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由纯真的《诗经》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2020-06-09尹先全
尹先全
最初的诗歌来自先民劳作的田间地头,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源头之一,它反映来我们的祖先最朴素的情感,尤其是“国风”,没有太多禁锢和束缚,自由奔放,原汁原味,美好纯真,体现了人性之光。
北岛说:“诗在纠正生活。”没有功利地读纯文学,会让人在浊世中保持一份赤子情怀。那些纯美的文字让人即使身居聊陋室,心灵也可以诗意栖居,就算摆脱不了俗世的纷扰,也可以得到内心的自在逍遥。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的变化期、性格的形成期、人格的健全期,他们开始对爱情有所思考与探寻,在此阶段,他们的情感体系也在逐步构建,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认识男女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诗经》可以中找到爱情的“原味”,为学生创造静心品读的环境,让这爱情的原味,使学生回归最朴素的情感,让学生体味爱情的真谛。
以下精选几篇《诗经》中的爱情诗,让学生与古人的爱情观进行碰撞,在比较中,在对现实的思考中,探索爱情的真谛。
《关雎》体现了爱情之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悠悠情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给我们学生带来两点启示,一是淑女的标准,一是男子的风范。
诗中的 “淑女”既有外在的“窈窕”气质,又有左右“流”“采”“芼”等劳作,拥有勤劳自信、美丽贤淑的内在美,亦如《桃夭》中的那个女子,不仅有外在的“夭夭”,更有其内在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這就是古典美,引导学生认识这种美,思考女性魅力靠什么展现。长久的魅力,要靠内在学识涵养的衬托和辉煌事业的支撑。进而让学生思考“漂亮”与“美丽”的不同,从而自觉的抛弃浓妆艳抹和轻佻浮躁,做一个“淑女”。
诗中男子对淑女的追求,可谓日思夜想,寝食难安,但不过激,不怨恨,“琴瑟”“钟鼓”的温柔和敦厚、坚持和自信,给人一种纯净和美好的感受。这种追求的态度,多么绅士,多么大度,多么智慧,用自己的才华来打动,用自己的坚持来感动。自尊自信才是追求爱情的真谛。《蒹葭》一篇更能给作为追求者的少男少女以情感共振和启迪,认识到追求爱情是自己的权利,但追不到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体验呢?
诗中的“伊人”总是在水的一方,茫茫秋水,烟波万状 ,空中雾霭迷蒙。这个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恋人似有似无,觅之却无踪;时隐时现,寻之却无影;欲找无方,欲罢不能,因追求而兴奋激动,因不得而无奈失落。这种“可望不即”的意境,是学生们经常在社会生活中容易产生的。怎样对待这种体验?我引导学生思考:世上最美的东西,一般都是想得而又得不到的,要珍惜这种感觉,品尝这种感觉,享受这种感觉,从而让学生脱离偏执,做到真正的
洒脱。
《汉广》中的这个男子,明知“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是尘埃落定的局面。但他不愤怒,也不委屈,连伤感哀愁也没有,还能平静从容地劈柴、
喂马。
我引导学生比较《蒹葭》中的恋者与《汉广》中的男子,他们都有所爱,都是求而不得。对这种恋爱中的常态,他们处理的方法都给我们启迪。尤其是《汉广》,抒情主人公爱的境界高到令人不可思议:对无法得到的爱,没有不管不顾、玉石俱焚;没有埋藏心里,用时间消磨;没有心生忌恨,痛苦折磨。他祝福她的选择,那样的平静、从容、朴实,他的胸怀就像汉江那样宽广,深深打动了无数个渴望纯真爱情的心。古人对待爱情的挫折,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反观今人,有好多为爱沉沦、为爱走险的人,真是可悲可叹。
《氓》中的“氓”则是一个反面的“负心汉”形象,而诗中女子善良隐忍,坚韧刚烈,我用她的不幸,引导女生思考恋爱中女性如何保护自己;用她的独立坚强,引导女生思考未来的自己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击鼓》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最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能量。这是一个在战场中饱经磨难的士兵本能的思念,可能无关乎国家社稷,只为心中的情结。这其实揭示了爱情在人最困难的时候,仍能给人带来美的愿望和活的力量。我引导学生思考“爱情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去爱这个人”“我们该怎样去爱一个人”,让学生探索爱情的本义。
《静女》中一束真情的野花,给人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诗中那女两心相许,两情相悦,相看不厌,从而物因人美,爱人及物。亦如《野有蔓草》中的蔓草,因有心仪的人儿,那野草露水,也变得美不胜收。《诗经》中的人大多都很单纯,这里没有名利的阻挠,没有复杂关系的牵扯,只有纯洁的感情,多么晶莹,多么美丽。我引导学生要珍惜这种心心相印的纯情,单纯的感情是最美好的,纯洁的感情是最珍贵的,青春的纯情是无价的、唯一的、永恒的,对于这种感觉或际遇,要以高洁的态度来对待,不能用世俗的陋习去玷污。进一步地,我引导学生思考昙花一现的感情更可贵还是历久弥香的感情更值得追求。让学生明白,学会珍惜,学会理性,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