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北大精神,回归教育本真

2020-06-09张晓利高毓蔓

科学导报 2020年26期
关键词:长治青鸟课程

张晓利 高毓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长治市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举,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使得区域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是北大青鸟同文集团与山西丰融集团联合创办的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国际高中为一体的高起点、高质量、现代化的新型寄宿制学校,是长治市人民政府引进的重点教育项目。学校位于长治市屯留区麟绛镇久安路与城际路交汇处,占地面积500亩,分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全部竣工后可容纳4500名学生就读。

秉承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办学思想,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以“传承北大精神,回归教育本真”为办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德、才、群、美、体”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着力办成一所传承北大精神、积淀中华文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精品名校。目前该校已于2018年9月正式开学。

    筑巢引凤承“北大精神”夯实学校发展之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北京大学自诞生开始,就一直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00多年来,北大以其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走在时代的前沿,肩负着民族兴亡的重任。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不息。

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以“传承北大精神,回归教育本真”为宗旨,以“爱——自由——规则”为核心文化理念,以“元亨利贞,培育共民,学贯中西,融通古今”为教育目标,以“修君子人格,育绅士淑女”为校训,致力培养学生内外兼修,成为世界公民。

走进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红漆大门,还有门上挂着的鎏金门匾,古朴端庄的传统建筑风格,让人仿若置身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学校建设之时就导入北大建筑元素,借鉴北大的布局形式,引入北大的红墙、青砖、灰瓦、门楼、未名湖、博雅塔、群斋等代表性建筑风格与景观元素,而校园之中高品质的国际化设施环境,让整个校园的传统与创新、古朴与现代相融合,内敛中孕育着创新,创新中包含文化传承,古典与高雅并举。

“除了现代化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校还有机器人实验室、钢琴室、陶艺教室、烹饪教室、围棋教室、STEM教室、国学课堂以及先进的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多功能厅、茶道坊、体育馆等优质教育设施一应俱全。”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领导介绍说。

该校充分运用综合布局,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和转换,提高每一个空间的使用效率;积极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各个环节体验,创造丰富的室内外交往空间;致力打造智慧校园,利用移动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的信息新技术,通过云端学习系统、微课在线学习、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育服务设备,建设智能化校园。

除此之外,校园内饮水系统、新风系统、安保監控系统、指挥系统等,都坚持绿色生态,贯彻环保理念,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环保设备,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完备齐全的硬件设施建设、先进的设计理念,更加符合新时代学生的发展及教育需求,为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众多家长慕名前来。

    有文有质依“头雁效应”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

头雁勤,群雁就能“春风一夜到衡阳”;头雁懒,只会“万里寒云雁阵迟”。

校长是学校的领头人,校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校长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李一飞,现任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校长。翻开其履历,我们看到这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型、专家级校长:曾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乌兰察布市委员会副主席、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曾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教育家”“全国十佳中学校长”“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全国教科研优秀校长”等省级、国家级荣誉和嘉奖百余项。先后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特约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名誉导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少年道德培养导师。

敦厚健硕的李一飞校长,内敛谦和中透露着理性睿智,儒雅峭拔中闪烁着俊逸神采。他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独到理解,对教育价值的现实剖析,以及对校长应具备职业情怀和基本能力的解读,鞭辟入里、字字珠玑。

谈起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愿景,李一飞校长侃侃而谈,他认为理想中的学校,整体模式像一只腾飞的“大鹏”,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为主体,科学和艺术为两翼;他认为理想中的学校,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教育导航,使学生懂得珍惜、懂得自爱、懂得自强、懂得担当,在成长过程中高悬“立志、好学、奋斗”的征帆,学生的未来,无论身处何地、境遇顺逆,都能笑对人生、永不言弃;他认为理想中的学校,实行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把“一心一意、奋发有为、兢兢业业”作为学校办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校魂”,倡导多边良性互动,共创理想学校之未来!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将秉承“民主人文,卓越高效,管而不管,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以德育为先,素质为本,建中华名校,兴育人功业。

在李一飞校长“头雁效应”的引领下,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依托北大雄厚的教育资源,聘请国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专家、学者组成教管会,对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指导、评估,由北大专家亲临指导,直接将北大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学校每年会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校老师去北大进修及培训,并且获得北大颁发的培训证书。

为全面优化和提高本校的师资力量,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本着“师资是学校发展灵魂”的理念,积极聘用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的硕士或985、211重点学校毕业的教师,并将集中招聘选拔持有教师资质的外籍教师,学校以丰厚的待遇选人,以科学合理的发展空间培养人,通过岗位培训、研修培训、交流学习等手段,培养一批专业结构合理、敬业爱生、功底扎实、经验丰富、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

2018年12月30日,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举行揭牌仪式,正式成立“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这是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致力推动现代教育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将聘请一批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及与教育有关的行业翘首,兼任研究员,着力创办一所“研究院式的学校”,真正走出一条按规律办学,以科学育人,面向世界、面向来来、面向现代化的办学之路,从而对打造上党老区教育研究活动的新阵地,促进长治教育事业新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融汇中西将“品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个性体现和社会名片,特色可以产生发展力、强化影响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所学校要发展,最坚实的基础是什么?最有力的牵引是什么?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融汇中西,将“品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该校遵循“全面发展、学有专长、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特长培训方针和“全面+特长”的教育模式。实验班的课程结构为65%~75%的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品格、科学、艺术与体育等;20%~25%的拓展课程包含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戏剧、STEM、游泳、跨学科主题探究、游学课程等;5%~10%的志趣课程为元培课程、高端实验室课程、社团活动等。国际班的课程结构为55%~60%的英文课程,包括有英语、艺术、戏剧、音乐、设计、科学、生物、化学、ESL、ESOL、商业管理、体育運动与健康、语言课程等;30%~40%的中文课程,氛围IB学科领域有语言习得、语言与文学、人文学科、科学学科、数学学科、跨学科主题探究等,IB核心课程有个人项目、认识论、专题论文等,IB拓展课程有个人设计课,艺术课,创造、行动与服务课等;5%~10%为课外课程包括曲棍球、游泳、法语、射箭等。

在此基础上,将国学诵读、经典阅读、随笔写作、影视鉴赏、传统文化等与国标语文课程相结合,开设独具特色的大语文课程,培养学生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并通过个性化英语课程及国际游学课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与表达能力,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培养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与胸襟,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情怀的人。此外,还将根据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特点侧重培养,根据其兴趣选择声乐、美术、乐器、书法、舞蹈、设计、戏剧、武术等才艺课程,使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门才艺,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鉴赏能力和高雅气质。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相信不远的将来,一所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管理严格、质量优良的规范化、人文化、数字化的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将以雄厚的师资、规范的管理、优美的环境、高昂的进取精神,成为晋东南地区乃至全省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忘初心,紧随时代发展,继续前进,凝聚奋进力量。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正以打造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一流学校为目标,行进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征程上。无论是加强思想筑基,提升师资队伍,还是教育重构,培养实干人才,北大附属长治青鸟同文学校都将积极在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等方面有机结合,积极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新时代一流人才。

猜你喜欢

长治青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青鸟之城》
避雨的鸟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在长治成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AHP法的长治市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自行车的发明
青鸟“战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