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以学为主的古诗“预学案”设计研究
2020-06-09谢东华
谢东华
【摘要】微課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模式,它渐渐走进老师和学生的生活。2020年,由于新型肺炎疫情的出现,微课教学在全国空前盛行。而微课教学中除了把握好20分钟左右的直播教学外,“预学案”“研学案”和“固学案”也显得非常重要。它们在课前、课上和课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预学案”,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前提,也是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方式。笔者以高年级古诗为例,谈谈高年级“预学案”的设计与思考。
【关键词】以学为主;预学案;古诗设计
“预学案”的设计可分三个层次:基础题、拓展题和挑战题。基础题重在基础,让全班都掌握;拓展题是对知识点的拓展,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而挑战题则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去掌握。这样的设计尽量做到层层递进,逐渐提高难度。遵守的总体原则: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由于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用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诗有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它的“美”感。从音、形、语、意、境处,各具特色,各具美感。而且古诗一般具有抒情性、韵律感和含蓄而多意等特点。所以在设计古诗的“预学案”中要考到古诗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笔者认为,古诗的“预学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
一、承“前”顾“后”,以“旧”促“新”
“承前顾后,以旧促新”的意思是要激发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古诗,学生在学习中,对古诗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学习新古诗之前,要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以往知识,调取学生的知识储备,用已有的知识去引出新知识,建立联系,激发兴趣。比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中的“月”字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预学案”的设计中可以引入学
生以前学过的关于的“月”的诗句,让学生去感受“月”的共同点。所以这首古诗的“预学案”基础题可以设计为:
1.补充下面2句的古诗。感受下面① ②句诗中“月”与本诗“月”的共同点?
床前 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大漠沙如雪,燕山 似钩。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
共同点:
通过填空补充“月”的古诗,学生会感到一种亲切感,原来自己以前学过关于月的古诗,还不止一首。这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回顾了已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第二步对比,就是从“旧”到“新”的过度学习,引出所要学习的古诗。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古诗中的共同点的是:都是写“明月”,都和“思念”有关;到是在异乡;都是在十五(《静夜思》在九月十五,另外两首在八月十五)学生可能回答不全,但这样的设计会激发学生去寻找,去思考,去归纳。而且,他们在对比中会发现,要学的这首诗也与“思念”有关,这就扣住了诗的主题。这样的设计这不仅起到了引入新知的作用,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感受意象、体会意境
《周易·系辞》有“观物取象” “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通常是指自然中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野火”“春风”“红杏”等就是意象,他们都是自然意象。简单说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而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如六年级下册古诗: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在设计古诗“预学案”时,拓展题要考虑到有适当的梯度,有一点的难度,因此可以设计为:
拓展题:古诗词中经常会有意象出现,意象通常是指自然中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意象,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1.本诗的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些意象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意境?
这个拓展题的优点设计在于:1.有具体的例子给学生参考;2.紧扣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这两个关键的知识点;3.学生可以在初步的了解中体会诗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4.部分学生会在品读思考中体会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蹉跎,往昔不堪回首。学生在自学中慢慢体会到很多诗的情是寄托在景中的,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是诗歌重要的一个特征。
三、抓住“诗眼”,体会诗意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在古诗的“预学案”中,挑战题就是可以结合“诗眼”这个重难点来突破。
而对“诗眼”的理解,主要从三个方面:知人论世、联系诗中的形象把握感情、体悟修辞和表现手法。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中“喜”字就是全诗的诗眼,古诗“预学案”设计可以3个角度来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方位体会诗眼,如:
知人论世上,因为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春。写此诗时,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的生活后,终于在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所以,此时的“喜”应该是安定之“喜”,而诗中的“雨”的形象,是万物复苏的春夜之际,雨悄悄地到来,滋润万物,催发植物生长。这样的“喜”是希望之“喜”,复苏之“喜”。
修辞上,开头一个“好”字,用来赞美“雨”,把“雨”拟人化,仿佛它知道“时节”似的,满足了世间的客观需求。一个“知”字,把“雨”写活了。春天的季节,非常需要下雨的时刻,雨就来了。它“潜入夜”,它“细无声”。这样的“喜”是及时之“喜”,恩泽之“喜”。一首《春夜喜雨》就在杜甫的笔下,感受到了安定之“喜”、希望之“喜”、恩泽之“喜”。因此把它设计为古诗预学案中挑战题。
四、总结
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的“预学案”除了从承“前”顾“后”,以“旧”促“新”、感受意象、体会意境和抓住“诗眼”,体会诗意外。当然,语文“预学案”的设计可以联系“写作背景多层次设计、提问方式的多样化,对比感受等。”比如,同样是感受“喜”。杜甫的《春夜喜雨》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预学案”设计时值得思考的方向,有待大家去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王国维.人间词话[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3]谢立君.关于语文“预学案”设计的思考[N].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教育教学报,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