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战“疫”真素材上好生命教育课
2020-06-09陈昌龙
陈昌龙
摘 要:社会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大课堂。对亲历疫情的学生而言,全民战“疫”是真实“课堂”,疫情是“活教材、真情境”。思政课教师应该让课堂与社会同频共振,实现转“危”为“机”,从身体、心理和精神三个“维度”上好身体健康养护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生命意义感悟课。
关键词:战“疫”素材;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
己亥末,庚子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亿万民众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目前战“疫”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亲历疫情“宅”家数月的学生,从新闻媒体目睹了全身防护的医护人员、生命垂危的患者及其痛苦焦虑的家属……在观照现实中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与脆弱,促发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思政课教师应该让课堂与社会同频共振,将战“役”中的鲜活素材引入课堂,根植学生心灵,促其生命成长。学生返校首先要上好生命教育课,即上好身体健康养护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生命意义感悟课。
一堂身体健康养护课
身体健康是生命之本。疫情爆发,鲜活的生命被“疫魔”肆虐吞噬,全国数以千计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2020年伊始的这个寒冬。一场疫情,把我们彻底惊醒:生命有时候脆弱得不堪一击,死亡离我们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身体健康才是最大的福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有资本享受美好的生活。思政课堂是承载生命教育的重要舞台。思政课不能只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而应该把养护身体、促进健康作为重要一课。让疫情教育案例走进课堂,唤醒学生的健康意识,这是对学生生命成长负责任的态度。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我们要指导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是指导按时作息。开学不同于假期,要管理好时间,有规律地作息,按时学习、读书、锻炼、休息,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二是建议合理膳食。俗话说“病从口入”,有研究表明70%的病都是吃出来的。饮食要粗细搭配,种类宜多;多清淡,少油腻;多蔬菜水果,适量鸡鱼肉蛋。三是提倡适度锻炼。“宅”家数月,户外体育活动被疫情阻断,学生体质减弱,锻炼如果操之过急反而损伤身体,开学后体育锻炼应缓慢起步,逐渐加码,循序渐进。四是养成卫生习惯。让疫情促成的像日常佩戴口罩,按时测量体温,使用公筷公勺,学会咳嗽礼仪,废旧口罩回收,垃圾分类处理,少聚集、勤洗手、多消毒等讲究卫生的行为定型为习惯,生成健康态度,降低染疫风险,促进身体健康。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虽然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仍在爆发蔓延,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疫压力仍然很大。疫情尚未解除,每个人都是防控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不能放松警惕、掉以轻心。思政课要引领学生增强健康责任意识,做好自我防护,共筑疫情防线,做到:避免与外来(外籍)人员接触;及时清洁双手,全程佩戴口罩;加长“社会距离”,课桌尽量拉开;分散下课时间,减少互动接触……特殊时期,思政课堂应以疫情教育为契机,发掘生命教育新素材,形成生命健康新观念,达成生命成长新目标。
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
人的健康一半是身体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亲历疫情的学生,因生理心理不成熟,生活经验缺乏,面对肆虐生命的病魔和“宅”家隔离的超长假期,疫情导致的恐慌情绪,“停课不停学”的不知所措,封闭环境中的亲子冲突……多种因素叠加作用,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引导排解,可能会导致心灵人格的扭曲,甚至影响孩子的终身成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理应上好这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宣泄情绪,消除恐惧。疫病的快传播、易感染和高致死性导致学生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思政课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心理调节知识,提升心理耐受力,增强生命的韧性。一是普及常识、认识病理。人的“生存恐慌”一般来源于“知识恐慌”,普及防疫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对病毒来源、传播方式、危害程度、防治措施作全面了解,认识到“新冠病毒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可以通过唾液等物体传播,防控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物理隔离……”掌握了科学知识,认识到“病毒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就减少了恐慌情绪。二是充实生活、转移注意。疫情产生的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排解会有害身心健康,要尽快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活动上来,如安排紧凑的学习任务、阅读感兴趣使人轻松愉快的好书、开展丰富多彩的情趣活动、参加喜欢的体育运动等,通过转移注意力,让学生生活充实起来,让心中的烦恼、忧愁、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这些活动得以释放。
