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飞机对抗浓雾的神奇系统
2020-06-09李伟
李伟
“斐多”系统示意图
4月13日是英国物理学家和雷达技术专家沃森·瓦特诞辰纪念日。英国《简氏防务》推出系列报道,介绍这位科学家对英国乃至世界军用雷达技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报道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沃森·瓦特发明的军用雷达推广之前,二战中的盟军飞行员得到一种神奇系统的支持,从而能够在动辄大雾弥漫的英国基地安全降落。这种系统为盟军空中部队有效打击德军提供了保障。
弃机跳伞的无奈
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于工业污染造成的雾霾没有应对之策,而军用雷达系统尚未投入大规模应用,于是浓雾成为“飞行员杀手”。如果说盟军的轰炸机执行任务时是九死一生的话,那么返航时一旦遭遇浓雾,同样难有生还的希望。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轰炸机在浓雾天降落,十有八九会机毁人亡。飞行员根本看不清地面上的情况,而且大雾通常覆盖范围很广,难以找到备降机场。因此,盟军轰炸机部队为飞行员规定了浓雾天返航的标准安全程序——弃机跳伞。
与其冒着机毁人亡的风险在机场降落,不如舍弃飞机保住飞行员,这是盟军司令部的一致意见。陷入浓雾的轰炸机首先调转机头朝向大海,然后飞行机组全员跳伞,让飞机自生自灭地坠入大海。档案资料显示,二战中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被浓雾“吞噬”。一次大规模轰炸任务通常要出动数百架飞机,如果返航时遭遇浓雾,那么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英国首相丘吉尔要求军事机构和科研部门研究驱散机场上空大雾的方法。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为此发起了“大雾研究与驱散行动”,因其首字母缩写为“斐多”(FIDO),所以代号为“斐多行动”。它的目的是研制出专门的雾气驱散装置,以拯救“在浓雾中挣扎的轰炸机”。最终,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学工程系完成了这项任务,约翰·史密斯博士带队研发出“斐多”系统。
“可爱的火墙”
“斐多”是一套“既简单又复杂的系统”。说它简单,是因为它看上去就是安置在飞机跑道两旁的两根长长的输油管;说它复杂,是因为管线的安装和喷射控制的难度都比较大。“斐多”系统配备的不是普通的输油管,管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装有一个燃烧器喷嘴。系统启动后,机场油库将汽油输入“斐多”管道,然后通过燃烧器喷嘴喷射出来并引燃,这样就可以在飞机跑道两侧喷出两道燃烧着的火墙。对于该系统的操作者来说,难度最大的就是控制燃油的喷射量——太多会使火焰过大,产生安全隐患;太少又達不到引导飞行员的效果。有时候燃烧器的喷嘴打不着火,机场地勤人员不得不骑着自行车或者跑步过去,冒着被烧伤的风险把喷嘴逐个点燃。
飞机跑道两侧形成的火墙有两个作用:一是为陷于浓雾中的飞行员指明跑道的位置和范围,二是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够起到驱散雾气的作用,从而在一定区域内创造出适合飞机降落的能见度。研究表明,要达到清除雾气的目的,火墙至少要让其周围的气温上升3—4摄氏度。
为保证火墙产生足够的亮度和热量,“斐多”系统需要燃烧大量燃油,是不折不扣的“油老虎”。盟军的统计数据显示,这种系统每小时消耗的汽油最少要45万升。跑道越长消耗的汽油越多,在有些较长的飞机跑道上,“斐多”系统每小时耗油达到90万升。机场的油料部门不得不专门开辟出汽油储备区供“斐多”使用,有时汽油不够用,只能用煤油或其他油料来代替。
