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峰:探索海洋更深处

2020-06-09苏枫

小康 2020年16期
关键词:刘峰潜水器蛟龙

苏枫

“万米深海潜水器,还缺一个响亮的名字!”

今年5月1日,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则消息是希望广大网友为万米深海潜水器起名。

有网友调侃:就叫2020吧。

目前,万米深海潜水器(又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已順利完成全流程水池试验第一阶段,未来将成为继“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后的又一“国之重器”。

要为万米深海潜水器起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我国深潜历史以及人类万米深潜的历程。

人类为什么要越潜越深?

在万米深海潜水器之前,我国潜水器里名气最大的是“蛟龙号”。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兼主任刘峰是山东人,出生于1962年3月2日,他是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项目负责人、总体组组长。

20世纪末,刘峰最早提出了发展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建议,并为之不懈努力。

早在15年前,刘峰所在的中国大洋协会就开展了首次环球科学考察。2005年4月,承载我国海洋工作者梦想的“大洋一号”船从青岛启航执行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东出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经好望角到达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回到太平洋,2006年1月22日返抵青岛,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重点对相关大洋中脊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

环球航次期间,“大洋一号”顺访国际海底管理局总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

人类为什么要越走越远,越潜越深?

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副主任、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给出了答案:“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71%,海水占地球水资源总量97%,海底蕴藏丰富的资源,矿物和能源储量都超过陆地。而我们对太空、对月球的了解,都超过了深海。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都与深潜密切相关,需要高技术深潜装备,来绘制深海藏宝图。”

2016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正式立项。

万米深渊可谓是科研的“无人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 “人无我无”的科考装备。以深渊进入技术、深渊探测技术为代表的深海技术,代表了当前国际深海工程技术领域的顶级水平。

由于职业的特殊意义和担负的重大使命,人们常常将载人航天与深海勘探作比较。

从人数上来看,全球迄今已有四百多人进入过太空,而目前全球仅有5人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

早在1960年,时任美国海军上尉唐·华尔什和瑞士人亚格斯·皮卡德就曾乘坐“曲斯特号”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底部,创造了10916米的深度纪录。但是,他们只待了20分钟,由于潜水器卷起了海床上的大量泥沙,两人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人们只能凭借仪表记录,承认他们曾经到达过这一深度。

2012年,美国导演卡梅隆独自一人乘坐“深海挑战者”号下潜到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深度为10908米,在海底进行了拍照和采样,成为第三个达到地球最深处的人。

人类对马里亚纳海沟的最近的一次造访是在2019年5月,美国深海探险家韦斯科沃和他的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五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为10928米。

以前人们以为,海面6000米以下的地方,由于超高的静水压力、缺乏阳光和食物供给,加之特殊的海底地形、剧烈的构造活动等多种极端环境因素,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世界。

然而,随着人们对深渊展开科学调查,这些认识正在被颠覆。

深海重器:蛟龙探海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提高海洋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任务与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

最近十年来,我国的深海技术实现了跨越,以“蛟龙号”“海龙号”和“潜龙号”为代表的“三龙”体系成为资源勘查的主力军。

“海龙”“潜龙”和“蛟龙”被称为“蛟龙探海”工程,是我国的深海重器。

2018年至今,刘峰所在的中国大洋协会全力推进“蛟龙探海”工程实施,大力推进“三龙”变“七龙”——在“三龙”基础上,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深海开发的“鲲龙”、海洋数据进行云计算的“云龙”以及在海面进行支撑的“龙宫”,更好地推进了大洋工作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刘峰组织国内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完成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体系统和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组织开展了我国首批潜航员的选拔培训工作。

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组织参试队员制定各种海试预案,冷静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带领来自全国13个单位的170多位参试队员战风浪、攻难关,完成了“蛟龙号”1000米、3000米海试工作。

2010年“蛟龙号”在南海开展3000米海试,刘峰亲临一线,与海试队员同吃同住,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当“蛟龙号”还在300米试验海区对验收项目进行考核时,南海的西南季风已经对试验海区构成了威胁,向阳红09船被迫返航避风,试验被迫中止。刘峰立即召开现场指挥部会议。当时,现场气象员预报很长一段时间内300米海区海况难有好转,而按照计划,300米海试完成后才能开展3000米海验。如果继续避风,一方面试验经费大幅增加,而另一方面,海试队员的状态和士气将受到很大影响。

为此,刘峰组织指挥部的同志们研究了技术细节,提出了先在3000米海区有条件地开展部分试验,然后再到300米海区完成后续试验内容的具体方案。按照现场方案,海试团队及时躲避了西南季风,并率先突破了3000米的下潜深度,并在返航途中,完成了300米海区其余的验收内容。

正是刘峰对潜水器状态的全面了解和果断决策,促成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在短短11个月的时间内,从零到3700米水深的巨大跨越。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米海试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日、法之后第五个具备3500米深度载人深潜科学考察和海底作业能力的国家。

