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与国际舆情应对
2020-06-08张富丽
张富丽
【内容摘要】 作为危机传播的重要内容,跨国性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引起国际传播学界的高度重视。2019年年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扩散,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媒体对疫情的报道及时有效,国际传播效果显著。同时,本次疫情引发的国际舆情也十分复杂,需要加强研究,科学应对。本文通过跟踪疫情报道与舆情变化,总结疫情报道国际传播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提炼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希望对中国媒体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有所借鉴。
【关 键 词】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国际传播;舆情应对
2019年年底、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国内外媒体传播的高频词,其蔓延和救治情况引起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截至2020年3月10日,中国共有确诊病例1614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1475例,累计死亡病例315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778例,疑似病例285例。①同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以外共109个国家/领地/地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32778例,累积死亡病例872例。②对于此次疫情报道需要适时回顾总结,并对国际舆情进行理性分析,加强实践应对。
一、新冠肺炎疫情提出国际传播新课题
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中外各国民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加强和改进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科学应对国际舆情,既是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有其现实紧迫性。
第一,从新冠肺炎疫情海外影响看,迫切要求加强疫情报道、澄清谬误。疫情发生之后,特别是2020年1月30日(当地时间)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分别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一些国家和地区援助中国抵抗疫情,如捐赠物资、提供技术支持等。同时,为防止病毒蔓延,截至2020年2月16日,全球已有133个国家(地区)采取了入境管制措施,不少国家直接关闭了与中国的航空往来。很多国家的媒体大幅报道中国疫情,有的配发评论,BBC、CNN等西方媒体还妄加揣测甚至蓄意抹黑。中国媒体必须加强疫情报道,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第二,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内容特征看,迫切需要媒体提高国际传播水平。此次疫情报道有三大特征:一是政治敏感性特征。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潜伏期长,极易引起人们对于感染不确定性的心理恐慌,人们会追问病毒的來源和传染途径。由于中国疫情发生较早,国际舆情压力难以避免。中国媒体要加大共情传播内容,积极化解负面舆情,切实加强国际舆情应对。二是危机性特征。疫情已经在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暴发,几十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甚至战时状态,呈现出明显的危机性特征,如医疗资源不足、社会管理失控、防控物资短缺、社会心理恐慌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媒体化解舆情危机。三是国际关系特征。疫情将影响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或将改变世界秩序和世界格局,中国媒体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第三,从国际舆情政治化倾向来看,中国媒体亟须提高舆论斗争水平。中国发生疫情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媒体能坚持公正客观的立场,转述转播中国媒体的报道。但是,仍有一些西方媒体趁机攻击中国,如美国《华尔街日报》2月5日发表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的文章;德国《明镜周刊》的封面图称病毒“Made in China”;丹麦《日德兰邮报》把五星红旗上的五颗星画成病毒。随着疫情在海外的蔓延,所谓的“中国病毒论”也甚嚣尘上,中国媒体必须在国际上主动发声,增强原则性,提高专业性,加强针对性,对恶意攻击进行针锋相对的舆论斗争。
第四,新时代中国面对各种危机险情,必须构建中国的国际危机传播理论。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现在恰是爬山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如“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风险,还会有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此种情形将贯穿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全过程。中国媒体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增强预警意识,做好谋划应对。
在国际舆情应对和国家形象塑造中,做好危机传播至关重要。美西方对国际危机传播的研究有30年历史,代表性的理论有乌里尔·罗森塔尔(Uriel Rosenthal)的危机理论、斯蒂文·芬克(Steven Fink)的阶段分析理论、威廉·班尼特(William 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迈克尔·里杰斯特(Michael Regester)的3T理论、托马斯·伯克兰(Thomas Birkland)的焦点事件理论,等等。新时代中国面对各种危机险情,我们需要加强危机国际传播的研究和应对,在借鉴既有理论的同时,立足中国视角,研究国际传播中可能遇到的重大危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中国的危机传播理论主张和实践措施。
