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的放矢 百步穿杨

2020-06-08王学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偏题题意题目

王学华

技法点拨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考生都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分辨清楚优劣、是非。考生若能很好地把握作文材料的内容要求和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且作文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集中、鲜明,就达到了“符合题意”的要求。

1.明确题意要求

考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首先要注意“题意要求”,明確标题或话题的内涵、材料的含意以及其他写作要求等。尤其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还要明确题目创设的情境和写作任务。

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弄清事实,抓住材料核心;然后确定题目创设的情景,明确题目要将自己带入怎样的交际环境、特定氛围、时空地点或某种处境中写作;最后,确定写作任务,明确写作对象、写作目的、作文主题、作文文体等。如2019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主题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写作对象是“面对本校同学”,写作文体是演讲稿。

2.准确提炼材料中心

考生在审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列举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或材料中心)的内容。具体操作时,可分为三步:(1)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2)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3)组织观点句,并将其压缩成主谓宾完整的句子;(4)整体把握,提炼中心。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材料撷取我国百年来国家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展现中国青年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心主旨就是“不忘历史,紧跟时代,面向未来”。

3.抓住关键词句

有的作文题目为突出中心,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材料的主旨蕴含其中。考生可以将关键词句作为把握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作文题,题目中漫画上的第一句话“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第一个关键词语是“毕业前”,第二个关键词是“最后一节课”,结合漫画里的老师和学生,命题材料暗示作文立意只能围绕“教育”“师生”进行,如果脱离这两个范畴,作文就会偏题;漫画中的第二句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两个“再”字是感情的汇聚点,是思考的重点,是立意的依据和支撑。第一个“再”字,既有老师对学生过去读书学习生活的回忆,也是叮嘱学生,毕业在即,应当珍惜时间,巩固已有知识;第二个“再”字,寄托了老师的不舍之情。考生如果抓住这两个“再”字透露出来的复杂情感,就能准确立意了。

4.自始至终凸显题意

考生在写作时,如果自拟标题,就要想方设法暗合或明点话题;然后在作文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结尾画龙点睛,照应开头,构成首尾圆合之势;同时在行文中紧扣标题,这样就不会出现偏题。此外,为避免行文中偏题,考生也可在作文中间反复强调主旨句。自始至终凸现题意,作文就不会偏离题旨,确保符合题意要求。

写作误区

1.内涵把握不准。每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考生如果把握不准就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

2.题目理解太死。有些文题如果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会出现审题上的偏差,甚至南辕北辙。

3.材料领悟不透。由于考生对所提供材料的研读不到位,领悟不透彻,造成作文偏题甚至跑题。

4.主题脱轨或杂糅。作文没有紧扣题目、中心,忽略了话题和主题的要求,将作文信马由缰地写下去,或者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致使作文中心不集中,主题不鲜明。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著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其核心是“文化自信”。题目材料以“总分”式结构呈现,包含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概述“文化之旅·美丽中国”这一主题;第二部分包含了三个维度,也就是三位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看法。欧文代表欧洲,珍妮代表美洲,西塞代表非洲,三个人代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其中欧文表达的是对“不同文化汇聚交融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的赞赏,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汇聚交融”切入;珍妮表达的是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考生可以紧扣“超越时空和引领潮流”来论述中国文化的魅力;西塞表达的是“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就是最好的体验”的切身感受,考生可以从“多样化”的视角探讨中国文化魅力。同时,考生要透析任务驱动中的隐含要求,即发言主体身份是“中国学生”,标识了立场;“小组代表”表明发言中不能只有自己的看法,还要将小组成员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有机结合,恰当地呈现在自己的发言稿中。

例文示范

文化融合,贵在体验

一考生

各位亲爱的朋友:

大家好!

“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落下帷幕,今天,我有幸代表我的祖国——中国,与在座的诸位进行交流分享。刚才,我听了大家关于中国文化的各种思考,见仁见智,启人心扉。而我想要说的是,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全世界都能与当地文化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因此,如果大家想要有更深的感受,请来中国亲身体验。

中国文化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国文化友好、包容,可以与各国文化融合出更美的画卷。从小,我就爱喝可乐。近些年,我发现可乐的包装发生了变化,红色的罐子上描绘着“锦绣成都”“欢畅青岛”“醇厚西安”等主题,包装上的人物或吃着火锅,或身着旗袍,标准的“洋饮料”也“吹”起了中国风。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发现并认同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国文化如水般的包容性和融合能力。

文化是可以互存互鉴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曾在很多方面向中国学习、借鉴;明治维新之后,中国也会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中国的佛教又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等地区。中国文化能够与各国文化和谐共存,共荣互惠,在于它广泛的融合交流。就在我发言之前,欧文说他来中国游学最喜欢的地方是敦煌,那里是多种文化交流的见证。何止是敦煌,故宫的钟表、上海外滩的建筑、哈尔滨铁路博物馆的老式火车,还有世界各地数不清的唐人街……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中国也敞开怀抱,期待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到来。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可以与世隔绝,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让我们携起手来,融入时代的洪流。

感谢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欢迎大家对中国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探索。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佳

xx年xx月xx日

点评

这篇作文紧扣材料,以发言稿的形式呈现,符合特定情境和文体要求。开篇以命题情境导入,提出文化交流与融合这一主题;主体部分分别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事实的多重视角,阐明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同时,考生强调体验和感知文化的重要性,论据典型,论证详实;结尾总结全文并揭示主旨。作文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偏题题意题目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关于题目的要求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