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的视觉表达

2020-06-09陈俊

长江文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武汉汉字艺术

专栏主持:传统与当代,继承和创新,本土与全球,发展与融合。或许,这些都是我们想要传达的。原湖北美术馆馆长

《特殊春节特殊战役》范汉成湖北美术学院

本期三官殿专栏,原拟推出将于今年春季在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巴黎艺事”海报展,为读者呈现上世纪巴黎地区各类博物馆重要展览的海报。从19世纪后期开始,巴黎渐成世界艺术中心,各种艺术流派次第演进,精彩纷呈,百年前的展览海报,见证艺术潮流的更迭起伏,历久弥新,有着透古通今的鉴赏价值,着实令人期待。持续发酵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迫使美术馆至今闭门谢客,防控疫情扩散,“巴黎艺事”亦迟迟不能上演。所幸,另一场值得关注的“武汉艺事”——“‘2020大爱无疆湖北武汉抗疫主题优秀美术作品展”(后文简称“大爱无疆展”),以在线云展览的形式在互联网拉开帷幕,可谓填补了“巴黎艺事”海报缺席带来的视觉空隙。“大爱无疆展”汇集了国内艺术设计界正在武汉工作生活、或曾在武汉求学及生活,以及原籍武汉的数十位艺术名家和设计新锐,组成强有力的参展阵容,以海报的形式声援武汉人民抗击疫情。在人类社会面临巨大威胁、全球携手共同战“疫”的凝重氛围下,“大爱无疆展”传递出的人性关怀和视觉力量,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委员范汉成、吴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中央美院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刘波,深圳市设计联合会名誉主席、资深设计家李红兵等众多国内艺术设计名家的作品受邀参展,则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文献色彩和学术价值。

诗人顾城在《顾城哲思录》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的生命力有一种能量,它使你不安宁,说它是欲望也行,幻想也行,妄想也行,总之它不可能停下来,它需要一个表达的形式。”对于“大爱无疆展”策展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设计学科负责人李中扬来说,危难时刻,宅家防疫的艺术家最好的表达形式无疑是把赤诚的家国情怀付诸艺术创作之中,汇聚艺术力量,用充满正能量的优秀艺术作品去歌颂和反映战疫前线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到蒋兆和的《流民图》,这些中外艺术经典总是与人类的困境相伴同行,也因此,才彰显出独属于其自身的价值魅力。用有力度、有高度、有温度的作品为抗击疫情助力添彩,展示海报的价值魅力和视觉力量,正是李中扬策划本次展览的动因所在。

汉字图形  彰显独特文化个性

和其它美术门类相比,海报是一门视觉传达艺术,它将各种文化及艺术元素通过精巧的构思凝聚在有限的幅面之中,形成富有深刻内涵和形式美感的视觉图形或符号,传递诉求信息,给人带来感官愉悦和思想启迪,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一件优秀的海报作品应该是在追求表现某种可以识别、传达我们传统文化中体现的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唐宋时期的手绘佛经、明清年画、至上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和五六十年代的海报宣传画,皆体现着海报的艺术与传播属性。鲁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曾设计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籍封面和海报,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采用了汉字的变形设计,奠定了中国现代海报设计基础。改革开放以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西方艺术品包括海报作品作为一个新的参照系出现,一度左右了中国海报创作的自主局面。在弘扬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下,作为中国特色美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海报致力于建构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正如林语堂所说:“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一幅优秀的海报作品,俨然散发着意蕴深刻的艺术个性,犹如解答一道有趣的智力题,令人兴致盎然、回味无穷。在“大爱无疆展”入选作品中,多位艺术家从不同视角对汉字图形审美价值做了深入挖掘和探索,成为本次展览作品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当代海报鲜明而独特的文化个性。

《风雨同舟扛鼎而立》李红兵湖北美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也是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本条件。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汉字,将图画、象形、表音、达意,凝缩成具有丰富文化性的符号,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最广泛的文化基础。李中扬的作品《大爱武汉》将汉字符号进行了拆解与重构的艺术处理,温暖有力的“爱”字,其下部的“友”字通过拆分融入了三点水笔画,形成了武汉的“汉”字,小小的“汉”被大大的“爱”裹挟呵护,充分挖掘出了“爱”字所蕴含的视觉新意并使之符合现代审美认知,华夏同胞大爱武汉的温暖情怀,正是这幅作品的感人之处。作为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李中扬用最简洁的形式、最直观的语言,将汉字图形赋予了深刻的文化个性。李海平、戴嫚创作的《国即是家 家即是国》,作品中的“家”与“国”两字通过笔划间的视觉转换,将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与《大爱武汉》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战役》刘波中央美术学院

陈楠的作品《同心协力 安好去疾》将甲骨文所蕴含的几何韵律、网格秘密、造型意蕴和文字内涵,与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和设计风格,也体现出其首倡的“格律设计论”艺术思想。作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设计者之一,陈楠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领域建树颇丰,其在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任常务副主任期间,一直致力于古文字艺术设计思想与方法论的研究,他的作品,为中国当代海报艺术个性的建构注入了强大的传统文化基因。