持续感动,激励成长。感动到流泪是最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特殊时期,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感动比什么都重要。思政课要充分引入战“疫”中真实、典型、深刻的教育素材,讲好故事,启迪学生成长。如:手术室外席地而眠、被口罩勒破脸颊的最美逆行者;每天睡眠不超过三个小时的抗疫灵魂人物李兰娟;隐瞒“渐冻症”病情瘸着腿“与时间赛跑”的院长张定宇;奔波40公里给医疗队送菜、分文不取的农民……此情此景,都会令学生感动得泪湿双眸,这远比观看影视剧而伤心落泪的效果要好得多。思政课教师要聚焦并向学生呈现战“疫”中不易被发现的感人细节,探寻到细节背后的高尚精神和动力源泉,引领学生在对生活细节的品味中深化认知、涵养品德,做到让细节“亮”起来,让真情“动”起来。如,向学生呈现具有典型意义的抗疫“请战书”,一句句铿锵的誓言,一枚枚鲜红的指印,一幕幕感人的故事,都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感动不已。还要让学生引以为豪并深有感触的是:我的国,危难之下,总有人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我的国,灾难面前,民族十分团结,国力非常强盛。思政课精选让学生持续感动的战“疫”素材,用现实版的道德激励,让学生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精神得以洗礼。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疫情引发我们反思:对待所有生命,都要心怀敬畏之心。此次全球大爆发的疫情为人类敲响了“敬畏自然”的道德警钟——新冠病毒可能是人吃野生动物惹下的祸端!其实,古人對自然一直心怀敬畏,很多民族甚至将动物当作自己的民族图腾来敬祭。今天,人类如果对大自然肆意掠夺,就会导致地球生物链断裂,危及人类自身。思政课要教育学生敬畏自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不吃野生动物,保护濒危物种;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引导学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走向有道德、法自然的高尚生活。希望一场灾难警醒一个民族,让“敬畏自然”成为一种共识,一种品格,一种伦理,一种不可遗忘的集体记忆。
一堂生命价值感悟课
人生就像旅途,始点和终点似乎并无差别,如果省略途中曲折动人的人生历程,生命就会黯然失色。思政课应当联系疫情启发学生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把疫情中的鲜活素材导入学生生活,从时代好人和战“疫”英雄身上感受品德风范,形成道德认知,启迪德性养成。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你奉献多少。我们要向学生讲好战“疫”故事: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提醒别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临危受命赶赴疫情前线每天忙碌到深夜的责任担当;危急时刻,医护人员“国有战,召必应,战必胜”的紧急集结;40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10天时间建成10万平方米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速度奇迹;快递的爱心物资没有收件人名,只有一句“给白衣天使”“请交给任何医护人员”的泪目瞬间……这些温暖人心的善行义举,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是“不计报酬、不畏生死”的凛然大义,是“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人间大爱。思政课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钟爷爷当榜样,想成为学术精湛、力挽狂澜、受人敬仰的英雄,就要努力让学业更优秀,然后成为刻苦钻研的学者,最终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才能实现更伟大的人生价值;做一个普通人,像那些恪尽职守的医生护士,抢修抢建的建筑工人,保障物资的快递小哥,奉献爱心的农民那样,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向善向美的公德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国泰民安时认真工作,家国危难时尽责奉献,都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生命的意义需要践行。“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理性认识后,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实践体验、深化认知。疫情期间“停业停工停课”好像按下了时间的暂停键,中学阶段又是生命成长的“拔节孕穂”期,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思政课要指导学生规划青春路径,充分利用时间践行有意义的事。未成年人不能到战“疫”一线贡献力量,不妨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责任。如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增强家庭责任感;关注疫情发展,用“疫情日记”描绘日常生活,评析抗疫现象,承担社会责任。开学后疫情防控任务仍然繁重,号召学生开展志愿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积极参加战“疫”行动:在学校提醒同學规范洗手佩戴口罩;协助食堂宿舍落实就餐就寝的防疫要求;帮助老师对同学进行体温检测等。还可以利用周末,走向街道(村庄),当好“小喇叭”,播报疫情形势,提醒注意事项;创作有关疫情的文章、书画作品、手工品等,分发邻里,传递温情。为了减少人员接触,还可以开启线上志愿模式,组建活动志愿群,组织线上募捐,开展网络服务等。思政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普及知识,守护生命,传递爱心,体悟生命的意义。
生活是道德赖以生存的土壤。思政课要聚焦并活用全民战“疫”中润泽德性的“真情境、活素材”,深挖疫情案例中的教育内涵,在传递知识、训练思维的同时,涵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追求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树人”的学科价值,培养学生的道德践行力,推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生命教育成为烛照学生心灵的深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