二、中国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与国际舆情发展过程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发展,中国媒体的疫情报道和国际传播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具有相应特点。
第一阶段:2019年12月~2020年1月30日,国际媒体关注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出现“不明肺炎”,国内外媒体开始关注。2020年1月3日,中国向世卫组织通报了疫情。1月7日,中方公布了病毒的基因序列,为全球范围科研力量的联合攻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月23日,世卫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本轮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暂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天,武汉“封城”。在此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引起了有输入型病例发生国家和地区的警惕。
第二阶段:2020年1月30日~2月13日,全球媒体关注疫情加重的情况。日内瓦时间1月30日晚,世卫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①国内外媒体纷纷进行防范提示。此后,各国媒体对此次疫情高度关注,国际传播形势日趋复杂。
第三阶段:2020年2月13日~2月25日,国际舆情趋于平和。2月13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湖北省和武汉市主要领导调整。同期,全国支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态势全面形成,对新冠肺炎病例“应收尽收”,治愈率大幅提升,疫情开始好转。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各地在严格防范控制疫情的同时陆续复工复产,逐渐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国际舆情暂时基本稳定。
第四阶段:2020年2月25日~3月中旬,随着国外日新增病例超过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关注点出现转变,舆情开始变得多元,多国媒体把原本聚焦于中国的视线转移到欧美病例高发国。病毒快速在全球蔓延,而一些国家并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对此,世卫组织3月5日发出警告,并表示中国所采取的严厉防控措施被证实是最有效的方法。中国在控制好本国疫情的同时,为境外积极提供防疫物资、分享诊疗方案、派出医疗人员进行支援。从目前世界各大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可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随着疫情的变化,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不断改进,传播内容更加强调科学防控、依法治理,对国际舆情的反应也由敏感转为平和共情。
此次中国媒体的疫情报道及国际传播除了符合一般性规律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传播的主题看,以人的生存为主线进行报道,引起更多共鸣。此次疫情直接关乎人的生命,生命是最大的人權,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全球不分地域、肤色、种族都构成了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传播的高传染性、传染源的不确定性,以及高龄感染者在疫情初期表现出的较高死亡率,使得人最基本的生命安全、生存状况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中的高频词。而全球多国和地区出现的新冠肺炎病例,也让这个话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担忧和关心,以至于在西方媒介中,称此次疫情为人道主义灾难。中国媒体以人的生存为主题的报道引起全球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共鸣,报道中的人物故事、人本特性显得尤为深刻,比政治观点、经济形势、文化生活的报道更引人注目。
第二,从传播的内容看,报道强大的动员能力、严格的防控措施,凸显中国的制度优势。此次疫情发生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分别于1月25日、2月3日、2月12日、2月19日召开四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中央指导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解放军医疗支援队除夕夜奔赴武汉;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医护工作人员集结,紧急驰援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迅速建成;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湖北16个市州及县级市。如此强大的动员能力、如此有效的治理模式,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作为传播的信源,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被国际媒体广泛引用。由于此次疫情的高度传染性特征,国外一些媒体未实现疫情发生地的实地采访,转而引用中国媒体的采访报道。中国媒体记者进入湖北武汉,积极开展采访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此次疫情报道中采访制作的大量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节目被世界上多家主流媒体广泛转发,凸显了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从总体上看,国外媒体的合作报道是平和的,但是美西方一些媒体仍对中国歪曲报道,误导受众。
第四,中国媒体的传播、国际舆论、世卫组织的疫情定级,构成了三角互动关系,世卫组织的判断影响了国际舆论走向。2020年1月23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1月27日,世卫组织做出了修订,将全球面对的疫情风险级别从“中”调整为“高”;1月30日,将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2月12日,针对西方个别媒体记者设置“中国政府是否要求世卫组织给予赞扬”的提问陷阱,世卫组织官员予以反驳并公正客观地为中国澄清;3月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针对“污名化”的情况,强调污名化是当前最可怕的敌人,比病毒本身更可怕,呼吁各国人民团结一致,共抗疫情。世卫组织的每一次表态和判断都成为国内外舆论的风向标,直接影响了国际舆论的走向。