《大爱·武汉》李中扬 首都师范大学

《同心协力安好去疾》陈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汪尚麟汪天瀛武汉

作為国际策展人,陈平波的作品无疑显现出开放的设计视野,他创作的《爱生命戴口罩》,乍看好似一幅具有西方现代色彩的抽象构成画,实则通过汉字笔划的粗细、块面和留白的对比变化,营造出丰富的汉字意境和观赏趣味。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汪尚麟和汪天瀛合作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用平行和垂直的等距线条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地图式的组合重构,既体现了武汉封城时期规范有序的防疫体系和凝重氛围,同时又用中国传统图案的窗格结构为作品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刘波的作品《战疫》将汉字与地域文化图形、国旗等元素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召力,表达了质朴的艺术情感。湖北工业大学关洪的《人与自然》,对汉字图形的排列形式采用了破解、倒置与堆砌的处理手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引人深思。肖忠桥的《变疫》,将“疫”字变异成“没”字,构思新颖,体现了汉字奇妙的视觉趣味。

陈俊创作的《武汉保卫战》,将繁写的“汉”字结构变形成一幅保卫武汉的作战图,深黑的底色与火红的箭头形成了紧张而强烈的对比关系,耀眼的十字救援符号像漫天的星光,给武汉人民带来胜利的希望,作品将体现汉字传统文化精髓的“形”“色”“神”“意”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法融为一体,体现了对汉字图形艺术个性的深层理解。

 融会变通  建构多元视觉语言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新的艺术形态和视觉语言不断推陈出新,这是艺术本体向前自律演进的必然结果。英国诗人艾略特说过:“每有新的作品产生,传统均将为之移动,并赋予新的位置与观点。”在坚守传统文化个性的同时,更多艺术家把民族性、时代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坚守与变革中实现多元融合,借助现代设计手法、形式和理念,赋予海报艺术新的时代内涵,这是本次展览的另一艺术特征。

《武汉保卫战》陈俊武汉

《变疫》肖忠桥北京

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委员范汉成和吴勇的参展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设计思想。不同的是,范汉成作品《别样的春节》从设计思想到主体图形,更多地体现出其用现代设计的手法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吴勇的作品《新防护新时尚》中的构成元素和处理方式、有较强的西方设计意味和形式美感,他们的作品体现着当代海报艺术多元融合的发展潮流。

李红兵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从武汉出走深圳,一直走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前沿,具有敏锐的设计意识和超前的设计理念。他的作品《风雨同舟 扛鼎而立》如同一部气势磅礴的视觉大片,充满着悲壮豪迈的设计情怀,对故乡的牵挂使他更愿意将口罩化作诺亚方舟,载着亲人渡过难关。另一位来自深圳的艺术家孔森,他的参展作品《封城》在大片的留白中,运用传统水墨的色彩变化营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和视觉意蕴,同时又兼具西方抽象绘画的笔触质感,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承袭了他在担任深圳画院美术馆馆长时期的水墨创作经验。

《大国担当》宋奕勤武汉工程大学

《疫情清零》管家庆张哲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新防护新时尚》吴勇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删除新冠病毒确认》曹汝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大爱无疆》天使篇刘华程超

《大爱无疆》毛建深圳

湖北高校教师团队是本次展览的中间力量。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吴萍教授的作品《We are one》,用抽象的手法将支离的物件、冰冷的网格、鲜红的十字等多种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在静寂无助的表象背后,透过稚嫩的手写英文“We are one”,隐含着作者对人类社会携手战胜疫情的不屈信念。同样来自湖北美术学院的叶佑天教授,被誉为“视觉诗人”,他创作的《静心宅家 健身抗疫》无疑具有浪漫的设计气质,他用西方动漫的表现手法结合东方人物造型及水墨运用,描绘了一组宅家抗疫的健身图景,在紧张焦虑的现实环境下带给人轻松诙谐的视觉感受。此外,宋奕勤作品《大国担当》中的便利贴、桂宇晖作品《狗是要遛的》中的机器狗与头盔、彭军作品《Spring has coming》中的微信符号、黄亮作品《从绝望到希望》中两组前后转换的英文字母、曹汝平作品《删除新冠病毒》中的电脑键盘等,既体现了祈福平安同心戰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又通过大量现代符号、器物、英文字母和图形的运用实现形式和风格的演进,使作品充满了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视觉形态。

《武汉》彭军武汉轻工大学

《健身抗疫》叶佑天湖北美术学院

叶立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已发表学术论文 百余篇,著有《史铁生评传》等多部专著。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概念作文大赛评 委,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屈原文艺奖等多种奖励。

今年2月27日,一场名为《沉睡的巨人:海报与中国经济》(The Sleeping Giant: Posters & The Chinese Economy)的展览,在纽约海报博物馆拉开帷幕。展出了中国大陆上世纪不同时期的近百幅海报作品。正如美学家贡布里奇所言“艺术中最吸引人的方面,无疑是艺术的表现意义”,用海报的形式再现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发展演进历程,彰显了海报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在信息时代和图像时代迅速到来的文化情景中,美术形式语言和形象语言的探索显得尤其重要。中国美协副主席范迪安在《把握正确价值判断,建构中国话语主体》一文中指出:“今天找准话语的文化坐标,由此来彰显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已经十分迫切。”从世界各国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的表现不难看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综合实力和话语体系的较量。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击疫情阶段性胜利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艺术的方式积极向世人传递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更进一步地坚定“四个自信”,无疑是“大爱无疆展”的意义之所在,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次强有力的视觉表达。

责任编辑  吴佳燕

猜你喜欢

武汉汉字艺术
决战武汉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