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洋战场上的迷途知返

2020-06-09杨家豪

检察风云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途岛莱顿太平洋

杨家豪

电影《决战中途岛》就像一部战争史诗,故事是根据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场经典战役改编而成的。1941年12月,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随后在南太平洋爆发空前海战。美国海军随后在中途岛成功击退日本帝国海军舰队,获得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为二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片中有一句台词说:“没有人想要战争,愿战争只存在于过去。”影片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渲染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反而采取了一些细节上的描绘来突出和反映家国情怀。那种和自己的国家与民族“同生死、同存亡”的壮怀,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来自那个叫作“家”的地方。影片中有一些人物性格上的碰撞是令人关注的。如迪克贝斯特和尤金林赛的拌嘴,从一开始的相互看不起对方,到生死大战中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再如埃德温莱顿和华盛顿情报部门的争执,到尼米兹的绝对信任莱顿,这些走向战场或身处战场的人们,也许有过动摇,有过龃龉,但却无一退缩。

每个人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但在悲剧面前人们往往表现出本能的同情。当军官们选择和自己的战舰共存亡,选择顶着枪炮冲向军舰时,观众不禁会思考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们有这样的勇气。是军法的要求?是爱国的情怀?还是军人的职责?在远离常规生活的战争条件下,实在法是否具有拘束力还有待商榷。但无可否认,在这种情况下,从道德和法理上来说他们是在遵从自然状态下的法则——自拟的“生命契约”,而且这也是他们唯一能够遵循的“法律”。虽然每一个共同体的法律规则,都来自全体成员的生活中,是规范化了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對人们追求利益的范围的限定,但是在面对生死和国家存亡时,军人们无一例外选择将自己生命交于造物主,只有击退了敌人才是无上的荣耀和生命的最高价值。

在墨家“非攻”思想中有很重要的“七不”准则,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这是最古老的国家之间遵循的准则之一,也是对正义的朴素诠释。无论胜败,军人为自己国家而战,都应该对他们给予最基本的生命上的尊重。但问题是,生命是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宪制的存在前提,人格尊严的要义在于禁止将人格贬低为物化的工具,故不允许将生命作为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战争不管是为权力还是为钱财,根本上都是政治的延续,军人们只能选择义无反顾。当即将坠毁的美军轰炸机没有选择迫降而是选择冲向敌舰,敌军的反应竟然是“他们没有那种无畏的勇气”。虽然最后没能成功,但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不平等的评价。生命是不可以被比较的,生命之间也不存在质量上的差别,生命的价值也不能用数量来作比较。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决定了我们不能走非白即黑的极端,但我们可以决定怎样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珍珠港住着美军的父母妻儿,海水下有战友长眠。太平洋的水还是一如既往的深邃和不可捉摸,静卧在太平洋海底的残舰早已成为鱼虾的游乐场。洛克说,人的自然状态乃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公民能够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决定自己的行动,处置他们的人身和财产。那么在追逐人生所珍重的东西时,我们又能否拨开层层云雾,沉梦昂志、迷途知返呢?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中途岛莱顿太平洋
神偷失手
爱管闲事的“太平洋警察”
中途岛海战
决胜太平洋
每一个用心浇灌的梦想都会盛开艳丽的花朵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
鏖战中途岛
太平洋还是北冰洋
战后日本对中途岛海战失败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