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泽平: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

2020-06-09任泽平熊柴孙婉莹梁颖李晓桐姜文镪李博辛悦王红兵

投资与理财 2020年6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

任泽平 熊柴 孙婉莹 梁颖 李晓桐 姜文镪 李博 辛悦 王红兵

一、当前中国基建的国际比较

1.总体:中国基建助力世界工厂地位

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际上对基础设施的定义共分为三层:狭义指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通信、水利四大经济基础设施,更宽松的定义包括了社会性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油气和矿产,最广定义延伸至房地产。

图1 : 中国人均公共资本存量居世界第37位

基础设施具有强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受益范围广、规模经济等特点,其基础地位决定相关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面,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基建存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适度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快速成长为基础设施大国,为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制造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从数量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7年我国公共资本存量达到48万亿美元(按2011年不变价格计算),位列世界第一,但人均公共资本存量为3.5万美元,在149个经济体中居第37位。

從质量看,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经济类基建质量评分为77.9(百分制),在14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8位,低于日本(93.2分,第5名)、美国(87.9分,第13名)等发达国家。

从区域看,因过去资源长期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当前中国基础设施已经发展到基本平衡,欠发达地区尽管密度较低,但人均水平不低,部分人均指标甚至较高;反观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和产业持续流入聚集而短缺。

2.经济基建:总量居前,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不高

1)能源领域

中国发电量和能源消耗全球第一,但人均水平低,清洁能源占比低。在发电量方面,根据《2019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中国发电量为7111.8太瓦时,位居世界第一。

在能源消耗方面,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数据,2018年中国消费一次能源总量3273.5百万吨油当量,人均消费2.35吨油当量.。

图2 : 中国经济类基建质量排名世界第28位

图3 : 中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远低于美国和日本

图4 : 中国城轨总量世界第一

在清洁能源消费比例方面,根据2019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可再生能源分别占比58.2%、19.6%、7.4%、8.3%、2.0%和4.4%,清洁能源合计占22.1%。

2)交通运输领域

铁路:中国铁路里程仅次于美国,但密度大幅低于美日,其中高铁里程世界占比超2/3。

公路:中国公路里程仅次于美国,密度大幅低于美日。机场:中国公共机场仅235个,相当于美国的62%。城轨:中国轨道交通里程居世界第一,人均高于美国,但低于日英法德俄。

3)通信领域

中国互联网覆盖面61%,明显低于美国的76%、日本的85%。互联网覆盖面、网速等可反映出各国通信基础设施情况。在覆盖面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和《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数据,2019年6月中国网民达8.54亿,覆盖面61.2%;在网速方面,根据Speedtest 2020年1月全球网速测评数据,中国大陆移动网络网速在14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6,固定带宽网速在176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7。

4)水利领域

中国接触不安全饮用水人口占比达18%。

3.社会基建:与美日等差距较经济基建更大

1)科技领域

中国研发总投入为美国的1/2,人均科研人员数远低于美日,基础研究薄弱。在研发投入方面,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7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1%;在研发人员方面,2017年中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研发和技术人员数为1234人。在研发投入结构方面,中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阶段的投入占比分别为5%、11%、84%,基础研究投入明显薄弱。

2)教育领域

中国高校数量质量全面低于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在教育程度方面,根据联合国统计,2018年中国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2018年中国学龄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3.9年;在高校数量方面,当前中国大学有2956所。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方面,根据中国教育部和世界银行统计,2018年中国为48.1%。

图5 : 中国每千人医生数、护士数较低

图6 : 中国进入消费主导经济新时代

图7 : 基建投资处于低位

图8 : 信息服务业一枝独秀

3)文化领域

中国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数量分别是美国的18%、35%。

4)医疗卫生领域

中国人均护士数差距明显,医疗可及性和医疗质量有待提高。

5)体育领域

中国人均体育场地用地不到2平方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共有体育场地195.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5.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6平方米,远低于美国(16平方米)、日本(19平方米)等发达国家。

6)养老领域

中国人均养老床位数为美国84%,且利用率不高。根据民政部《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中国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27.1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9.1张。

7)环保领域

中国单位GDP能耗超过美日2倍,空气质量居全球第120名。在能耗方面,根据BP数据,2018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为9.55千英热/美元;在空气质量方面,根据耶鲁大学《2018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中国环境绩效指数为50.74,在180个经济体中排名120。

二、新基建的内涵

中央近期密集点名新基建,其内涵不应局限在信息领域。

根据央视中文国际频道3月2日报道,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在央視频道划分的七大领域,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均非信息领域。

当然,在一般基础设施领域,须注重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需求看,新基建需更好服务于消费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居民消费升级有两个明显变化趋势:一是服务消费逐渐取代商品消费,成为主导;二是以休闲娱乐、医疗护理为代表的高层次享乐需求持续上升。