三、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国际舆情应对原则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采取了空前严格的防控措施,积极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很多都超出了世卫组织的建议和《国际卫生条例》的要求。国际舆论总体上对中国持正面评价,但疫情一定程度上将短暂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外贸形势和营商投资环境也将面临严峻挑战。标准普尔全球评级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消费类服务支出下降10%,中国经济GDP增长将下降约1.2个百分点。”①巴克莱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预测,这场疫情或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下降0.2至0.4个百分点。②
在疫情期间,国外发生多起歧视华人事件。意大利第一大报《晚邮报》1月30日用整个版面刊登了题为《中国街,小心病毒:远离中国人,口罩已用尽》的新闻;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1月29日的头版报道将新型冠状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法国媒体《皮卡尔信使报》1月26日在头版以一张亚洲女性戴口罩的图片作为配图,发表了一篇标题为《黄色警报》的头条文章,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攻击中国,制造和散播恐华情绪。
上述负面舆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形象不能仅靠“他塑”,更多要靠“自塑”。中国媒体要把握主动权和主导权,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在疫情报道和应对国际舆情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及时性,即信息发布的速度要快,让公开透明的态度贯穿整个疫情防控工作的全过程。首先,中国政府与世卫组织全程高度合作,及时提交准确数据。2020年1月3日起,中方定期与世卫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时、主动通报疫情信息。①2020年1月7日,中国疾控部门分离出导致此次疫情的元凶——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毒株),并随即与世卫组织分享了病毒的基因序列,供各国用于开发特定诊断试剂盒。此举获得世卫组织和各国的一致赞扬。在疫情暴发阶段,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发布消息,1月27日起每天组织召开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积极回应各界关切。及时性还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媒体纷纷开设专栏、专刊,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及时、客观、准确、全面地报道此次疫情的情况及最新消息,数千万的网友通过“央视频”APP直播关注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医院的建设进度。这样的及时性,给国内外媒体提供了强大的媒体信息源,有助于受众对疫情的全面了解,有助于澄清谣言,明辨是非,既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又避免了因信息不公开导致的恶意揣测、刻意抹黑。
第二,专业性,即科学应对疫情,以报道的专业性、科学性提升说服力和影响力。通过科学预警、科学防控、科学救治的报道,普及临床表现、传播途径、个人防护、预防措施等疫情防控常识;运用专业的知识、科学方法加强病情研究工作,加快疫情分析研判,准确把握疫情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部署,做到情况明、数字实、判断准。专业性也体现在要加大防控一线专家学者的专业性解读,利用好媒介平台,例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传媒工具,及时传播正能量,全方位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形成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专家和医护人员、科学防护、专业施救的氛围。专业性还体现在报道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期间的各种规章制度,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管控。
第三,共情性,即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沟通、包容、理解加强换位思考,共同面对病毒。对世界各国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实行的举措,要予以善意的理解乃至配合,比如一些国家决定从武汉撤侨,中国政府第一时间表示愿意提供协助;一些国家决定停止本国航空公司往返中国的航班,中国政府也予以尊重和理解。共情性更体现在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遏制疫情向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扩散,同时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如提供医疗支持、捐赠抗疫物资等。中国媒体在涉华舆情的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有斗争精神,但在其他需要协同合作的方面要积极主动配合外交及外援举措,展现宽厚、感恩、道义、包容、负责的中国形象。
第四,系统性,即不论是政府传播、媒体传播、企业传播、出入境人员往来管理还是其他的社会组织交往,都要做系统规划,协同应对。疫情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全民参与的一场“战争”,要全面报道政府卫生健康部门、民众、企业等如何联防联控。从对外交往的角度来看,应充分发挥驻外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进行国内国外系统性综合构建。在此次疫情的国际舆情应对中,中国主动积极联络国际非政府组织,发挥公共外交和卫生外交的作用。媒体本身也要加强统筹,精心策划系列不同选题,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特别是移动端的微视频平台,充分发挥多语种的优势,实施“一国一策”精准传播,向国外讲述中国抗疫故事。
