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信息技术 拓展阅读空间
2020-06-08朱丽娟
朱丽娟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的热门课题。本文从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原则入手,结合教学实际论证了整合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并提出几点非常基本的整合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论述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思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还有待大幅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结合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并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两者整合起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目标性
整合必须有一个明确、具体、恰当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整合只是“混和”。比如,《做风车的故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训练语文基本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对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子、段落、问题的体会。而不是让学生用电脑设计风车,或者是利用互联网查阅有关风车的资料,也没有必要对查阅的风车资料进行交流与讨论。
(二)有机性
要求将信息技术“无缝链接”到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而不只是停留在现有技术的简单“组合”、“捆绑”、“拼凑”。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件、教例、课例用电脑播放给学生看后进行讨论,这种“整合”的层次有待提高。
(三)实效性
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手段,每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最基本的训练和基本技能还是得扎扎实实地训练。因为计算机毕竟代替不了人,也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能够轻易提高人的生理素质和心智水平,要让自己的思维敏捷、手脚灵活还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锻炼。
(四)适应性
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对文本进行必要的阅读;教师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根本所在,要将课外的广阔空间和课内的“讨论——共享——提高”有效结合起来。
二、閱读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大展所长的地方主要有哪些?
信息技术如何有机整合到阅读教学中?要系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们联合进行,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课程实施者的自下向上逐步整合两个过程的不懈努力,最终达到有效统一。下面我所要论述的属于一些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低年级或者是信息技术知识不多的学生时,可以用幻灯片将课文与美读结合起来,并且配合优美的轻音乐,背景还可以配上正在朗读内容的图片、图像、事物的构造、相应的动作。让学生欣赏或者是跟读,可以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中沉浸到作者的写作意境中去,还能让学生有信心、有勇气地体会并实践“把阅读当作快乐的事儿”。
(二)创设情景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轻松地在学生头脑中绘制绚丽多彩的图像、清晰深刻的运动、还伴奏有使人身临其境的音乐,这种超文本前后联系、有效贯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而且出口成章。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帮助学生个性化解读课文。比如,教学《武松打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之后,播放经过处理的电影片段给学生看,之后再次让学生阅读课文;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或者是动画片,加入一些超级链接、提示按钮,并将课文的文字对应到图片或者是图像之中,还可以将课外拓展的内容也链接起来。让学生自由点击观看或者是统一观看,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与探索
如果外部条件较好,课件设计需要的素材也交给学生自学课文后查找、筛选素材,并记录自己疑惑的问题。可以进行必要的分组合作、小组讨论,并找出较有价值的一些素材或者问题。如此,也就有可能“让学生有自己的话,提出自己的问题,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在教师组织的有限时间和空间的课堂内“畅所欲言”,或者是形成比较独特适合学生个性的想法和看法。教学的 “三维目标”也就轻松达到,还有望“探究型、讨论型、研究型、探索实验型等多种教学方式”得到落实、巩固和发展。
三、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中,值得重视的三点
(一)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读之后写读书笔记和提出问题
新的阅读教学提倡的“自主策略”、“探究策略”、“合作策略”、“交流分享策略”“实践策略”,实际上“自主策略”是最基本的——只有“自主策略”达到了,其余的策略才有达到的可能。
(二)以问题为纽带和驱动力
阅读教学中,要“以问题作为各抒己见、交流共享的纽带”。信息技术的引入,能使教师和学生从更广阔、更现实、更深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探究式学习有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学生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已有的敏锐体察、真切感受,深入思考和解读。”毕竟文学家、作家比普通人对人生、对生活有更敏锐的感受、更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马马虎虎阅读,很难体验到作者那种独特的眼光所在,更难体会出作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义和意境。
参考文献:
[1]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4]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
[5]靳玉乐.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