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加快,中国发展享受型消费快速增长,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方兴未艾。

从生产看,新基建需为中国创新发展、绿色环保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创造基础条件。

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21世纪将步入智能时代。

智能社会由三个战略核心组成:

1)芯片/半导体,即信息智能社会的心脏,负责信息的计算处理;

2)软件/操作系统,即信息智能社会的大脑,负责信息的规划决策、资源的调度;

3)通信,即信息智能社会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负责信息的传输与接收。

三、新基建空间巨大、带动效应明显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万物互联、赋能未来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据市场调研机构DellOroGroup统计,中国5G网络将在未来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4年中国5G用户规模达10.1亿人,市场规模达3.3万亿元;到2030年5G用户达13.9亿人,市场规模达6.6万亿元。

投资规模方面,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累计达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累计投资超3.5万亿元。三大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2020年的目标是建设30万个5G基站,并将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设5G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表示,将力争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47个城市的10万个基站建设,并在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全国25万个基站的建设目标。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此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2.特高压:建立能源互联网的关键一环

特高压是建设能源互联网、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一环。虽然中国发电量、能源生产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耗能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未来还有较大提高空间。并且,以5G基站、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新基建领域均是耗电大户。

特高压能更好连接电力生产与消费,并变输煤为输电,改善生态环境。此外,特高压作为世界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工程建设能够推进包括换流阀、电力电子、新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转换和升级的趋势。

2020年特高压投资规模超千亿。特高压工程投资规模大,增加就业岗位多,在稳增长与惠民生中作用力十足。日前,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明确投资规模1128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2235亿元,整体规模近5000亿元。

3.充电桩:服务新能源汽车,助力汽车强国梦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实现汽车强国梦的现实选择,是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融合载体。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年的规划和培育,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中国汽车人离汽车强国的梦想从未如此近过。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充电桩少,导致充电难,是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的重要短板。截至2020年1月底,中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私人充电桩71.2万台。假设2025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車销量将达450万辆,保有量约达2300万辆。即使按照目前车桩比3.5计算,国内仍需新建约530万台充电桩,如果考虑车桩比提升,市场空间更大。

参考国家电网充电桩的中标价格,按照公共直流桩8万元/个,交流和私人充电桩3000元/个的成本计算,2020年投资规模超百亿元。

4.城际高铁轨交:推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

中国高铁里程、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较低,未来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图9 : 中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明显滞后

图10 : 三大基建领域民间投资合计占比仅24.5%

图11 : 中国营商环境排名持续明显提升

从国内外经验看,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群都市圈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等,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201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2020年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

四、政策建议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除新领域外,新基建还应有新地区、新主体、新方式,以及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软基建。

1.新地区:在人口流入的城市群都市圈适当超前基建,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

随着人口负增长临近,未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将面临人口收缩,但城市群都市圈人口仍将持续流入。

一方面,基础设施最终是为人和产业服务的,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另一方面,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2.新主体:进一步放开基建市场准入,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

一是建议进一步放开基建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尤其是为民营企业参与基建投资拓展渠道、消除限制。

在传统基建领域,当前民间投资仍存在不小的准入门槛。

二是在信息类新基建领域,除5G基站、公共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外,政府应充分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主要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产业规划布局等,推进市场有序运行。

3.新方式:规范推动PPP引入私人资本,对信息类新基建给予专项配套政策支持,注意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

一是在资金来源方面,要规范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同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要适当扩大赤字率,赤字率可以突破3,赤字总额可以达到3万亿,为减税降费以及扩大基建的支出腾挪出空间。

二是对信息类新基建,给予专门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持。因信息类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不同于旧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撑。

三是做好统筹规划,防止“一拥而上”和重复建设,或“新瓶装旧酒”,造成大量浪费。要充分吸收过去基建的经验教训,做好统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次序,地方制定投资项目需充分考虑实际,不能盲目硬上,防止造成无效投资、产能过剩等。

中国过去有两轮大的刺激计划,一次是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另一次是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不同在于2008年是短时间一次性投入,而1998年是陆续投入,后者效果更好、代价更小。

因此,对这一轮新基建,绝不要搞一次性的过度刺激,而应做中期投资规划,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有节奏分批有序推进。

4.“软”基建: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

新时代不光需要“硬”的新基建,还需要新的“软”基建。从广义的角度讲,基础设施除物质性的“硬”基建,还包括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反映国家治理能力的“软”基建。

我们建议,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在营商环境方面,近年来中国进步明显,但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
美国农业部拨款1300万美元改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HU Wantai·TALK about Chongqing City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论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