刘峰带领下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米海试团队被科学技术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

2011年7月1日,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东太平洋执行为期47天的海上试验任务并顺利返航。“蛟龙号”第一次给中国人传回了海底5000米以下的真实图像。

2012年6月24日,中国人在同一天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海试大获成功。

下潜至7000米,说明“蛟龙号”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

这个深度已经覆盖全球海洋面积的99.8%,剩下的0.2%被称为深渊,是全球海洋深度的极限。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任王晓辉说:“7000米海试成功说明我们具备一种手段去探查、取样,具备了解这个深度海底世界的能力,而海洋里任何一个未知的地方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科学意义。”

蛟龙号海试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中国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称号,八位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的试航员被授予载人深潛英雄称号。2013年5月,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亲切会见了载人深潜先进工作者代表。

时至今日,刘峰依然记得,领导人与受表彰代表亲切握手,勉励大家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更大成绩。“那是对载人深潜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海洋工作者的鞭策和鼓舞,也吹响了‘蛟龙号转入试验性应用的号角。”

每一次深潜,都是一次超越

2017年,是“蛟龙号”服役的第十个年头。

2017年6月23日,“蛟龙号”从青岛出发,跟随母船“向阳红09号”进行了18302海里的航行。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国家海洋局直属的部委正司级事业单位,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青岛即墨市,项目占地390亩,征用海域62.7公顷。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于2014年建设完工,2015年开始业务化运作。这里是“蛟龙号”的技术保障中枢,承担着“蛟龙号”的日常维护维修,帮助其成功完成了大洋的科考任务,还先后为中国自主培养了数位深海潜航员,他们中有人已经成长为“深潜界”的旗帜性人物。正是刘峰力主提出了建设国家深海基地的方案并获准建设,也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国家深海基地的可研报告编制、初步设计编制,直到国家深海基地的主体建筑封顶,他才根据组织的安排,重新返回北京,主持中国大洋协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算了却了他日夜梦想提升国家深海探测能力的一大心愿。

深海基地项目在国内史无前例,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是面向全国的具有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为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十年来,“蛟龙号”足迹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国南海、西北太平洋,收集了大量珍贵样品和数据。

“蛟龙号”将五星红旗插进3000米海底、将科研的触角深入到海面下7000多米,创造了人类征服海洋极限的新纪录。和航天人一样,以刘峰为代表的蛟龙号团队,在另一个维度和空间,演绎着中国力量,他们是中国人海洋强国梦的卓越先锋。

迄今为止,人类探索过的海洋只占总量5%,而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70%。法国作家儒尔·凡尔纳笔下的《海底两万里》中,畅想海底有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在纪录片《深潜》中,中国首批潜航员之一傅文韬说:“海底很美,形状各异的小鱼、好大的海星、成群的龙虾,它们自由自在地畅游,让整个海底世界如梦幻一般。科考非常顺利,我们还首次获得了2条雅浦海沟狮子鱼样品,狮子鱼在深渊海底游起来动作优美,两个张开的鳍像飞翔中鸟儿的翅膀。”

载人航天经历了几代航天人,才走到今天这一步,而刘峰陪伴“蛟龙号”走过的这十年,只是我国深潜事业的第一代。

刘峰说,以“蛟龙号”为代表的中国深海勘查装备技术体系已经形成。“蛟龙号是当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它的研制与应用,极大地提振了我国自主研发深海重大装备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了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等深海重大装备的立项。”

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龙”潜入大海,万米深海载人潜水器已在试验之中。

刘峰表示,中国的载人深潜装备正在向全海深、谱系化方向发展。“蛟龙号”带动了深海装备的发展,推动了深海装备研发所需的深海功能材料、深海装备制造工艺以及深海通信与导航控制等系列关键技术发展。

叶聪说:“‘蛟龙号是目前国内有着丰富应用经验的深潜装备,不仅反映在载人下潜深度、下潜次数上,而且通过它带出了一支高水平的深潜主力军。载人潜水器的发展是中国深海科技的集中体现。 ‘蛟龙号,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奠定了中国制造的基础。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会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

2011年,刘峰当选当年的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颁奖词中写道: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项目负责人、总体组组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5000米海试现场总指挥。20世纪末,刘峰最早提出了发展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建议,并为之不懈努力,追求始终。刘峰,见证着我国深海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中国的海洋强国梦贡献着全部的热情和智慧。

“‘蛟龙号是我国载人深潜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只是一个深海装备,更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不畏艰险、赶超世界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进军深海的号角。”刘峰说。

猜你喜欢

刘峰潜水器蛟龙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蛟龙出海
海底蛟龙093A畅想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蛟龙,蛟龙!勇者无敌
蛟龙出海
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开工
刘峰:从“发明狂人”到“创业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