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与错位
2020-06-09尹传红
尹传红
每逢“六一”谈及孩子的话题,往往都离不开教育。家长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背负着厚重希望的孩子们是真够忙的,忙着从心智上、行为上向成人社会靠拢,是为“速成儿童”。
看起来,这是一种人人感觉不妥,却又人人受到裹挟而徒呼无奈的“时代病”。教育工作者常常喜欢引述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写在《爱弥儿:论教育》中的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觉得,这番超越了時代的见解颇有些现实针对性。
打小痴迷科普科幻,书香悦读一路相伴。分享科学奇美理趣,留下探索思考印记。
想起了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的一段轶事。有个神童小提琴拉得不错,莫扎特很是欣赏。有一天,神童问莫扎特:“我什么时候可以自己谱写曲子呀?”莫扎特说:“哦,那还早着呢。”神童又问:“你不是5岁就写了吗?我都10岁了,怎么还早呢?”莫扎特的回答意味深长:“可我从来没有问过谁,我什么时候可以写曲子呀?”毫无疑问,在“自然天成”不那么让人等得及的时代,“速成”必然就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尚追求、急功近利的“有效”途径。如此这般打乱了“秩序”,也必然带来某种不合时宜的错位。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谈到儿童成长过程中与自卑或者优越有关的问题时就曾指出,这些问题几乎都起源于儿童入学之前的家庭生活。正是在这段时期,儿童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风格。他把儿童早期的生活风格称为“原型”,并认为社会适应不良的源头,就在个体的原型那里。“原型就像是尚未成熟的果实,如果这个青涩的果实遇到了问题,比如生了虫子,那么随着果实的成熟,虫子也会越长越大。”
而近年来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是持续发育的,其可塑性长达几十年。这就对一种流传甚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为了优化大脑发育,对婴儿给予额外刺激和早期正规教育是必要的。此外,对某些“天才儿童”的研究发现,他们调节情绪的额叶发育迟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有限,而且容易焦虑,某些日常可见的刺激就可能让他们无法忍受。这正是演化生物学家近来经常谈到的“适应失调”,即我们的身体演化得不够快,还来不及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这通常也是在探讨“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时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合了进化生物学、医学、人类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显示,由于社会复杂化及儿童健康状况的提高,人类成熟过程中也出现了错位。像过去那样的青春期生理、心理同步成熟已经不复存在。在15万年前,我们的身体和头脑在青春期同时进化成熟。然而,在过去的10万年里,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成熟的时间发生了重大改变。特别是在过去的100年中,我们的身体与大脑的发育已经产生了分化。社会心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其成熟似乎已经被推迟了,而身体成熟却变得更早(许多人的生理成熟甚至会早于其社会心理成熟长达10年之久),由此便出现了短暂的错位。
这也是在人类进化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社会心理成熟发生在身体成熟之后的情况。这样一种成熟错位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深层影响依然有待观察。它同时也对我们自身和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