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庚申的“生态翻译”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异同点探讨

2020-06-08胡琳

校园英语·月末 2020年4期
关键词:尤金功能对等

【摘要】胡庚申是首位提出完整翻译论的中国翻译家,“生态翻译”理论实现了中国翻译理论的输出。尤金·奈达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外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将分别介绍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着重对比分析两种理论的异同,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者的理论内涵,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翻译实践中。

【关键词】生态翻译;功能对等;胡庚申;尤金·奈达

【作者简介】胡琳,武汉工程大学MTI中心。

尤金·奈达是西方翻译理论界核心人物,他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东西方翻译都影响深远。胡庚申是生态翻译学的创建者和理论完善者,该理论是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对这两位大师的翻译理论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和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促进我们在翻译实践中的优化和提升。

一、“生态翻译”与“功能对等”理论的相似处

1. 主张翻译的适应选择论。生态翻译学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适应选择论”,主张为了让译文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可以灵活地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在具体的句式、语态等微观层面适时而改变。

显然,這和奈达所说的“为使译文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而对原文做出灵活处理”之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奈达认为,翻译过程就是需要译者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得译文顺应目标语文化、语言和读者群的过程。

2. 强调文化层面上的语境。翻译生态学的“三维转换”,除了在语言层面上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还要从文化层面上考虑翻译的语境效果,能否在接受语文化语境中得以接受。

奈达强调从源语言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现象,不能脱离语言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

3. 二者的理论均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生态翻译学力求达到在翻译生态环境下,翻译与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之间的协调性与关联,其实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最高标准,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实属不易。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目标语读者和源语言读者在感受和反应上大体一致。即使相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文化修养、社会背景和经历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感受也必然有差异。所以,以谁的看法作为标准来衡量读者反映又是一个难题。

二、“生态翻译”与“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点

1. 理论包容性不同。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具有跨学科性与整体论性。从方法论特征来看,生态翻译学相对于语言学视角、目的论视角、文化学视角等翻译研究途径来说,具有较大的方法论包容性和理论优势。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体系比较适合同属一个语系的西方语言,它们相对容易实现“功能对等”。

2. 翻译实践中的关注点不同。“生态翻译”和“功能对等”都摆脱了以词句为单位的翻译方法,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的内部翻译生态、外部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作用整合成一个整体的生态体系,关注文本、译者和外部环境整体和谐,概括了一条较合理的生态化路径与整体论方法。

“功能对等”则以信息为单位,强调信息内容传达之间的等效和等值。奈达主张对源语言进行由表及里的研究,将其深层结构转换成目标语的深层结构,而后以目标语的表层结构呈现给目标语读者。

3. 翻译中译者和读者的地位不同。胡庚申提出了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观,他把译者的翻译过程描述为:翻译=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这也充分说明译者在胡庚申“生态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奈达认为读者的反应才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他注重目标语读者在接收译文所传达信息时的反应,是以源语文本为基础的“读者反映论”。

三、结语

总之,不管是胡庚申还是奈达的翻译观,都需要译者们取其精华,以推动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 2010(4).

[2]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J].上海翻译,2011(4).

[3]王琳.傅雷“神似说”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异同点分析[J].英语广角,2019(9).

[4]陈金莲.2001年以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5]杨司桂.奈达翻译理论与生态翻译学之“面对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8).

猜你喜欢

尤金功能对等
科学家死后骨灰造访月球
烛光晚餐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每天多努力一点点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每天努力一点点
《星际迷航》男星自撞身亡
在北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