方式的改进,满足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根据其个性特征的差异进行心理疏导,这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KAP模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下,患者的知信行量表评分相比于对照组得到了显著的提升,P<0.05;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P<0.05。由此可见,患者经过KAP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的调整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期间产生的不良心理,在科学的带领下,护士以及家属尽最大努力来消除负面心理,建立信心。把健康的理念深入贯彻到护理流程当中,强化风险管控,避免了在出血的危险,护理效果显著。因此,基于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当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