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价值”视域下“普世价值”思潮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冲击和应对策略
2020-06-08王碧轩王红
王碧轩 王红
摘 要:“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当代资本主义文明对全球化发展的两种反馈,前者试图构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实现世界文明大繁荣;而后者建立在文化霸权基础上妄图实现自己的政治霸权。可以说西方“普世价值”的渗透悄无声息,通过文化、舆论等方式侵蚀我国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养成,企图从内部瓦解我们。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破解当前的困局,如何在让学生对“共同价值”产生认同,这还需要对西方“普世价值”的缘起以及逻辑解构来深入分析并最终给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共同价值;普世价值;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思潮即在特定时期中,在某个阶层中能够集中反应当时社会状况并且对整个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一定的社会存在为社会思潮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则成为社会思潮产生的理论根基,并与某种社会心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1]。如今,“普世价值”思潮借着文化交流、学术会议等幌子涌入中国,美其名曰的价值观——“民主、自由、平等”逐渐瓦解着我国青年的价值观养成。
一、西方“普世价值”溯源及其内涵
西方“普世价值”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基督教运动,在基督教语境中的“普世主义”,其英文写作 ecumenism,该词来自希腊语oikoumene,起初是用于教会的一种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基督教日渐式微,1990年前后,英美新教教会在广泛号召之后发起全球性“普世伦理”运动。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到了低谷,此时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戏剧性的达到了高潮。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与“普世伦理”运动相互附和,“普世价值”这一极具政治倾向和价值诉求的政治哲学术语横空出世。《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于2010年发布,美国政府首次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普世价值”这个词,其中提到了美国四项持久利益:“在国内和全世界尊重普世价值”、“维护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保持美国 经济的强大”以及“维持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更甚至将“普世价值”提高到国家长期安全与繁荣稳定的高度[2]。
就“普世价值”的内涵而言,价值描述的是主客体之间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与主体的主观需求是否向符合,这种关系体现着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而“普世价值”,应该理解为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条件下对每个主体都具有均普遍适用的意义,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横贯任何阶层、阶级的价值体系,“自由、民主、人权”则是这种价值体系所鼓吹的价值观。
二、“普世价值”思潮的内在逻辑解构
“普世价值”思潮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只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取向,而实则是披着欺骗性的外衣的政治手段。从哲学角度分析这种思潮,其基于人道主义和抽象人性论,这本就是具有蒙蔽性的抽象理论。在抽象的基础上来探讨人性,而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条件抛之脑后,这就是“普世价值”思潮一直以来所热衷的。表面上看,“普世价值”以人为本,始终将人放在第一位,但是当面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时,却只字未提,对资产阶级实行的压迫闭口不谈,所以如果说“普世价值”思潮其实只是为了给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找了一个漂亮的外衣。再看看抽象人性论,这种理论人性是任何人种、任何时代下的人都共有的属性,在人人平等的观念指引下,思想和社会关系的改变是没有改变人性的可能的,反之应该要以人性作为必要条件来构建合适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结构。不得不说抽象人性论在理论上打破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本来关系,甚至更是将人性加以扭曲。在推崇者眼中,自己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符合实际的符合理论的正确总结,是所有社会理论的前提。综上分析足以见得这种思潮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他们认为价值观不是具体的、历史的,并且割裂了人与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的联系。
代表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普世价值”正好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普世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连,集中反映着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意识形态领域的利益诉求[3]。“普世价值”思潮通过媒体、文化交流、学术会议等方式流入中国,试图将“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其他国家。实际上这种思潮是在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文化霸权和资本垄断打下价值认同的基础。
西方之所以推崇“普世价值”,究其原因是对于国际话语权的强烈诉求以及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价值观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来使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发生偏移,正是这样,西方国家以为的强加“普世价值”给他国,迫使他国认同并接受这种思潮。另外,人人平等是“普世价值”所注重的,他们强调自由强调平等,然而现实情况确实资产阶级的利益实现往往有赖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也恰恰证明了这种思潮在这些国家内部也并没有得到过多的认同。
三、“普世价值”思潮对当代青年的冲击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据此,“普世价值”需要让群众认识,这是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关键问题,在认识的基础上提高政治鉴别力。
当今,越来越多的外部敌对势力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制造舆论来鼓吹所谓的“人道主义”。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医患纠纷层出不穷、教育体系亟待调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一系列问题都为外部势力制造舆论提供了温床,他们把人性看成是脱离时代关系的特定产物。与此同时,极端不切实际“人道主义”被大肆宣传,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社会矛盾、社会治理等方面频频指责,夸大人类共同利益,倡导所谓的“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将其鼓吹的“普世价值”作为衡量他国的标准,将与其不同的价值观视为违背人道主义,但是类似于这种指责本身难道不是一种非人道的行为吗?
