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观察
2020-06-09侯玉明
侯玉明
(平阴县玫瑰镇卫生院内科,山东 济南 250400)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冠心病患病人数逐渐增加,并且朝着年轻化趋势发展。冠心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可能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通过观察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情况,可以用于判断冠心病的发病和发展情况,为后续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就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辛伐他汀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入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48例,超声检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8例。纳入标准:有冠心病史和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1.3 mm以上;并无消化道系统疾病;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妊娠期,2年内有滥用酒精史;有炎症性疾病或癌症。甲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51岁~72岁,平均年龄(56±7)岁;乙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55岁~71岁,平均年龄(57±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ACEL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和受体阻滞剂治疗。甲组患者主要是采用丹参酮IIA治疗,100 mL葡萄糖+丹参酮IIA静脉滴注,每日1次;乙组在甲组基础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睡前口服40 mg,连续9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检查患者下肢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是否充盈,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1.0 mm以上,回声增强,局部管腔形成板块,即为病变。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1.0 mm以下,血流充盈状态良好,即为正常[1]。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t检验,用(±s)表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接受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6个月后,甲组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无明显变化,乙组的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和乙组接受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6个月后,乙组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s)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甲组(n=43) 1.58±0.06 1.57±0.05 1.55±0.05乙组(n=43) 1.59±0.09 1.54±0.08 1.39±0.04 t 0.6062 2.0853 16.3856 P值 0.5460 0.0401 0.0000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发病率较高,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患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需要及时前往医院治疗。早期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表现为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通过观测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助于判断冠心病发病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
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接受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6个月后,甲组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无明显变化,乙组的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和乙组接受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6个月后,乙组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中辛伐他汀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将病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并发症几率,促使患者身体尽快恢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