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提高病房疼痛管理工作中的效果分析
2020-06-09庄晓红周宇楠
庄晓红 周宇楠
[摘要] 目的 探讨与分析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在病房疼痛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对该院骨科病房12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该次护理模式划分为参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各组为61例,统计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相关指标、疼痛护理质量相关指标及疼痛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睡眠时间,术后3 d,计划外麻醉镇痛药物次数、急性疼痛发作次数,均较参照组明显改善(t=2.692、12.974、10.372、14.159,P<0.05);研究组评估准确率、护理记录合格率、干预有效率、管理满意度均为59(96.72%),观察及时率60(98.36%),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疼痛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1.64%),低于参照组疼痛有关并发症发生率的8(1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下有利于改善骨科病房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减少疼痛相关并发症,提高整体疼痛管理质量。
[关键词]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骨科;疼痛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0)03(c)-0106-02
骨科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为疼痛,且疼痛度较其他病症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疼痛度最高,严重会造成伤口感染、失眠及血压不稳等并发症。因治疗需采用麻醉对骨骼予以复位、固定,一旦麻醉消退后,可对患者造成二次疼痛,极易引发患者出现负面心理,进而对手术及预后恢复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由此看出,术后恢复的好坏是与缓解疼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因此,為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睡眠质量,该文对该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骨科收治的122例患者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方案后的影响进一步深入探讨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该院收治的122例骨科住院患者纳入该次实验,结合此次护理方案分配成参照组(n=61)及研究组(n=61)。其中参照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0.15±2.1)岁;122例患者包含四肢骨折48例、闭合性损伤50、多发性骨折24例。研究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18±2.0)岁;纳入标准:均符合手术指征及知情同意下签订知情同意书,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精神异常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不配合该次护理者;各种资料进行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1.2.1 参照组 常规疼痛护理干预即常规对患者指导疼痛健康知识宣教、疼痛预防及疼痛相应处理等。
1.2.2 研究组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①构建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小组,依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及美国疼痛协会急性疼痛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对骨科病房患者具体干预流程即评估准确率、观察及时率、护理记录合格率、干预有效率进行分析、筛选[2]。②定期由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小组专家对骨科病房患者进行知识健康讲座和培训,严格要求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对不同质量指标的评估内容及评估方法,考核达标后,方可参与到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管理工作中。③准确评估疼痛等级,综合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并依次对疼痛部位、疼痛持续时间、睡眠质量、疼痛评分及处理措施五方面内容做好详细记录,全面考虑多方面呢因素后结合NRS、VDS、FPS-R等评价量表予以评价结果,确保评估的准确性。④动态、准确及连续记录患者疼痛情况,记录好各项书写内容,要求版面无误、书写格式正确,确保完成患者疼痛记录外,还应结合实际的疼痛程度拟定具有针对性护理方案。⑤针对低年资护理人员、实习生应采取传帮带方式进行培训,并将执行情况与绩效工作挂钩,以便调动护理人员对执行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的积极性。⑥构建无痛骨科病房,并依据疼痛干预有效性作为评价标准,针对疼痛不同级别给予综合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处理[3]。⑦强调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环节控制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疼痛评估频率的正确掌握,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联系、动态准确评估,以便确保疼痛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手术当时、术后1 d、术后3 d)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及计划外麻醉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和急性疼痛发作次数相关指标情况;观察及比对两组患者疼痛护理质量(评估准确率、观察及时率、护理记录合格率、干预有效率、管控满意度)及疼痛有关并发症(心血管事件、切口延迟愈合、失眠、便秘)发生率情况。
1.4 疗效判定
①依据VAS视觉模拟法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予以评估,总分为0~1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疼痛程度越重[4];②通过问卷形式对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及管理满意度评分进行评价,并从(评估准确率、观察及时率、护理记录合格率、干预有效率)4个方面来作为该次评价标准,总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和管理满意程度越高[5]。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指标统计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睡眠时间、计划外麻醉镇痛药物次数及急性疼痛发作次数分别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疼痛护理质量相关指标及疼痛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研究组疼痛护理质量相关指标、疼痛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护理管理模式结构的不断修整与完善,医院着重对骨科病房镇痛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骨科镇痛护理作为重点内容,全面以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骨科病房镇痛护理质量为宗旨[6]。该文对该院骨科病房建立指标、筛选重要指标、应用指标、构建无痛病房及强调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环节控制的重要性等措施,基于强化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外,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进一步优化,为众多患者提供了一种系统化、合理化的护理管理指标,进而科学有效的指导了疼痛管理工作,以便提高骨科病房整体疼痛管理工作的时效性[7]。
该次研究阐明了研究组患者手术当时、术后1 d、术后3 d后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较参照组呈不同程度改善(P<0.05);则研究组患者计划外麻醉镇痛药物使用次数与急性疼痛发作次数均少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其中包括失眠1例,占总发生率的1.64%,参照组患者管理后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8例,包括心血管事件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失眠3例、便秘2例,占总发生率的13.11%,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这与李媛媛[8]在研究中实验组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占总比例的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关并发症发生7例,占总比例的14.25%的结果基本吻合。由此可以表明,通过将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模式应用于日常骨科病房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加强病房管理的主动性、及时性及自发性,从而提升了疼痛护理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选择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骨科病房患者的应用效果佳,值得临床采纳与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荣锦,孙艳杰,范阿灵,等.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北京医学,2017,39(1):30.
[2] 李吉,倪春燕.骨科病房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对缓解疼痛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 25(1):88-89.
[3] 杜尚贤.临床路径在创伤骨科无痛病房疼痛管理中的运用效果评估[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6):168-170.
[4] 徐高秀,姚润.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7):124-125.
[5] 陈小华,隆晓涛,熊浩岚,等.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疼痛管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疼痛管理效果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8,34(9):838-842.
[6] 张琼.护理安全管理用于骨科护理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1):87-88.
[7] 谢艳玲.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的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6):50-51.
[8] 李媛媛.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0):98-99.
(收稿日期:2019-12-26)
[作者简介] 庄晓红(1974-),女,吉林长春人,本科,副主任護师,研究方向:骨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