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6-09侯朝进

关键词:跛行外周血下肢

侯朝进

(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北 邯郸 056300)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属于具有较高发病率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由快速病变及弥散病变导致的。该病会严重影响患者膝下动脉,引起间歇性跛行、坏疽、静息痛等临床症状,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还存在截肢的危险。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介入治疗三种方式为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可重复操作、创伤小等优势能够有效控制和减少患者截肢几率[1]。本文病例抽取的是本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抽取的是本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时间在2017年10月~2019年4月内,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8)和治疗组(n=48)。对照组患者中的男、女比27:21,年龄上、下限69岁、38岁,平均为(52.8±4.5)岁;病程范围2~13年,平均为(6.5±1.2)年;治疗组患者中的男、女比30:18,年龄上、下限69岁、38岁,平均为(52.8±4.5)岁;病程范围2~13年,平均为(6.5±1.2)年。一般资料进行对比,结果为2组差异不显著,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的是对患者日常饮食进行控制,遵医嘱进行胰岛素注射,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溃疡处定时进行换药、清创处理,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合理进行抗感染治疗。严密观察下肢、皮肤、足背动脉变化。治疗组介入治疗主要操作为:通过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下肢血管基本情况后,进行Seldinger股动脉穿刺,在下肢动脉置入5F单弯导管,通过动脉造影对病变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相关操作借助血管支架及球囊扩张术完成。术后2组均接受抗凝治疗,时间为10 d。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标准为:坏疽痊愈且肢体皮肤麻木、跛行、低温等临床症状恢复至正常状态;有效标准为:坏疽面积相比于治疗前缩小≥80%,皮肤低温、麻木、跛行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标准为:病变部位未出现任何改变或病情加重明显。显效率与有效率相加的方式计算的是治疗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中相关数据接收分析时均给予的是SPSS 22.0统计学软件,治疗总有效率的表示上用百分率(%),组间比较上用x2检验,若P<0.05时,则可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治疗组间的比较,治疗组数据高于对照组数据,且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评析对比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n(%)]

3 讨 论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以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为主要症状,其在下肢远端静脉、腘动脉的发生率较高,患者主要表现出单侧或(和)双侧肢体疼痛、低温、发麻、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还会有非运动静息痛、坏疽等症状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常规抗凝、扩血管、溶栓等药物治疗方法会因为病情发展而受到限定,具有较高的复发性。而开放性手术治疗的方式虽然可对受阻血管的血运进行有效改善,但并不适合反复进行操作,整体疗效欠佳。介入治疗作为临床方面提出的新型治疗手段,其主要优点为可重复进行操作、出血量小、创伤小等。实施介入治疗过程中,借助造影剂可对阻塞部位、球囊支撑血管进行准确判断,并将伞状血管支架植入,促使狭窄血管发生扩张,进而有效恢复血运。术后予以抗凝药物或溶栓治疗,可对肢体末端血运进行有效改善,加快溃疡面修复速度[3]。

此次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由此说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以介入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有利于改善和控制病情,切实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使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跛行外周血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间歇性跛行是怎么回事?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Liu limps off to a trail of tears刘翔腿伤退出比赛 众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