西方国家大力倡导“普世价值”思潮其实奉行的是双重标准,用“普世价值”衡量非西方国家,对待本国却奉行另一套价值观。青年时期正处于價值观树立的关键期,“普世价值”思潮则主要通过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养成,青年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充满了希望,但是无情的现实和负面内容又让他们十分气愤,而“普世价值”思潮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大肆宣扬“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来迎合青年学生的政治诉求和心理需要。另外,“普世价值”在宣扬自身的价值观念时通常会将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当做敌对面加以抨击,但凡是与其理念不相符的,都会进行类似“道德绑架式”的修订。
不得不说“普世价值”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侵蚀,让学生们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误解,甚至出现抵触心理[4]。一方面,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青年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度越来越淡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嗤之以鼻,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学生在面对国内外复杂思潮和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花哨外表下的“普世价值”思潮具有蒙蔽性和虚伪性,其所一贯宣称的普遍适用全人类的特点更是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着很大的冲击。“普世价值”其实是在试图通过外在形式的表現来掩盖实质规定性,再加上其鼓吹的普遍适用于全人类,就使得一部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来越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已经过时了。
另外,从文化角度上来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韵深远,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体系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提供着思想上的养分,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使得青年学生对本就深奥的中国智慧缺乏了应有的耐心,取而代之的日渐浮躁的心态,造成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不充分、认同感不强。其次,“普世价值”思潮在一定程度对于价值观塑造期的青年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青年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使得学生完全看不到这种思潮背后所隐藏的当代资本主义野心和其文化霸权主义的本质。这样一来,青年学生在没有厘清这种思潮背后潜藏的实质的情况下就被其蛊惑,于是开始怀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后,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维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更是逐渐朝个性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个人、注重现实生活、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在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会思潮的多元复杂导致青年学生价值观错位,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日渐被淡出主流意识形态,甚至被当代青年学生所遗忘。
四、正确认清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破解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5]。” “普世价值”思潮的出现并非偶然,其根植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帝国主义扩张的需要。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发展的生力军,在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和传播中国话语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需要从理论基石、实践方式、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四个维度来破解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
首先,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论,努力构建以此为理论基石的中国话语权,同时,这也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思想基础。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对社会思潮的思想渊源、历史逻辑、本质分析等加以解释和正向引导并予以论证,同时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法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加以分析论证,更能说服学生。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必然导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谋求文化的全球化扩张,面对多元复杂的外来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守政治底线。“普世价值”思潮的提出是站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阶级利益的基础上,而我国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为了全体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而不是为了某个特殊的阶级群体谋利益。
其次,我国倡导“共同价值”,这种价值观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现实目标,主张通过协商对话、协作共建的实践方式来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共同问题[6]。共同价值不仅是一种文化价值理念,更是一种现实回应和实践语境。当代世界话语体系仍然掌握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可避免地对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因此,在话语体系上,我们必须要加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地参与到国际运行机制和评判规则的制定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普世价值”思潮的蒙蔽性和虚伪性,转而通过秉持“共同价值”的观念实现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和谐共生。意识形态主导力量的话语体系只要搭建起来,就必然会通过群体意识得以体现,并最终成为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话语体系。中国的“共同价值”观能否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认同,其关键就在于中国声音和中国方式是否以实际行动被世界认可,是否能够在世界范围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再次,加强意识形态方面建设,应当注重青年学生这个关键群体,加强青年学生对我国价值观的认同感。此外,还应该加强广大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以切实的理论魅力和现实依据来使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虽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的“普世价值”并不可能存在,但是我们秉持“共同价值”观念,我们尊重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尊重任何国家的文明形式,我们需要让青年学生了解我们的价值观,并树立价值观自信,将这种价值观养成贯穿到每一代青年学生的教育全过程是必要的而且也是重要的。
最后,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群众基础深厚,这在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也是影响力较大的方面,对塑造公民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具有积极的意义[7]。中华民族一向提倡,文化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每一种文化都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认可,每一种文化都应当得到自由生存和充分发展的权利。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百花齐放,世界文化的缤纷图景并不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简单拼凑,而是在交流、互通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共同文化理念,是人类共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摒弃狭隘的民粹主义思潮,坚持“共同价值”,真诚寻求区域和国际的文明交流和文明并存。
当前,我们需要以“共同价值”作为起点,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直面挑战,为维护全球新秩序做出中国贡献。揭露“普世价值”的真实面目,以“共同价值”回应来自外部的质疑,这不仅仅是广大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任务,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是青年一代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易.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3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380页.
[3] 沈贺.美国文化霸权与“普世价值”在我国的传播[J].思想教育研究,2017(1):37-42.
[4]钟哲明.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51-57.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6] 杨俊英.“共同价值”的内涵解析[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1):5-15.
[7]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75.
作者简介:王碧轩,女,助教,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医学人文教育;王红,女,副教授,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