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侧储能电站综合评价
2020-06-09王元凯周家华操瑞发杜士平
王元凯 ,周家华,潘 郁,金 迪,操瑞发,张 兴,杜士平
(1.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浙江 宁波 315336;2.浙江优能电力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100)
0 引言
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并网、分布式能源及微网[1]、系统调峰、应急备用、电能质量管理[2]等。不同的储能技术所具有的技术经济优势和局限性差异很大,故其适用于相应的何种领域,需要具体分析,只有坚持技术上可行可靠、成本经济的路线,才能具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前景。
目前,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展了关于储能评价的相关研究。文献[3]构建了电池储能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储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综合评价。文献[4]建立了电力储能蓄电池的综合评价体系,把环保性、技术性能、经济性和安全性作为评估电力储能蓄电池综合性能的4 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再各设若干二级指标。文献[5]在额定功率和额定容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调度对储能系统经济价值进行评估。文献[6]从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4 个方面入手,建立风光储能电站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序关系法确定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风光储电站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文献[7]提出了一个通用的用于生产成本仿真的大容量储能技术分配模型,并对不同系统情境下的储能技术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文献[8]利用年度8 760 h 潮流计算和优方法,得到有储能和无储能接入情况下的最优技术措施组合,通过对比不同措施组合的成本构成,评估储能支撑分布式光伏接入的价值。文献[9]针对储能应用的评价,从补偿效果、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给出了相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文献[10]建立了涵盖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储能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将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结合实例对不同储能技术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估。文献[11]提出考虑多利益主体的分层储能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改进逼近理想解法)提出了多模型综合评估算法。文献[12]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了技术经济指标下不同储能规模间的标度计算方法,建立了综合评估指标的数学模型。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对储能技术的研究多是从技术或经济效益等单层面进行评价的。本文综合考虑经济性、技术、环境影响,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电网侧储能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各指标的定义及计算进行了详细说明,给出了综合评价流程及相适应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对宁波市某变电站电网侧储能项目进行实例评估。
1 电网侧储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储能综合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可靠性指标、能效指标、经济性指标、电网影响指标以及环境影响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又分为多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见图1。
可靠性指标、能效指标主要用于储能系统本身的运行评价;经济性指标、电网影响指标及环境影响指标主要应用于储能系统的价值评价。本文主要针对储能系统的价值进行评价。
1.1 经济性指标
(1)净现值NPV
式中: CI 为现金流入量;CO 为现金流出量;(CICO)t为第t 年的净现金流量;t 为现金流量发生的年份;n 为项目生命周期;r 为折现率。
图1 储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内部收益率IRR
式中: r1为所取的较低折现率;r2为所取的较高折现率;NPV(r1)为r1的净现值;NPV(r2)为r2的净现值,其值一般为负值。
(3)动态投资回收期Pt′
1.2 电网影响指标
1.2.1 对供电安全性的影响
(1)110 kV 主变N-1 通过率(α1)
式中: n1为通过N-1 的主变压器(以下简称“主变”)数量;n 为110 kV 主变数量。
(2)110 kV 线路N-1 通过率(β1)
式中: m1为通过N-1 的110 kV 线路数量;m 为110 kV 线路数量。
(3)N-1 最大负荷损失率(γ1max)
式中: ΔPmax为配电系统发生N-1 故障后,最大负荷损失值;Pmax为配电系统正常运行条件下的最大负荷。
1.2.2 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
供电可靠性提高主要是指储能建设后,减少了变电站辖区用户的故障停电时间,储能建设前的停电持续时间可取历史平均值,储能建设后停电持续时间由历史平均停电负荷值和储能所供电量(按储能容量的50%计算)得到。
(1)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SAIDI
式中: N 为用户数量;ti为用户i 持续停电时间。
(2)系统平均停电频率SAIFI
式中: ni为用户i 总持续停电次数。
1.2.3 对供电经济性的影响
供电经济性的提高是指储能建设后,基于负荷数据控制储能充放电策略,包括平均线损率、变压器负载率方差和线路负载率方差等指标。
(1)平均线损率ΔPavg
式中: ΔPi为线路i 的功率损耗;n 为配电系统线路数量(包括变压器等值线路)。
式中: N 为某变压器一年内负载率采样点数量,一般取8 760;βti为某变压器在采样点i 的负载率;为某变压器一年内负载率均值。
1.2.4 对最大供电能力的影响
储能系统建成后,增加了变电站供电能力,从而提高了最大供电能力。最大供电能力具体计算见文献[13]。
(1)配电系统最大供电能力ATSC
式中: ASSC为配电系统变电站供电能力;ANTC为配电系统网络转移能力。
(2)最大供电能力占比ηTSC
式中: AMSC为全联络供电能力,一定供电区域内配电网所有主变两两互联,即系统达到全联络且联络容量足够大时的最大供电能力。
1.3 环境影响指标
(1)单位容量土地占用面积ΔA
式中: A 为储能系统占用土地面积;EN为储能系统额定容量。
(2)单位容量二氧化碳减排量δCO2
式中: ΔWCO2为储能系统代替火电机组进行调峰、促进新能源消纳时,其生命周期内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EN为储能系统额定容量;λCO2为二氧化碳排放系数,2017 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844 kg/kWh[14];Syear为储能系统生命周期内替代常规火电机组的调峰、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
