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样子,藏着孩子的未来
2020-06-09谭旭东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样子,藏着孩子的未来。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科学的呢?这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反过来寻找,家庭教育中有哪些问题应该规避,有哪些教育误区应当及时更正,以此提高科学教子意识,促进自身科学家教理念的提升。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旭东撰文,请他谈一谈对当下家庭教育的一些感受,相信能给父母以启发。
三四年前,一个北大学生12年不回家,且拉黑父母联系方式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近日,又有相同的新闻出现,一个北大毕业的学生出国留学后,就与家人断了联系。很多人认为这个学生没良心不懂感恩,也有人批评这个学生的父母曾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导致孩子不愿意回家。抛开谁对谁错,这件事其实折射出了当下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我多年教育经验来看,我们的家庭教育至少存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过多依赖老人
曾看到一个调查表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很多孩子都在隔代教育环境里长大。在农村里,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因此也叫“留守儿童”;城市里,年轻的父母要上班,把孩子交给祖辈甚至交给保姆看管。特别是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老一辈成了带娃“主力军”。
张思莱,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儿科主任,被誉为“隔代育儿第一人”。她对隔代育儿的看法非常公正客观。她认为隔代教育有利有弊,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利的方面,比如老一辈生活阅历丰富,他们看待问题有更多的角度,可能会给予孩子比较积极的教育和影响。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隔代教育的弊端,比如老一辈容易溺爱孩子,会造成孩子的独立性差;隔代教育很容易导致两代父母之间的养育问题上观念的分歧,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我给年轻父母的忠告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孩子父母,老人只是站在孩子后面辅助我们的人。孩子需要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和亲子教育,年轻父母主动承担起育儿责任和义务,这才是孩子快乐和健康成长的最重要保证。
父母霸道,不尊重孩子
我曾遇到过一个学生,她说她特别恨自己的父母,尤其恨自己的母亲。因为她母亲性格特别强势,小时候学音乐学绘画,都是母亲给她强行安排的;长大后找工作、恋爱、结婚,母亲也要统统包办。父亲的性格十分懦弱,不敢插手母亲的教育,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不好。她既得不到母亲的尊重,也得不到父亲的呵护。她说她想远离那个家。
我有一位北京朋友,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家里却一团糟,儿子瞧不起他,他们父子关系特别紧张。后来这位朋友重病住院,儿子从不去看望他,直到病逝,儿子也始终不愿相见。为什么儿子这么狠心?可见,儿子受到的伤害太深,无法与父亲和解。这跟父母的霸道教育密切相关。
1919年,鲁迅先生曾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他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父母的附属,不应该生来就要背负父母的理想。鲁迅先生在100年前就有了这样的觉悟,但现在很多父母依旧在用老一套的思想教育孩子。在孩子出现心理压力、负面情绪时,总觉得“我们小时候就这么过来的”“长大了就好了”,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看不见孩子的自我价值,长此以往,孩子的心与大人就渐渐疏离了。
教育方式陈旧,束缚孩子
有的父母思想墨守成规,教育方式也十分刻板,容不得孩子有不同的做法,希望孩子规规矩矩。其实,在家庭里,不能总让晚辈按照长辈的老规矩做事,一些老规矩并不好,也并不适合今天的孩子,老一辈也应该学习晚辈的优秀经验和观念,改变自己的思维。
有时候,父母要相信孩子。给一片天地让孩子创造,也许他能造出与众不同的轨迹,这样无形中也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他会被迫去思考更加周到全面的问题。不要让孩子的创新想法湮灭在父母墨守成规的思想中,请相信你的孩子,他也许远比你想象得要优秀。
家庭人际关系封闭
我的一位学生,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她一直过得很沉重,因为她的妈妈总是安排她照顾这个姨妈,那个舅舅,或者这个表弟,那个堂姐。她每年光应付亲戚圈的事,就累得疲惫不堪,根本没有精力去享受个人的快乐。而且对家族亲戚圈不能随意说“不”,否则就是众叛亲离。
这也是在一些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小城市,不少家庭的人际关系很容易形成一种很封闭的氛围。有的年轻人在外面打拼,如果没有大富大贵,回家就会受到亲戚朋友的轻视、冷落,有的甚至被直接认为是没出息的。父母和家庭应该给孩子宽厚的爱与祝福。势利的态度,功利的交流,对孩子是伤害,也会让在外面读书、工作的孩子从情感上和精神上逐渐远离原来的家庭。
感恩教育表面化
中国人讲感恩,讲回报,这是传统美德。但我却看到一种现象,把感恩教育过度地表面化、仪式化,给人一种哗众取宠之感。
比如,有一所小学在运动场上摆上脸盆,放上热水,让每个小学生给爸爸或妈妈泡脚搓脚。还有一所中学,让全校2000多名高三学生在操场上集体跪拜父母,场面非常壮观。这真令人啼笑皆非。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天经地义,但从根本上说,教育孩子孝顺父母是家庭的责任,不是学校的主要责任,这样大规模的集体性行为超出了一所学校的根本职责,耽误了学校的常规教学。学校里最需要做的是,把学校变成一个书香校园,让图书馆配备适合学生读的好书,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学校老师最应该做的是站好课堂,抓好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趣味,又能学到知识,受到启发。
很多家庭也是如此,父母动不动就抱怨养育孩子很辛苦,口口声声要孩子记住父母的辛苦,将来长大了要养父母之类的话。有时候,在路上,遇到一些妈妈送孩子上学,都会听到她们嘴里在唠叨:“好好学习,妈妈老了,还要你养呢!”
感恩教育是有必要的,但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感恩教育更多的是靠父母一点一滴深入日常的言传身教来完成。父母应该自觉地承担起养育孩子、教育孩子的责任,认真履行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孩子智慧成长了,有了爱的能力,有热爱生活的动力,自然就有了感恩之心,不至于成为一个麻木的人。
孩子身上出现问题,不能一味责备和批评孩子,一定要反思原生家庭的教育,反思父母本身的教育。
(谭旭东,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和创意写作博士生导师。)
【名师点评】
谭教授的文章,从家教这个敏感的话题切入,提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五大问题:一是过多依赖老人,二是父母教育不民主,三是教育方式过于传统、陈旧,四是家庭人际关系过于封闭,五是感恩教育表面化。这里涉及到原生家庭教育的理念落后、方法簡单、生态恶化、分寸不当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第一个问题,即隔代教育的这一普遍现象。这是一个农村与城市普通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一个长久以来渐渐形成的非常棘手的问题,更是科技迅速发展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全球性的大话题。隔代教育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隔代教育的利与弊有哪些?我们又应该如何化解、适应和引领汹涌而来的隔代教育大潮?期待大家的关注,欢迎大家的参与和研究。
(点评人:江苏省妇联“莫愁家庭教育”名家名师工作室牵头人蔡明)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本文选自:莫愁·家庭教育 202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