英国皇家空军对“斐多”系统提出的要求是:清理出约900米长、30米高的无雾区域;为保证安全,两根“斐多”管道之间必须保持1.5倍飞机跑道的宽度。
1942年11月4日,“斐多”系统首次试验取得成功。在英国汉普郡的一个机场,操作人员在能见度只有46米的浓雾中开启“斐多”系统,火墙产生的热量很快清理出一片长150米、宽90米、高24米的无雾区域。当然,这样的长度还不足以供飞机降落。
在两周后的第二次试验中,一架兰开斯特型轰炸机在“斐多”系统的帮助下成功降落。飞行员提交的报告称,火墙驱散了浓雾,跑道亮如白昼,远在96公里外就能看到,比探照灯的光柱亮得多(二战时,军用探照灯的光柱能见度为8—16公里)。需要强调的是,飞机降落时,机舱内的飞行员没有感到燃烧产生的热量,气流也很稳定,这证明“斐多”系统可以投入使用。于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在约克郡、肯特郡和萨福克郡建立了3个装备“斐多”系统的紧急降落区。盟军轰炸机或战斗机返航时,如果遭遇浓雾,可以发出紧急无线电代码“Darkee”,然后便会被引导至紧急降落区降落。
地勤人员冒险点燃“斐多”系统
1943年11月19日,“斐多”系统首次投入实战应用:英军第35轰炸机中队的4架哈里法克斯型轰炸机在执行完轰炸鲁尔区的任务后返航,遇到浓雾,能见度仅91米。地面人员启动紧急降落区的“斐多”系统,只用10分钟就清除了机场跑道上空的浓雾,使能见度增加到3.2—6.4公里。据一位当年的地勤人员回忆:“这套系统将几百英尺上空的雾气驱散,站在跑道上可以看到夜空中闪烁的群星。”据当时的一些盟军飞行员描述,他们在北海上空以及荷兰海岸上空也看到了英国基地的“可爱的火墙”。
压制德军反扑
小试牛刀后,“斐多”系统开始在英国沿海机场(受海洋气候影响,出现浓雾的可能性更大)大规模装备。标准的“斐多”系统长2750米,足以让任何型号的飞机实施降落。
1944年秋,盟军逼近德国西部边境,但多次进攻均在齐格菲防线受阻。希特勒命令德军在盟军防守薄弱的阿登地区反攻。当年圣诞节期间,整个欧洲的上空几乎都大雾迷漫。德军趁盟军飞机无法出动的机会加紧反攻,盟军防线一时间岌岌可危。此时,“斐多”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大批盟军轰炸机在它的帮助下从英国起降,打击德军。
统计数据显示,1943年11月和12月,盟军利用“斐多”系统降落的飞机分别达到400架次和704架次。单日降落纪录被伍德布里奇机场保持。圣诞节后的一个下午,该机场的“斐多”系统共接回90架轰炸机。在阿登地区苦战的盟军步兵得到强有力的空中支援,终于压制住了德军的疯狂反扑。
从1943年底投入使用到二战结束,共有约3000架盟军飞机在“斐多”系统的帮助下成功降落,有超过1万名陷于浓雾中的飞行员安全回家,2700多次作战行动因此得以顺利进行。
“斐多”系统的成功引起美国航空部队的兴趣——他们设在阿留申群岛的机场也经常受到浓雾的困扰。1944年,安奇卡岛上的美国陆军航空兵基地引进了英国“斐多”系统,并于当年7月25日首次投入使用,效果十分明显:点火仅10分钟后,机场跑道以及附近区域的浓雾便消失得无影无踪。1944年8月,安奇卡基地的“斐多”系统被委以重任:参与为罗斯福总统一行护航的行动。当时罗斯福正乘坐军舰航行在艾德克岛附近,浓雾包围中的安奇卡基地立即启动“斐多”系统,派出6架飞机组成反潜编队,小心翼翼地在总统舰队前后左右伴飞,搜索日军潜艇,防范水下攻击。
“看到空中出现我们的飞机,我悬着的心马上放下了。”当时跟随总统座舰的一艘驱逐舰的舰长表示,“要知道,日本人虽然被我们打得不敢露面,但他们的潜艇还是很有威胁的。”
二战结束后,很多机场的“斐多”系统都因使用过度而破损,但英美政府和军方无意对其进行修理,一个原因是这种“油老虎”的使用成本太高,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军用雷达技术已经日渐成熟。1949年,英国境内的“斐多”系统全部被淘汰。美军中的该系统则一直使用到1953年。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