(3)单位容量二氧化硫减排量δSO2
式中: ΔWSO2为储能系统代替火电机组进行调峰、促进新能源消纳时,储能系统生命周期内减少的二氧化硫排放量;λSO2为二氧化硫排放系数,2017 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000 26 kg/kWh[14]。
(4)单位容量氮氧化物减排量δNOX
式中: ΔWNOX为储能系统代替火电机组进行调峰、促进新能源消纳时,储能系统生命周期内减少的氮氧化物排放量;λNOX为氮氧化物排放系数,2017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氮氧化物排放量0.000 25 kg/kWh[14]。
(5)单位容量烟尘减排量δ烟尘
式中: ΔW烟尘为储能系统代替火电机组进行调峰、促进新能源消纳时,储能系统生命周期内减少的烟尘排放量;λ烟尘为烟尘排放系数,2017 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烟尘排放量0.000 06 kg/kWh[14]。
2 综合评价分类及流程
2.1 综合评价分类
储能系统的综合评价是为了评估储能的综合价值,促进储能的规划建设,可以评价单一储能规划方案的综合价值,也可以针对多个储能系统或同一储能系统的多个规划方案进行评价,还可以针对同一储能系统的多个时间断面进行评价。
储能系统的综合评价主要分为单规划方案评价、多规划方案评价及多阶段评价,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单规划方案评价。
所谓单规划方案评价,即对某一储能系统规划方案进行价值评价,分析其经济性和综合价值,评价的侧重点是分析该储能建设对重过载变电站和线路的改善作用,对配电系统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供电能力的提升作用,需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分。
2.2 综合评价流程
以下主要以储能系统的价值评价为例,说明综合评价理论的应用方法和实施步骤。
如图2 所示,储能系统综合评价实施流程包括: 现状分析、选择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判据、制定指标评分标准、设定指标权重、方案评价实施和评价结果分析等步骤。
图2 储能系统综合评价实施流程
(1)现状分析: 搜集电网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电网设备台账及运行数据、被评价的储能系统等相关资料,分析区域特点、配电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负荷发展现状和分布式电源建设现状。
(2)选择评价指标: 根据被评价的储能系统特点和评价目的,考虑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及获取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案例分析采用图3 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图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确定评价指标判据: 在对储能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各项指标的评价判据,即指标数值的合理范围。
(4)制定指标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是通过一定的标度体系,将各种原始数据转换成可以直接比较的规范化格式。结合实际情况,在案例分析中采用百分制进行评价。
(5)设定指标权重: 鉴于客观赋权法对原始数据和样本的要求,考虑到储能系统数据庞杂、相关原始数据难以获取的实际情况,考虑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发生概率的大小,采用主观赋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判断矩阵见表1—7。
表1 A 与B1—B3 的判断矩阵X
表2 B1 与C1—C3 的判断矩阵Y1
表3 B2 与C4—C7 的判断矩阵Y2
表4 B3 与C8—C12 的判断矩阵Y3
表5 C4 与D1—D3 的判断矩阵Z1
表6 C5 与D4—D5 的判断矩阵Z2
表7 C6 与D6—D8 的判断矩阵Z3
(6)方案评价实施: 首先根据指标的评价判据计算指标数值,然后对照评分标准计算其得分,最后根据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标权重大小,逐层向上计算,得到电网侧储能的总体评分:
评价总得分=经济性评价权重×经济性评价得分+电网影响评价权重×电网影响评价得分+环境影响评价权重×环境影响评价得分。
(7)评价结果分析: 主要分析储能建设前后的影响,重点是分析该储能建设对重过载变电站和线路的改善作用,对配电系统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供电能力的提升作用。
3 案例分析
3.1 储能建设现状
宁波市某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50 MVA,远景3×50 MVA;110 kV 进线2 回,远景3 回;10 kV 出线24 回,远景36 回,为全户内GIS 变电站。该变电站承担着区域内大量高新企业的供电任务,2018 年最高负荷55.2 MVA,最近工作日最小负荷约为31.4 MVA。
为减缓供电压力,宁波市供电公司初步规划储能功率为6 MW 的储能项目,计划投资约4 049万元。
3.2 评价指标判据
表8 给出了一般情况下各个指标的经验数值,实际应用中各个指标间有一定的相互关联性,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仅作为实际评价指标判据的参考。
3.3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表9 给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底层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
表8 指标评价判据
3.4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实际数据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储能系统建设前后分别进行综合评价。部分评价指标由于缺少数据导致评估项目没有数值,在评估中统一取75 分。另外,净现值、单位容量土地占用面积虽有数值,但是因为无法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考虑实际情况,取60 分。经济性指标直接赋值是由于目前电网侧储能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即没有直接收益。
表10 给出了建设储能电站前后的综合评价比较结果。
变电站安装储能前后得分分别为88.9 和85.1,主要是储能电站目前的经济性较差,降低了总得分。安装储能系统后,在供电可靠性、经济性、供电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提升;由于储能可以促进新能源消纳,在碳排放、污染气体排放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储能的系统价值构成,然后提出了包括可靠性指标、能效指标、经济性指标、电网影响指标、环境影响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本案例中采用的各指标的定义及计算进行详细说明,介绍了储能系统综合评价分类和评价流程。最后以宁波某储能项目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验证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合理性。通过分析,电网侧储能电站目前的经济性较差,节省土地资源上并无太大优势。安装储能系统后,在供电可靠性、经济性、供电能力等方面有一定提升;在碳排放、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表9 各项指标评价标准
表10 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