第五,自塑性,即在疫情报道中抢占先机,增强形象塑造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在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迅速报道,体现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遏制疫情充满信心,后被世界各国媒体广泛转载。增强自塑性,就要精心设置议题,主动有所作为,有针对性地对国外媒体推送“喂料”,与外媒形成良性互动。增强自塑性,必须提高信息供给的有效性,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如何防控、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更多有益借鉴。增强自塑性还要求我们保持斗争性,敢于发声,用事实性信息揭露某些媒体的不实指责,加强评论反驳某些媒体的歪曲报道。这要求中国媒体多一些“第一时间”发布,多一些现场报道,多一些精品力作,提高报道的首发率、转引率、覆盖率。
四、后续舆情应对的重点议题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中国热点。对比以往的涉华热点,此次国际传播总体态势向好,但是在疫情中和疫情后,还会有很多议题引起国外的高度关注,需要中国媒体加强应对。
第一,关于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成为各国关注的对象。针对这次疫情,很多人会提出中国发展的道路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中国的发展势头是否还可以持续,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是否值得仿效,这些都会成为国际媒体探讨的话题。我们要化危为机,利用这次疫情防控的国际传播,讲清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模式、成功原因,用丰富生动的事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的发展模式为什么可持续。在国际传播中,要大力宣传我们党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具体生动事例,讲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方面的故事,大力报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关于信息公开。社会秩序保障离不开信息的自由流动与有序管理,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权威真实的信息,加强报道和监督力度,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如今的互联网社会要求加强信息公开力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确令人措手不及,疫情发生初期对于此类病毒的特点,尤其是人传人的危害性,科学认识还不够充分,预警性工作力度还不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①在疫情防控的后期,相关部门汲取教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扩大公开渠道。媒体全力以赴做好疫情报道,第一时间向国内外发布权威信息,诸多公众平台也相继推出疫情实时报告,把信息及时告之公众。事实证明,应对突发事件,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加强报道和监督力度,坚持实事求是,是最好的舆论应对“稳定剂”。
第三,关于治理能力、依法行政。这些年来,中国社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法治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要对公共卫生环境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要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提升储备效能,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②为此,中国媒体要创新政治传播话语体系,使用国外受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治理的基本经验、基本成就,展示中国依法治理、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第四,关于国民素质和形象。总体上讲,绝大多数中国人表现出良好的国民素质,积极配合中央和地方确定的防控措施。共产党员“我先上”的无畏担当,医务人员“我愿意”的请战誓言,人民群众“我支持”的自觉配合,在全国上下形成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某些国民缺乏法治意识与科学精神、传谣信谣等问题。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加强出境旅游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宣传和管理,在国际上展示中国国民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五,关于中国国际责任。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美西方一些学者怀疑中国能否履行国际责任,能否为国际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提出了所谓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以超出世卫组织《国际卫生条例》的措施,加大管控,遏制疫情向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在国际上其他国家疫情肆虐之时,中国主动伸出援手,提供诊疗方案、捐赠防疫物资、派出医疗队,向世界展示了大国担当和团结合作精神,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尊重和支持。同时,中国在應对此次疫情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在研究新冠病毒方面取得的知识和技术,也为国际社会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借鉴,这将有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东方大国形象,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国际传播,仅仅是新时代危机国际传播的一个方面,将来我们还会遇到涉及国家主权、大国纷争以及其他国际热点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①中国的发展进步从来都不是在风平浪静中取得的。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2003年抗击“非典”,再到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一次又一次考验练就了中国人民不惧任何风险的定力和战胜任何考验的能力。我们要在国际传播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研究危机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主动积极地科学应对,在新时代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